分享

有人问:前些年的金融乱象怎么来的?

 戈笛书屋 2022-12-11 发布于重庆
黄奇帆:是千万前辈在业务岗位上、在企业里面昏头昏脑做起来的。

黄奇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曾经当过重庆市长,长期在经济发达的上海任职,是老一辈一线操盘手和局内人,对宏观经济发展有着深入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前几年金融乱象横生,许多人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早在2018年,黄奇帆在复旦大学授课时就已经指出:

这些乱象主要发生在资管业务、表外业务、和小银行的金融机构上,发生在这三类业务的金融产品创新上。

大家都知道,金融创新包括金融机构新设、金融技术发展,以及金融产品创新,这些都是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产物。

金融创新中真正要防范的是信用失真风险,防范杠杆率过高的地方是金融产品创新。

黄奇帆说,常规的金融工具就像十八般兵器,比如银行、保险、信托、证券、保理业务等,总共也就十七八种,这些里面都有自己常规的信用、杠杆、风险管控的制度安排,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的。

实际上的资管业务,就是把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组合在一起,这些组合当中,就需要工具或拼接剂,主要有以下六种:

1. 高息揽储。各种短期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吸收过来。

2. 刚性兑付。以虚拟的刚性信用,让散户和中小企业放心宽心地拿出资金。

3. 资金池。这么多资金拉过来,可能是半年期、一年期、两年期,放出去的钱是长期的、中期的,或者三年五年 ,这就需要资金池。

4. 错配。资金池里的水是各种各样的短途资金,装到池里后,池子出去的钱可以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它可以错配。

5. 通道。这种资金往外走的时候,每过一个通道,就可以叠加一部分杠杆。

6. 嵌套。各种类型的资金混在一起使用,根据信用等级区分优先劣后,形成抽屉协议。

金融产品创新中,为了取得高效收益,主要采用以上六种工具加大杠杆。

黄奇帆举例说,通用各种各样的高息揽储,刚性兑付,形成20亿元的钱,如果只是错配20亿元往外发的话,杠杆比不高,因为是高息引进的资金,出去的钱也要高利息回收,利差不大,这就需要放大资本和资金的效益。

然后会通过一个通道,比如说私募基金,把这20亿元通过私募基金放出,私募基金给人的概念就是股权,明明是短期乱七八糟的债务,经私募基金这个通道就能加杠杆了。

你给私募基金1%的过道费,就由他出马拿你这20亿元跟银行组合,银行一看私募基金拿了20亿,那银行借你40亿,这就变成1:3的杠杆。如果20亿元本身是90%杠杆,那么就变成27倍杠杆了。

他拿了从银行贷出来的钱,20亿元变成60亿元,如果到股市里面投资60亿元股票,加上融资融券,不要太狠心,1:0.5就好,60亿元可以借30亿,他就变成90亿,而他原始的钱可能只有2亿元,结果就放大了几十倍。

黄奇帆在《分析与思考》中,还特别讲了嵌套的抽屉协议,嵌套的时候一定有抽屉协议,表述为优先级和劣后级两种资金。仅有一个抽屉也就罢了,有时候会有三四个抽屉,甚至抽屉的抽屉的抽屉,弄得天昏地暗,底数不清,最后整个金融乱象谁也搞不清。

黄奇帆说,这个乱象是千千万万的前辈在业务工作岗位上、在企业里面昏头昏脑做起来的,哪个单位的人都通过这样的业务做成了杠杆和业务,雁过拔毛,大家可能就有了利润、税收、收入,金融乱象也就来了。

可以说,通过以上六种工具,可以组合成金融乱象中各种可测的、不可测的,被大家发现和没发现的案件。

金融产品创新的全部要义,孤立的看是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信用支撑,但当综合起来后,每个环节又把信用风险和杠杆扯在一起,当三五种杠杆和三五种风险扯在一起的时候,就一定会造成信用底数不清、杠杆级数猛增、风险系数几何级放大的严重后果,那一定会出大事。

所以说,黄奇帆预测性和警惕性非常强,这是他在2018年复旦经济课中讲到的,正是因为有一批这样目光锐利、头脑清醒的人,国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才把风险降至最低。

黄奇帆已年近古稀,但他依然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对待问题不回避、有卓见,敢说敢讲,能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

他把在复旦大学的经济课整理成《分析与思考》《结构性改革》等书,搭建了一座普通人与宏观经济政策交流的桥梁,涵盖了大部分企业家、创业者、老百姓几乎所有经济问题,让你可以一眼看懂事件背后和真相和本质,要么让你有效避坑,要么让你顺势推动自己的财富雪球滚滚向前。

疫情当下,生活不易,为了迎接新一轮的经济热潮,我们需要知识和经验的储备,多读一些经典好书,多学一些经典案例,才能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形势判断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