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莫为天下先 2022-12-1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注:本文是纯科普和探讨,并不是真理。

1.什么是投资的本质?

投资的本质,是创造剩余价值、瓜分剩余价值。

2.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经过市场经济的生产流程和分配流程,以及金融市场运转流程,最终由资本家(企业家、股东)获得的经营利润、利息、股息红利、地租。

3.投资是否可以创造价值?

投资活动,包括实体经济投资(创业、扩大再生产)、公共事业投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金融投资(股票、债券、放贷、其他固定收益产品)。

a.实体投资和公共事业投资

实体经济投资,是企业股东出资,用于购买生产要素,将生产要素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流程当中,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通过出售,获得销售收入和利润。

公共事业投资,是政府财政出资(少量由民营企业或个人出资),或以政府信用担保,由政府发债、地方城投发债筹资资金投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实体经济投资和公共事业投资会带来社会存量固定资产,如住宅、写字楼和其他商业物业、公路桥梁、各种场馆、医院、学校、厂房和机器设备、交通工具、铁路、港口、机场、运输工具、环保设施、科研实验设备和场所、军事装备和武器弹药、公园、生物资产、矿产和能源资源与储备等。简单理解,一切可用来借款抵押的实物资产(公园、军事资产等特殊性质,资金来源于财政的资产除外)。

固定资产年限较短的(10年以内,如机器、设备、交通工具、运输工具等),按照折旧摊销法,将其资产价值摊销到生产运营成本之中。该类资产通常自用为主,租用占比不高。

固定资产年限较长的(住宅、写字楼、商业物业、公路桥梁、场馆、厂房、铁路、港口、机场、物流设施等),通常自用和租用结合(住宅、写字楼、商业物业、厂房),租用的支付租金。有些完全对外提供第三方服务(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物流设施),收取服务费。

b.金融投资

金融投资是投资主体将资金买入金融资产,通过资产所有权对应的分红权,债权,或资产价格的波动来获得股息、利息和利润(买卖差价收益)。

要看资金(投资)是否创造了价值,就要看他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资金(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是其他生产要素的组织者。

严格来说,资金本身其实并不是直接的生产要素,但因为资金即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生产要素(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因此,一般来说也把资本直接看作是生产要素,与劳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并列,或者把资金等同于生产工具(如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如原材料、能源)两者之和,称之为资本。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

如果把资金看作直接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那么也可以认为是资本的投入创造了产出,以及后续的利润。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看法。

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这里的利润,要进一步分为一般利润和超额利润两部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他的作用本质上是整合真正参与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让整个生产程序运转起来并保持效率。要达到这个结果,需要资本的投入,还需要企业家的管理能力的投入。这两者也应该认为是参与创造了价值。

只不过,由于不区分一般利润和超额利润,西方经济学也就掩盖了其中的超额利润的不合理性。

私营资本必须要获得利润,否则私营资本就不会去购买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并组织这些生产要素产出商品和服务,也不会有营业收入和利润。

与此相对,国营资本也要追求利润,但利润不是国营资本的唯一目标。为了完成其社会目标,国营资本可以牺牲利润,甚至暂时亏损,来达成目标。长期来说国营资本还是会追求利润,不然其规模会日益萎缩甚至倒闭。国营资本的利润,按其所有制来说,应该上缴给政府,由政府用于全民公共事业和福利事业。

超额利润归属于资金方(资本家、企业家、股东)占有,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由于超额利润很有可能是企业家精心管理、抓住市场机会、高明的生产要素组织能力才能获得,企业家努力占领市场、控制成本、提高竞争力和企业内部运营效率,这才有了企业的超额利润。普通员工只是执行了自己分内的职能。因此,从理论上,西方经济学认为超额利润归属于企业家,这一点也没有问题。这些符合社会创富的基本规律。如果超额利润判定为剥削,不该占有,那就破坏了企业的创新、高效运转、效率提升的动力源泉,是不符合经济规律,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但是,另一方面,超额利润的获得,也有可能与企业家、股东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因为公司的各级员工的劳动,带来了结果。特别是当企业已经过了创业期,很多业务模式都稳定下来,这时企业家一般就可以找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就可以基本不怎么管公司,坐收渔利。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超额利润的占有,缺乏合理性,是一种剥削。去掉这种占有,也不会对企业的效率有什么影响。

即使我们认为企业家创造的财富(超额利润的累积)有合理性,是合理收入,不存在剥削。但他带来的后果,仍然是负面的。社会的财富分配悬殊,会导致消费的不足,社会就会周期性的陷入危机。

在真实的经济世界里,效率和公平是一种博弈。要让人类经济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既需要企业家和他们的资本,来持续的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不断创造财富,又要保持整个社会的经济平衡,不能让他们不断的集中社会的资源到自己的手中,导致社会活力丧失甚至崩溃。

中国之所以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原因就在于此。

目前,社会的天平已经从效率转到了公平,因为财富的集中到了危害整个社会平衡的程度,矛盾必须解决,要实行共同富裕政策,经济才能进一步发展。

要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国家可以实行债务扩张,来延长危机到来的时间,可以把富人的财富直接消灭掉(债券和贷款违约,银行破产),也可以让富人自己把全部的财富消费掉,而不是去再投资。比如,盖一座私人城堡。研究开放新技术,做什么都行,关键是要把钱花掉,而且带不来新的收入(直接把钱烧了也行)。反正就是不能在社会没有购买力的情况下,还继续把剩余价值拿来扩大产能。

共同富裕政策,不同于消极的花掉钱的方案,主张把钱从富人手上转移到穷人手上。通过多种手段,在保证富人创富积极性的同时,让穷人慢慢变富起来,差距慢慢缩小。比如穷人和富人都得到10万元,穷人的收入翻好几倍,富人几乎等于没有变化。

总之,对于投资(资本)是否创造了价值,我们不能简单回答是,或者否。

有些投资创造了价值,有些投资没有创造价值。有些投资的回报是他对社会生产要素的组织带来的社会产出和社会贡献应得的回报,有些投资也得到了回报但其作用与回报相比不匹配。

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社会的分配,就如同价格的波动,公平就如同这个社会的价值。公平和价值有一定的标准,但实际的分配结合跟商品价格一样,是不定的,并不能严格按照公平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这个社会的分配,存在多劳少得,少老多得,甚至存在不劳而获,劳而无获。这就相当于是极端价格。更多的时候,付出与回报总是成正比例的。尽管现实中绝不可能精确到数学上的那种程度。

总结一下:

投资有些可以创造价值,有些没有创造价值。创造了价值的投资,并不一定投资回报就高,没有创造价值的投资,投资回报不一定就低。但通常来说,创造价值的投资,有更高的概率,获得更高的回报。如果扩大样本量,拉长时间,就会看到这个规律的客观存在。

4.消费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过剩的钱(超额利润)烧毁,会有什么后果?

存款会缩减,贷款会缩减,货币供应量会减少。生产会下降,工人会失业。假设此时社保和财政转移支付来兜底,确保工人失业却不失去基本的生活消费能力。

那么,生产会萎缩到与消费相平衡的水平,然后在一个较低的生活水平,重新开始恢复增长。

这样下去,可能工人的生活水平永远都没法提升。

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把钱投入到能提升社会生产力的用途,让新增的生产力创造新增的财富。

5.投资获得的剩余价值的来源

a.实业生产创造的剩余价值

b.别人持有的剩余价值

c.劳动收入转化为剩余价值

第一种,对应于价值投资,分享企业红利和利息。

第二种,对应于零和博弈,投机博取买卖差价。

第三种,对应于收割散户,把普通个人拥有的工资收入(非剩余价值)剥夺,变成了金融资本手中的剩余价值,进一步加大了剥削。

6.投资对社会是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

金融与投资实际上是一体两面。探讨投资的社会效应也就是探讨金融的社会效应。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没有金融,经济的运转和经济增长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可以肯定,金融和投资对经济是正面效应。

然而,投资对经济有没有负面效应的一面?也是有的。

由于0.1%的人持有了社会30%的可投资资金,2%的人持有了50%的可投资资金。因此,投资机构的客户,主要是社会的高净值人群,投资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帮助这2%的人,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收益率,这是机构可以留住客户的关键。

因此,金融机构,无论是商业银行、基金、保险、证券公司、私募、风投、信托,他们的核心职能,就是要继续扩大社会的收入差距,保持富人阶层(2%,占投资资金的50%)的收益率高于剩余98%的人群。这是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是这些机构竞争的必然结果。

从这个角度说,投资的本质(除去政府财政资金的公共投资,主要是指市场化的金融投资),就是在促进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进一步放大社会的收入差距。

因此,投资是一柄双刃剑,要鼓励,也要监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