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石如篆书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mengk4fz0yyf5h 2022-12-11 发布于海南

文◎李卓阳

(忻州师范学院)

摘要:篆书曾是秦朝“书同文”背景下的官方字体,但随着其实用性的下降,现已成为一种纯艺术字体。邓石如作为清代篆书创作的集大成者,其艺术风格上承李斯和李阳冰两位篆书大家,下开近现代篆书艺术之新天地,为我国篆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邓石如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理解这些时代背景,是了解邓石如篆书艺术风格的基础,通过分析邓石如篆书艺术风格,有利于掌握其对后世篆书艺术的深刻影响,从而一窥我国篆书艺术发展流变。

关键词

邓石如篆书、艺术风格、书法创作

正文

一、邓石如篆书发展的时代背景

清朝在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是小说,但与此同时,其诗、词、曲、书法等各种文学样式也颇具中兴之势。其中,篆书的兴盛是清代书法中兴之势当中最为明显的一股力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当属邓石如。

邓石如在前人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秦朝李斯和唐朝李阳冰这两位篆书大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篆书艺术的精华,使得自身的篆书艺术臻入化境,清朝的篆书艺术也从邓石如这里达到又一个高峰。值得注意的是,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发展和形成并非其一人之功,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也是时代造就的结果。也就是说,邓石如篆书艺术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在篆书艺术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具体而言,这些时代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章图片1

邓石如篆书《心经》

(一)政治因素

在清朝前期,清朝统治者发起了很多文字狱。清朝文字狱在历史上延续的时间与规模皆十分庞大,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汉族的一些知识分子通常只是随意发表了个别言论或诗句,便惹祸上身,这造成知识分子生活于人人自危的气氛中。因而,大量的文人学者选择将自身的关注点脱离现实生活,专注于探索古代典籍,研究考据学成为风尚。此外,在康雍乾时期,统治者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开展了许多规模宏大的编书活动,这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与进步。清朝统治者对政治文化过于严苛的束缚,引发了这一学术风气的变化。

(二)学术风气的改变

明朝时期,王阳明的心学备受大众的青睐,而之后的朝代更替造成王学的发展走向了衰亡。个别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在国家走向灭亡之际,也在积极地寻找着国家走向灭亡的缘由。在此背景下,明人推崇的空疏学风备受指责,加之清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在发动一场场文字狱的同时,也颁布了许多以怀柔与安抚为目的的政策,如组织优秀的学者编纂大型书籍,等等。这也让更多学者将自身的精力集中到历史与典章的研究中。

伴随着清朝前期学术风气的变化,考据学这门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考据学也称作朴学,是顾炎武等知名学者发起的,提倡质朴的治学理念,秉承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考据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字训诂与史料收集等都属于考据学的范畴。

训诂考据风气兴盛之际,另外两门学问也走向了繁荣——金石学与文字学。金石学引发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由于开展训诂考据必须基于很多客观真实的材料,以往默默无闻的文物与文字资料便走入了广大学者的视线,其中,数目众多且值得信赖的金石文字得到了大众的注目。但是,广大学者的研究需求过于旺盛,前人著录提供的资料已显得不充足,因而在广大学者间掀起了一股访碑著录的风气。与此同时,他们也热衷于写碑。他们基于自身深厚的文字学修养与金石学修养,创作出了众多传神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尽管这些学者注重金石的意图明显区别于书家,然而必须承认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使书法修习获得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推动了篆隶不断走向兴盛。

文章图片2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

(三)帖学与碑学的转换

乾隆、嘉庆年间,在考据学蔚然成风,文字学与金石学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学者的书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引发了社会的注目,这也促使很多书法家将自身的关注点汇聚于金石文字上。在此情况下,传统帖学书派的取法范畴与审美境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碑派书法便由此形成。

清朝出现了较为浓郁的碑派书风以后,大量的文人学者开始热衷于寻找以往朝代的碑刻。这些文物不仅拥有十分突出的学术研究价值,并且让很多希望克服帖学缺陷而寻求创新的书家进入了新的创作格局。大部分的碑派书家都会选择汉魏六朝时期的碑刻进行取法。可以说,魏晋以前书家创作的书法大部分都是篆隶书体。因而,清朝碑派书法的兴盛最先始于篆隶书体的复兴。广大的书家在篆书盛行以后才深刻地意识到篆书里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创作元素,于是对其进行了积极合理的运用,还较为广泛地借鉴其他艺术类型,让其中的元素融入篆书创作中,从而形成崭新的艺术面貌。在金石考据流行的情况下,整个社会也形成了良好的碑派书风。

仔细地观察篆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长期以来广大书家都崇尚“玉箸篆”与“铁线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小篆的风格变化微小。但是,这种情况却在清朝中期时被打破,小篆的艺术风格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并且各种书学理论不断涌现,理论和实践兼备,不管是从实践成果的层面来看,还是从书学著作的层面来看,它们皆较为充分地显示出篆书在清朝时已经走向了发展巅峰。邓石如与这种情况的出现紧密相关。邓石如在篆书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篆书的创新,也为后世创作者的篆书创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文章图片3

邓石如篆书《朱晦庵文语四屏》

二、邓石如篆书的艺术风格

(一)邓石如篆书艺术风格的构成要素

1、形式表现技巧

以隶书的形式与风味写篆书是邓石如篆书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其篆书最大的艺术成就。马宗霍认为邓石如通过隶书的笔法书写篆书,因而其篆书显得较为方正。在邓石如的笔下,篆书表现出迥异的面貌,焕发出较为鲜明的隶书风韵,在视觉层面,显得方正而带有圆润的艺术感。具体而言,邓氏篆书的隶书意味表现在下列几个不同的方面。

(1)起收笔处方笔的运用

钱泳认为,应当使用圆笔写篆书,使用方笔书写隶书,因而破圆为方便是隶书。长锋羊毫是邓石如选择书写的工具,搭配成熟高超的技法,形成的书法便方圆并济,兼具柔情与刚毅。收笔体现出更加鲜明的随意性,自由程度更高,方起或圆起、方收或圆收皆可,打破了“二李”圆起圆收的固定形式。

(2)运笔过程中的提按变化

往常,很多书家在书写篆书时,都将写就中锋笔法作为篆书的最高表现境界。小篆的表现特征在于一个“圆”字。邓石如在篆书里融入了隶书的笔法,有效突破了圆转间的壁垒,让整个用笔变得更为生动、多样,更为顺畅、自然。邓石如在运笔时增加了一定的变化,用笔摆脱了以往的平滑,并且表现出较为鲜明的节奏韵律。正式的书写方式并非邓石如崇尚的内容,他追求的是圆润中彰显力感的运笔方式。

(3)转折处的丰富变化

“二李”书写的篆书,其转折大部分皆为笔尖相接,表现得十分顺畅、圆转。邓石如的篆书则与之具有明显的不同,在邓石如创作的篆书转折处,较为明显地展露出隶书的意味与风韵,以方折取代了原本的圆转,让此处显得方圆并济。这样的转折手法十分巧妙、灵动,并非只是在篆书里简单地融入方笔的形态,而是以抹转的手法强化了方圆变化的态势,呈现出外方内圆的视觉效果。这种用笔手法在本质上改变了“二李”篆法的固定模式,让篆书的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2、结构、布白与书学思想

邓石如平生十分热衷于书法创作,他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书法创作里。他留下的书法与篆刻作品十分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然而其关于书法理论的表述却十分稀缺、零星。虽然如此,邓石如在自身的创作生涯里也形成了成熟而精妙的书学思想,这些书学思想指导了广大书家形成自身的风格体系,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邓石如提出的一条经典书法理论,也最为世人赞扬。该理论针对的两点内容分别为字体的结构和作品的布白。其含义指的是书家在创作时,应当做到每个字兼具紧密处与疏放处,这样整个字的紧疏便显得较为合理,同时也让整个画面的“疏”和“密”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对比效果。总的来说,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这种疏密的比较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秉承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计白当黑”,这主要反映在中国传统书画的布白中。字体的结构与作品整体都应当表现出较为鲜明的疏密比较与虚实比较,因而书家在创作时,应当同时注重留白与黑色的部分,将空白和黑色处安排妥当,让每个字都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层次感。这和“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理论彼此补充,造就更加完美的书法艺术。

以邓石如创作的经典作品《庐山草堂记》为例,在这幅作品里,上述两个书学理论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彰显。其中的字体疏密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对比。例如,呈现上下结构的字,拥有垂脚的通常都是上面更为密集而下面更为稀疏,没有垂脚的则相反。呈现左右结构的字,拥有垂脚的一侧大都显得十分舒展,没有垂脚的一侧大都显得较为密集。左右结构的字体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疏密对比效果,那么中间通常留有比较明显的空隙,字体左右结构对比不显著的则大概率是彼此相连。

文章图片4

邓石如篆书《荀子宥坐篇轴》

(二)邓石如篆书风格的演变

邓石如早期的篆书作品就像是二李的铁线篆与玉箸篆,粗细都显得十分均匀单一,字形也较为方正。创作的作品包括“玉尺碧螺”与“周易谦卦”等篆书。

到了邓石如创作中期时,其书法作品仍旧延续着玉箸篆的表现风格,然而其玉箸篆的风格并未陷入一种单一模式,仍能较为清晰地感受到运笔起收的气息。

邓石如晚年创作的篆书作品表现出更为卓越的艺术水准,如《白氏草堂记》彰显出十分鲜明的艺术表现风格。邓石如在作品创作中展开合理适当的变法,添加隶书的意味,使其充满了厚实的笔力与磅礴的气势。若是创作者以前学习过楷书与隶书,那么在进行篆书的创作时,也往往会在无意识间融入楷隶两者的用笔。邓石如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心血研究隶书的创作风格与要点,因而创作出的篆书会彰显出一定的隶书风味或特征。邓石如晚期的篆书艺术风格显得更为自然与顺畅,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

三、邓石如篆书对后世书法创作的影响

(一)鉴古察今、自成面貌,为篆书爱好者提供学习素材

认真地观测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书法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字的演变。在不同的时期,书法界都出现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革新大家。他们创作出的优异作品与提出的深厚书学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推动了书法艺术的进步。邓石如便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书法大家,他拯救了篆书艺术边缘化的命运,使其再度走向繁荣,并对传统篆书加以积极的革新与发展,融入了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认知、理解,开创了富有鲜明特色的“邓派篆书”。他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具有十分深厚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与较为明确的学习书法的路径。后世的学书者基于这些良好的素材进行持续的练习,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二)独特巧妙的书学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石如在其悠久的书写生涯里,形成了大量具有珍贵的书学思想。这些书学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比如“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一书学思想中蕴藏的疏密思想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知字形与章法的要点。这种“计白当黑”的艺术思想秉承着传统的虚实理念与阴阳观,较为显著地影响了书法创作乃至国画构图。人们可以在很多后世经典的作品里感受到这种书学思想的彰显。

(三)持续创新、勇于突破,为书法学习者树立榜样

邓石如之所以能够形成鲜明、独特的篆书风格,是因为他一直在积极继承与发展古人的优良传统。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发展、创新过程。比如,米芾的“集古字”便是基于前人的成果进行合理创新形成的结果。

在学习书法时,一定要仔细、深刻地认知与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过程具有的精粹和存在的不足。在探究邓石如习得书法的历程之后应当明白,不管面对何种文化,都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借鉴意识与创新意识。借鉴意识即汲取其他文化的精髓,予以适当、合理的模仿,从而顺应个体的需要。创新意识即对现状感到不满意,保持进步与完善,从而维持自身的前沿性。文化只有自由地发展不同的派别,才能够不断地走向繁荣。因而,书家一定要随时秉承着文化创新的观念,较为全面地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的优化,进而得到持久的发展。

文章图片5

邓石如篆书《六朝镜铭》

四、结束语

邓石如在篆书上取得的巨大辉煌和其所处的历史阶段、付出的努力与卓越的创造力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清朝大兴文字狱、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金石遗迹,朴学由此兴起,致使篆书与隶书再次走向复兴。邓石如的篆书摆脱了以往向帖学取法的做法,而将秦汉碑帖与瓦当墓志作为取法对象,使书法的练习获得了崭新的路径,这样创作出来的书法让人耳目一新。

在王阳明心学不断走向兴盛的背景下,人们便对传统的书法练习模式产生了疑虑,再加上一些政治上的原因,考古学这门学科受到了人们的追崇,碑学和文字学也由此兴盛起来,文人雅士纷纷加入访碑的队伍中,书家也深刻地认知到碑帖的作用。邓石如学习书法的历程明显区别于其他书家,他通过一种较为新颖的手段创造了一条独特而巧妙的学习书法的路径,这对后代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