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难中开出自由花

 蓝宁读书室 2022-12-11 发布于河北

看完《划破地摊的少年》,我久久喘不过气来,主人公伊克巴尔的一生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个巴基斯坦孩子只活了短短的十几年,却给巴基斯坦的童工带来了光明和未来。

说到巴基斯坦,我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的地理课本上,东北和中国相邻,曾为英国殖民地,19478月宣布独立,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模糊、笼统的印象下,我虽然知道这个国家有贫穷落后的地方,也有少年儿童没有受教育等基本权利,但具体怎样,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划破地毯的少年》以童工伊克巴尔·马西为真实原型而创作,细致具体地描写了巴基斯坦手工地毯厂童工的悲惨生活。

巴基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从中亚向南延伸的路线所在,以生产花纹独特的羊毛地毯而闻名,其代表性的地毯是拉合尔手织地毯。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古都,一直以来都是手织地毯交易的集散地。故事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作者从小女孩法提玛的视角,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详细描写了自己和伊克巴尔在地毯厂的遭遇以及在“解放阵线”组织总部的生活,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地毯厂,所谓的“主人”胡赛因·汗和他的妻子无下限地剥削这些孩子:用铁链把他们的脚踝锁在织毯机上;天不亮就让孩子们起床赶工;吃的是最低劣的食物,住的是拥挤的房间;如果不听话还会被送到地穴里去,挨打挨饿。这些孩子没有自由,没有快乐,随时可能被虐待、转卖,每天辛辛苦苦地劳动,就是为了给家里还债。在这种死气沉沉的生活中,是伊克巴尔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希望。他划破地毯,逃出工厂,带着“解放阵线”的人一起解救出水深火热中的童工们。

如果说,地毯厂的生活是压抑的,灰暗的,那“解放阵线”总部的是生活则是自由的、充实的、带着希望和力量的。被解救的孩子们获得了自由,不再做苦工。伊克巴尔带着法提玛放风筝,给她描述美好的未来,积极参与到解救更多童工的工作中去,接连捣毁了好几个雇佣童工的工厂、砖窑。他的工作获得了总部负责人的认可,也得到了“青年在行动”的奖项。

不同的地方,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是不同的。在地毯厂,孩子们是麻木的、悲伤的,在听到伊克巴尔说永远还不完债务时,是绝望的;但同时,他们又是纯真善良、互相帮助的,为了救伊克巴尔,他们冒着挨打的危险给地穴中的伊克巴尔送食物、送水;为了帮助伊克巴尔逃脱,他们联合起来演戏,骗过了胡赛因·汗。获救以后,他们就像遇水的干枯禾苗一样,迅速舒展开自己的个性。法提玛变得活泼开朗,玛丽娅也变得勇敢起来,就连奴性十足的卡里姆也发生了改变。这些个性十足的孩子让故事更生动真实,激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故事是基于真人真事的虚构作品,文字直白、写实,但又充满诗意的比喻和强烈的情感。法提玛在上厕所时,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空旷的天空和开花的杏树的枝丫。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是她灰暗生活中的希望。而对伊克巴尔来说,风筝则是自由、快乐的象征。他给法提玛讲风筝,对她许下一起放风筝的诺言,获救后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都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这些细节就像细碎的光影,在读者的心湖上晃动。

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他们并不了解,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饱受剥削、苦苦挣扎的群体——童工”,“儿童的权利”也是一个太过宽广的话题,但它却关乎每个孩子的成长。我们不歌颂苦难,也不美化苦难,更不愿意让孩子们承受苦难。可他们应该知道,世界上并不只有作业、游戏、矛盾,还有“童工”,需要了解怎样才能解除苦难,并能发自内心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不是流于口号。

  伊克巴尔,这朵从苦难中盛开出的自由之花,年仅十二岁就被那些剥削者、吸血商人杀害,但他积极为儿童人权奋斗的精神,他毫不屈服的意志必将给处在苦难中的孩子带去希望和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