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知道“唐宋元明清”?别,一篇文章让你不再是历史小白(二)

 广州玉 2022-12-11 发布于广东

读史以明志,知古以鉴今

上一篇说到了东周时期,群雄割据,各诸侯相继称霸,拉开了春秋战国的序幕。

周幽王死后,郑、秦、晋、卫等诸侯联手击败了犬戎,并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jiu)继位,称为周平王,由于周幽王这个坑儿子的爹,周平王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权力,毕竟自己都是被人家救出来再推上去的,说话也没那么硬气,为了制衡,周平王干脆大封天下,郑武公、晋文候、秦襄公也就是借着这次机遇都发展了起来!

文章图片1

转载自网络

这时候的周可以说已经是个摆设了,国土丢失大半,兵力、百姓都不如一个大的诸侯国,这个名义上的天子还得看几大诸侯国的脸色办事,也是比较憋屈了!

当时最大的诸侯是齐桓公,就是姜小白,也叫公子小白,齐桓公雄才大略,任人唯贤,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二人君臣相和,逐渐把齐国发展称为春秋第一大国,但是齐桓公并没有因此就不尊周天子,反而多次为周天子讨伐不臣,在诸侯中树立起威望,称为诸侯之首。

除齐以外,当时还有四个诸侯较为强大,分别是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称“春秋五霸”

文章图片2

转载自网络

其中宋襄公存在一定争议,因为宋国的实力明显不如其他几个国家,而且很多人评价他迂腐,但是从当时来说,宋襄公是比较遵守礼法和君子风度的,周朝对礼法很看重,比如狩猎不杀幼崽、战斗中不杀老人、决斗也要先下战书然后双方列阵较量,也正是因为宋襄公遵守礼法,有贵族风范,反而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打败,自己也受了重伤,一年后伤重不治而死。

文章图片3

转载自网络

春秋时期共持续224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在这期间共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可见战争之频繁,百姓苦不堪言,死伤无数,朝不保夕

随着诸侯之间的吞并,小的诸侯被吞并,大的诸侯越来越强大,最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大的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文章图片4

转载自网络

有人说,战争是促进人类发展最好的催化剂,说法正确与否不得而知,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确是中国发展较快的时期,文化思想百家争鸣,生产力有铁器、青铜器的大力发展,商业也逐渐称为主流,很多世袭贵族制逐渐被推翻,普通人脱颖而出,成为了国家中的大人物,比如吕不韦!

也正是由于内部竞争激烈,冲突逐渐增大,如何解决内部冲突?自然是战争!

由于李悝(kui)变法的施行,魏国逐渐摆脱了奴隶制、世袭制,使得魏国逐渐步入了封建社会,确定了封建制度,国力空前强大,成为了新一代的霸主。

文章图片5

转载自网络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卫国从属魏国,魏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魏联合宋、卫一起发动反攻,直逼赵国邯郸,主帅就是庞涓!赵王高挂免战牌,紧闭城门,同时向齐、楚求援,田忌临危受命,挂帅出征,他根据军师孙膑所提建议,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手段,最终逼得庞涓回援,庞涓战败,但是主力未失,次年就反攻齐,齐、楚战败后向魏求和。

公元前343年,魏欲称王,盟友韩不服,魏就想打到他服,韩多次战败后向齐求援,齐再次派出田忌和孙膑两名大将,田忌实力不足,就利用庞涓骄狂心理,采用“减灶”之计,庞涓信以为真,不顾士兵疲劳日夜追赶,最终被孙膑引入陷阱中箭而死

文章图片6

转载自网络

魏大败,自此风光不再,成为二流国家!

推翻了魏国这座大山,秦、齐、楚并立,几个国家之间不再相亲相爱,开始互相忌惮起来,于是公孙衍合纵其他五国对抗秦齐楚,却被击败,韩魏就开始向秦靠拢,但还是不敌楚国,秦国就想打下齐国增强国力,张仪自告奋勇,去楚国游说,跟楚王说要把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他,楚王听后很高兴,答应了秦国与齐国分手,但是最终,秦国只给了楚国六里地,楚怀王大怒,兴兵攻秦,结果两次都失败了,楚国一蹶不振

楚国势弱,秦国得理不饶人,多次进攻楚国,并烧毁了夷陵,屈原闻之,投江自杀,最终楚国灭于秦国之手,留下了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文章图片7

转载自网络

而在秦国灭楚期间,秦齐也是战争不断,苏秦发动合纵,会和五国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齐国打败秦国,志得意满,再次出手,消灭了宋国,其余国家都兔死狐悲,于是燕国联合其余几国攻齐,齐国大败,至此三大强国除了秦国外均国力大失,小国也因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发兵当时已经是苟延残喘的周,周灭亡,自此,最后一个奴隶制国家灭亡,秦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公元前250年,秦异人(子楚)继位,称秦庄襄王,也就是千古一帝嬴政的父亲,封吕不韦为相,三年后秦异人驾崩,十三岁的赵政继位。

文章图片8

转载自网络

公元前238年,平嫪毐之乱后,嬴政正式执掌大权,17年间,先后灭了六国,并于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自立为皇帝!史称秦始皇!

自此,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也是最为辉煌的战国时期结束了!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礼崩乐坏成为常态,诸侯之间尔虞我诈,无数学派针锋相对,它是混乱的,独特的,它有着最真挚的情感,也有着最阴毒的计谋,弱肉强食,权力相争表现的无比赤裸,那是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秦朝的建立,代表着封建王朝的正式成立,可能是由于幼年的经历,让秦始皇很缺乏安全感,从收集天下铁器铸就金人、修建长城、焚书坑儒以及死后还要铸兵马俑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留给他的阴影实在是太大了,但是,再好的防守也顶不住岁月的侵袭

文章图片9

转载自网络

公元前210年,49岁的始皇驾崩,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无人能评价他的功过

始皇死后,本应是宽厚仁慈的大公子扶苏继位,可惜扶苏当时远在上郡修筑长城,被赵高和李斯串通矫诏逼他自尽,二公子胡亥上位,胡亥继位后,先是将自己的兄弟姐妹统统杀光,然后又将蒙恬等名将也都逼死,李斯也没能逃过,被赵高诬陷处以俱五刑,后期国家叛乱越来越多,赵高害怕胡亥杀了自己,就派阎乐冲进宫杀了胡亥,胡亥多次求饶,阎乐拒不接受,胡亥无奈之下自杀。

胡亥死后,子婴继位,五天后,子婴就杀了赵高,子婴在位仅46天,刘邦率军入关,子婴投降,刘邦虽然先入咸阳,但是由于身份限制和对项羽的忌惮,他并未停留,而是匆匆离去,一个月后,项羽进入咸阳,火烧阿房宫,杀了子婴,算是报了秦火烧夷陵之仇!

文章图片10

转载自网络

“鸿门宴”后,项羽对刘邦放下戒备,自命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项羽以为刘邦一个亭长得到汉王封赏已经满足,刘邦可不这么觉得,见识过阿房宫繁华的他怎么可能满足,他也想争一争那天下,坐一坐那江山

刘邦先是麻痹项羽,然后果断出兵拿下关中,这时,项羽暗中杀了义帝楚怀王熊心,刘邦打着为楚怀王复仇的旗号号召诸侯随自己一起讨伐项羽,彭城之战,刘邦不敌项羽万夫不当之勇,大败而归,退回荥阳后,刘邦据地而守,与项羽开始打阵地战。

这仗一打就是两年,直到公元前203年,韩信击败齐楚联军,从项羽背后发起进攻,项羽腹背受敌,不得不与刘邦议和,划分楚河汉界。

文章图片11

转载自网络

划分以后,项羽退兵,刘邦却全力追击,最终在垓(gai)下之战中将项羽主力消灭,项羽率800人突围至乌江,最终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成就霸王之名

文章图片12

转载自网络

公元前202年,韩信上书请刘邦称帝,刘邦就顺水推舟应了下来,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史称汉高祖!

文章图片13

转载自网络

刘邦称帝后为稳定人心大肆封王封侯,给中央统治造成了很大影响,在政权稳定后,他就开始削藩,七位异姓王除吴芮的长沙国以外无一幸免,或削或杀。

刘邦死后,儿子刘盈继位,即汉惠帝,汉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朝中大权全落在母亲吕后手中,但是刘盈宅心仁厚,吕雉对戚夫人及她的儿子刘如意心存怨恨,刘盈就一直护着弟弟,可惜一次刘盈外出,吕后趁他不在,毒杀了刘如意,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renzhi)给刘盈看,刘盈看后大病一场,并说:这不是人能做出来的,自此彻底不管朝政,整日饮酒作乐

文章图片14

转载自网络

后来刘盈因病去世,年仅23岁,儿子病死,吕后一滴眼泪都没流,反而一发不可收拾,把自家的兄弟姐妹都封王封侯,在她病死后,吕氏族亲怕刘氏清算,干脆起兵造反,却被名将周勃镇压。

平息叛乱后,周勃等人拥立刘盈的弟弟刘恒为帝,称汉文帝,汉文帝为人宽厚,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致力发展农业,使得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与其子汉景帝二人并称“文景之治”

汉景帝死后,其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从谥号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武皇帝,刘彻是个有雄图大志的人,在位期间,任用了一批出身卑贱之人,如主父偃、张汤、卫青、霍去病等人,并且多次征讨匈奴,在卫青、霍去病两代军神努力下,大破匈奴,创建丝绸之路,将大汉版图一路扩大,在文学上,独尊儒术,将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治国,史称“外儒内法”。

文章图片15

汉武帝少年得志,中年奋起,可惜晚节不保,因宫中巫蛊之事,逼死太子刘据,太子死后却又为其平反,诛杀了一批诬陷太子之人,可惜早已悔之晚矣,最后,堂堂汉武帝在遗憾后悔中死去

汉武帝死前,因害怕钩弋夫人如吕后一般祸乱朝政,就赐死钩弋夫人,钩弋夫人为了儿子也甘愿赴死,汉武帝死后,他与钩弋夫人的儿子,年仅7岁的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

由于武帝征伐多年,虽然大胜多次,但是百姓早已苦不堪言,汉昭帝继位后着力发展民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可惜刘弗陵也非长寿之人,年仅23岁就病死,他膝下无子,于是霍光就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在位仅十几日,霍光就计划废帝,原因是刘贺荒淫无度,是为汉废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