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2-12-12 | 阅:  转:  |  分享 
  


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吕氏春秋》载:“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由此可知,战国时期(  )

A. 百姓期盼恢复西周秩序 B. 战乱导致社会倒退 C. 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D. 统一已成时代要求

1696年,康熙在《潮海》一诗中写道:“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纥塞,落日度联营”,这首诗记述的是清王朝与哪一势力之间的斗争(  )

A. 大小和卓兄弟 B. 台湾郑氏政权 C. 准噶尔部 D. 沙皇俄国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  )

A. 奴隶主贵族 B. 商人 C. 新兴地主 D. 农民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明清之际,由中国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的著作是(  )

A. 《梦溪笔谈》 B. 《几何原本》 C. 《四库全书》 D. 《海国图志》

下列事件中发生在抗日时期的徐州会战中,并击败日寇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台儿庄大捷 D. 百团大战

敦煌藏经洞文书中,记载了唐朝一男子给妻子的休书:“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反映出(  )

A. 唐朝社会离婚率较高 B.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 C. 唐朝社会相对宽容、开放 D. 唐朝深受传统儒家婚恋观念的影响

17世纪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之所以让后人敬仰他,是因为他曾经率军队打败了(  )殖民者。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西班牙 D. 英国

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以来,孔子学院在全球迅速发展。孔子学院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这一宗旨秉承了孔子的下列哪一思想主张(  )

A. “仁政” B. “和为贵”“和而不同”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兼爱”“非攻”

南朝裴子野论及汉晋之流变时谈到,两汉之时“士庶虽分,而无华素之隔”,至东晋末年,“三公之子,傲九棘之家;黄散之孙,蔑令长之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 大一统政治遭到破坏 B.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C. 佛教和道教势力兴盛 D. 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从1913年开办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期间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B. 政府扶持国民经济发展 C. 民族实业竞争优势明显 D. 民族工业获得长远发展

“五四运动扭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沉沦的发展趋向,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里程碑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

A.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五四运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 五四运动是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文学作晶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历史现象,唐诗《题字文饕山寺读书院》中说:“事同连體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  )

A. 诗歌发展呈现高度繁荣的景象 B. 民间书院发展上分迅速 C. 存在不同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 D. 儒释道并行的局面出现

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析,离也”。据此可知,李世民(  )

A. 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 B. 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D. 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镇压政策改为“招抚”政策 B. 义和团对清朝封建政权的本质缺乏明确认识 C. 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D. 义和团内部被地主阶级篡夺了领导权

14年抗战开始于下列哪一事件(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七?七事变 D. 西安事变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

A. 中共“三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一大” D. 国民党“一大”

《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里面记载的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的历史变迁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宗法制的形成 C.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D. 井田制的瓦解

贺昌群在其《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说道:“汉末大一统帝国之解体,先由其政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汉末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  )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如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州部、贤良、铁业官营、《吊屈原赋》 ② 密折、理藩院、粉彩瓷器、皮黄 ③ 直道、左右丞相、治粟内史、小篆 ④ 门下省、高转筒车、火药箭、《玄秘塔碑》 A. ②③④①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之所以选择“虎门销烟”主要是因为(  )

A. 要纪念林则徐的丰功伟绩 B. “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C. “虎门销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 “虎门销烟”表明中国人民的禁毒决心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在中国的领土。明朝设立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是(  )

A. 行都指挥使司 B. 宣慰司 C. 宣政院 D. 理藩院

如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  )

言论 作者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 《封建论》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 《杂著?三代至秦》 A. 秦国奠定霸业 B. 始皇个人品行 C. 秦朝速亡原因 D. 秦朝制度创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由朝鲜东学党人起义而引发 B. 朝鲜国王请求中日双方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而引起 C. 中日两国军队冲突而爆发 D. 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开始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199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江泽民同志为某城市的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如图)“军旗升起的地方”应该是(  )

A. 北京 B. 上海 C. 南昌 D. 广州

《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中指出:“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一些东西的人们……上述现象可能出现于(  )

A. 解放战争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土地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

A. 南昌起义 B. 八七会议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遵义会议

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

A. 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 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阅读下列材料。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 --《中国现代化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目的。并列举洋务派的三位代表人物。

(2) 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近代早期,洋务运动在工业化、近代教育和军事现代化上作出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李贽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据材料二、三,概括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

(3) 分析明清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材料二: 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中华民国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象征着这五族共和。 材料三: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1)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用材料二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收回中华民族利益的具体事例。

(3)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走向民族独立的重要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人们形成统一共识,并未体现百姓期盼恢复吸收秩序,排除; B.材料并未体现战乱导致社会倒退,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排除; D.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吕氏春秋》提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形成了统一的共识,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统一已成时代要求。 本题以战国时期的统一共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四月天山路”可知这一事件发生于新疆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指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葛丹叛乱,故C正确; 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是乾隆帝时期,排除A; 台湾郑氏政权在东南沿海,排除B; 沙皇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主要考查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的主要历史功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答案】A

【解析】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反映了论功行赏的思想,这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故A正确; 材料与商人无关,故B排除; 李悝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故C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打击农民的主张,故D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完全同意先打黄维”、“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ACD均与题干关键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完全同意先打黄维”、“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期间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答案】B

【解析】《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排除A。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集整个古希腊数学成果和精神于一书。汉语的最早译本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于1607年合作完成的,故选B。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排除C。 《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通过考查西方文化传入的相关知识,检测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用排除法可解题。

6.【答案】C

【解析】A.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结果是中国失败,故排除; B.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北京地区,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结果是中国军队失败; C.根据题干中“徐州会战”、“击败日寇取得胜利”可知是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发生在华北地区,而非徐州周围地区。 故选: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能够系统的掌握。 本题以徐州会战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7.【答案】C

【解析】材料“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表明唐朝社会相对宽容、开放,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本题偏难,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7世纪荷兰人占领了中国台湾,后来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B符合题干要求,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荷兰殖民扩张的表现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荷兰殖民扩张的表现,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反侵略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学院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结合所学可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指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与材料中孔子学院的宗旨一致,故B项正确; “仁政”是孟子思想核心,故A项错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与材料中的宗旨不符,故C项错误;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孔子学院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分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A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才选拔方式,与大一统政治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错误。 B材料没有体现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佛教和道教势力兴盛,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朝廷主要通过察举制选官,到魏晋时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垄断国家政权,从而出现材料中的变化,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查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战时期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表现,因此体现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工业的竞争性,排除C项。 一战期间的发展只是短暂性的,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从1913年开办到1921年止。 本题主要考查一战期间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不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 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事同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和“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可知,宇文氏是读书删诗的儒者,其读书院在山寺中,儒佛连阁共泉,两家当有一种较密的交往,但经年埋首读书的儒者,从年少到头白,除了龛壁灯烟之外,对僧院的事情似乎又很少顾问,反映出僧儒二者又有相当的区别;后者描述了秀才在虚坛、丹炉间披卷、吟诗、攻文字,对于神仙家的道气、丹术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或体认,所以C符合题意。 ABD不是题干表达主旨,所以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以两首唐诗切入,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中国的古代文学表现形式虽然表现多样,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关键是两句诗文中体现了儒释道思想,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判断能力。

1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李世民强调君民关系如仪影,只有“仪正则影正”,同时又强调如果君主欺诈臣民,臣民欺诈君主,这就是上下离心离德。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认识到作为君主和百姓在维护统治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隋亡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唐朝走向强盛的统治思想的基本定位,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集权理念,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君民关系在维护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民贵君轻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功绩。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进行分析,并正确把握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本题考查对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C项正确; AB都是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近代中国14年抗战开始的标志应该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A选项是正确的; BCD选项都不是14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是1921年,应该是中共一大的召开。C符合材料的意思,其他选项都不准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学生要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特征和内容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期禹传位予启,中国古代从“天下为公”发展到“天下为家”,反映的历史变迁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A项正确; 商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制,不是“天下为家”的开始,B项错误;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C项错误; 井田制的瓦解体现的是土地制度的发展,不是政治制度的变革,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9.【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正确; 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说的是中央政治体制,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说法不符合宦官外戚专权的本质和史实,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主要考查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汉朝;②是清朝;③是秦朝;④是唐朝,因此先后顺序是③①④②,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需要掌握秦朝、汉朝、唐朝、清朝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史实。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秦朝、汉朝、唐朝、清朝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史实对表格的分析。 本题考查对秦朝、汉朝、唐朝、清朝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史实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21.【答案】B

【解析】A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联系所学可知,所以选择“虎门销烟”,是因为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B正确;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的鸦片战争,结合虎门销烟的深远影响进行思考即可。 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土进行管理。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慰司是元朝设立的管理地方军政事务的机构,与题意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的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与题意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事务的机构,与题意不符。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朝”“管理西藏军民事务”,并准确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23.【答案】D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的制度创新,而不昰“秦国”。 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始皇个人的品行。 C.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的制度创新,而非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可知,三则材料共同强调秦朝制度的创新。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2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在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战争,D项正确; A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A; 日本是不请自来参与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排除B; 日本蓄意挑起战争,不是中日两国军队冲突而爆发,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C

【解析】A.九一八事变是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B.西安事变是国共开始合作的转折点;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这也是国共十年内战结束的标志,C是正确的; D.中共七大召开时间是在1945年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6.【答案】C

【解析】A.北京不是中共创立人民军队开始的地方。 B.上海也不是中共创立人民军队开始的地方。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标志应该是南昌起义,因此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在南昌,C是正确的。 D.广州不是中共创立人民军队开始的地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南昌起义的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南昌起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可知,反映了当时中共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 三大改造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且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土地革命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是双交双减的土地政策,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判断出反映了中共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然后结合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分析,同时注意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本题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到达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C项正确; 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A; 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B;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起点”。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说明科举制出身的文官在宋朝受到重视,体现了科举制的功能得以加强,故C正确。 据所学宋朝冗官现象严重,政府效率低下,A表述不符合宋朝史实,排除。 材料没体现宋朝中枢机构的完善,排除B。 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基本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宋朝官制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即可。 本题考查对宋朝科举制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答案】D

【解析】A、世官制度的主要标准时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确定各级贵族的权位,故错误; B、察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举孝廉,故错误; C、九品中正制度以门第步入仕途,故错误; D、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来选拨人才的制度,寒门学子实现了通过考试改变人生价值的机遇,故正确; 故选:D。 本题以钱穆关于科举制度的论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选官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材料中“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指的是科举制度的作用。

31.【答案】【小题1】目的: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对外抵抗外来侵略或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業、张之洞等。

【小题2】工业化:创办近代工业,答军事或民用也可;教育:创办近代新式学校或派遣留学生:军事:创办近代海军或北洋舰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第一小问,要结合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代表人物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洋务运动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过程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2.【答案】【小题1】孔子:“仁”与“礼”。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朱熹:“理”是万物的根本或“存天理灭人欲”。

【小题2】李贽: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就是理)。黄宗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或“工商皆本”;顾炎武:经世致用或振兴工商业。

【小题3】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心学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额儒家思想。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不同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额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33.【答案】【小题1】观点:甲午战争的失败,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让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证明: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精英着手建立多民族共和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华民国。

【小题2】与美、英等西方国家达成协议,废除旧约,取消在华特权,签订新约;收回近代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

【小题3】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推翻满清封建统治;有利于推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或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有利于抵抗外国列强的侵略或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抗日战争、辛亥革命等。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收回中华民族利益的具体事例;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走向民族独立的重要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的抗日战争、辛亥革命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