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赫塔?米勒的边缘化写作(全文)

 置身于宁静 2022-12-12 发布于浙江

论赫塔?米勒的边缘化写作

作者简介:王慧,扬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摘 要:赫塔·米勒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由于她德裔罗马尼亚人的特殊身份以及后移民到德国的历程,使她的创作具有了边缘化特征,本文主要论述其边缘化写作缘由以及边缘化特征在其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赫塔·米勒;边缘写作;边缘化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年-),生于罗马尼亚,德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是继奈丽·萨克斯之后获诺奖的第二位德国女作家。她以写作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俄时的遭遇著称。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

赫塔·米勒虽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已经获得卡夫卡奖、克莱斯特奖和都柏林文学奖等20多个文学奖项,但是她并不被国内外读者所熟知,中国的文学界普遍对她感到陌生。但是,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库斯·诺尔特所言:“自从获得诺奖,她的小说就成了畅销书。然而有一点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今年全球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事实上也是献给了一位独立执著的诗人”。因此关注赫塔·米勒的创作对于了解德国文学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动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1953年赫塔·米勒出生于罗马尼亚边境蒂米什拉地区的尼茨基村,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德裔聚居区。18世纪土耳其战争之后,在基督教东扩过程中,陆续有德裔居民移民至此,始终保留德意志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一战之前,赫塔·米勒的家乡属于奥匈帝国领属的巴纳和国,一战后被划给了罗马尼亚。二战期间,安东内斯库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和纳粹德国结盟,此地的德国后裔积极参与其中,米勒的父亲便加入过纳粹党卫军。战后德裔少数民族成了民众眼中的法西斯分子,受到战后齐奥塞斯库政府的严密监视,其生存处境可想而知。米勒祖父的庄园和家产被政府没收充公,她母亲年轻时被苏军掳到苏联劳工营做苦役,父亲酗酒成性。个人、家庭和族裔的不幸是她创作的源泉。1987年,她与丈夫理查德·瓦格纳离开罗马尼亚定居德国之后,她的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体涉及小说,诗集和散文。

一、赫塔·米勒文化身份的边缘化

并不是所有具有移民经历的作家的创作都可以称为边缘写作。这是由作家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作品内容的创作决定的。赫塔·米勒文化身份的定位具有显著的边缘化特征。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主要考察那些在明显不同的文化历史设定的裂缝之间漂移运动的主体——移民、亚文化成员、边缘群体、在全球化中经历急剧社会转型的民族——所必然面临的生活重建经验。赫塔·米勒的身份的边缘化表现在两个维度:被迫的边缘化与自觉的边缘化。首先,被迫边缘化又称外部边缘化,本文是指把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排除在现存文学进程之外,而这种排斥不是作家本人能控制的。她作为生活在罗马尼亚的德裔作家来说,这是被迫的文化身份边缘化。其次,自觉地边缘化就赫塔·米勒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而言,边缘化同时也是她的自我选择,比如她移民到德国之后,对于德国文坛对于她的盛赞她也不置可否。她的边缘化包括特立独行的个人生活方式,叛逆性的生存形态,以及创作上对主流官方文学的背离,追求独特的主题和风格。

二、边缘主题在文本中的呈现

如果把文学创作比作绘画的话,米勒无疑是一位剑走偏锋的绘画大师。她首先给我们绘制出一幅幅超出我们日常感受的边缘图景。古往今来在许多作家的笔下,乡村意味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是厌倦了都市文明的现代人的精神归属地,然而在米勒的笔下,乡村充斥着暴戾阴暗的气息。她的处女作散文集《低地》共收录其19篇作品,讲述了巴纳特士瓦本人罗马尼亚说德语的少数民族不为外人所知的闭锁落后的生活形态,这些短篇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空间框架罗马尼亚一座散发着腐烂气味的偏远村庄,文中很多地方触及暴力和精神暴力问题,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施以精神折磨的问题。二战以来全球进入一个比较稳定快速的发展状态,文学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关注人的现代性问题成为热门主题。而米勒的兴趣点却不在于此,她的代表作《呼吸秋千》讲述的是在苏联劳动营极端恐怖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心理体验。1987年米勒与丈夫从罗马尼亚移居到德国,她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米勒发表了包括《独腿的旅行人》、《狐狸那时已是猎人》等一些列作品。这一时期米勒个人生活场景的转变也在其作品中有所表现,她通过移民者的视角观望一群移民者在联邦德国的生存处境,他们既不能回归故乡也不能融入德国文化,他们在夹缝中苦苦挣扎寻找精神的家园,假想出精神的乌托邦。这样米勒绘制出了具有多重维度多重色彩交织的边缘文化图景。

文化图景的绘制只是米勒绘画的的第一步,接着米勒在这图景里创造出具边缘文化性的人物形象。温迪施、伊莲娜、奥伯格分别是上述边缘文化图景中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温迪施是米勒在198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人是世上的大野鸡》中的主人公。小说讲述的是罗马尼亚边远地区的巴纳特人温迪施一家历经千难万苦离家最终还乡的故事。他们在德国无法过上想象的生活,回到小村庄后发现村庄的冷淡与荒诞依然没有改变,故乡已经不是他的故乡,他已经沦为像在德国一样的陌生人了。温迪施成为漂泊无根的双重异乡人的符号。伊莲娜是米勒移居德国后创作的长篇小说《独腿旅行的人》中的女主人公。它描写了一个东欧移民眼中八十年代末联邦德国的社会状态,以及移民者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和无家可归感。与温迪施与伊莲娜不同的是,《呼吸秋千》的主人公奥格伯是在集中营这个极端的生存环境中被“饥饿天使”所控制,饥饿在营房里主宰了一切,所有的行动,所有的思想,甚至做梦。劳动营中的生活体验给奥格伯的心理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以至于他在被释放之后他仍然无法自拔,所以在他终于回到自己的故乡的时候,他选择了逃亡,并且最终逃去了奥地利。他成为一个无法融入现实生活的边缘人。

边缘图景的绘制,边缘人物的塑造,构成了一幅幅表现“流离失所者的处境”的画卷。

三、边缘写作策略在创作中的运用

主要内容:在文学创作中,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合适的、恰当的文学形式的选择,能够充分的表达出文学内容。本章笔者试图挖掘赫塔·米勒边缘写作策略来表现其在跨文化视域下的边缘写作特征。

第一节.自传性叙事体系的建构

自传性写作是比较常见的边缘写作方式,赫塔·米勒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自传性特征。米勒的自传性写作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童年的特殊经历成为其日后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自传性写作时现代女性作家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女性作家往往在文本中流露出自我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散文作品集《低地》具有自传色彩,此作品集的创作背景正是米勒大学毕业后因拒绝和罗马尼亚安全部门合作从而人生进入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这个版本共收录了《墓前悼词》、《我的家》等19篇散文。作者用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通过一个内心充满怨恨与惊恐的少女视角向世人讲述了罗马尼亚讲德语的少数民族落后的生活形态。米勒的自传性写作又有其独特性,首先和传统的女性写作多是个人感受的肆意流淌不同,她的文风是理智且冷峻的。其次她的自传性写作涉及她的人生的各个阶段,在她诸多的作品也都有所表现,可以说米勒建立了独特的自传性写作体系。

第二节.破碎意象的拼贴及隐喻

赫塔·米勒曾指出“在小说中我还没有走那么远,伤害和恐惧感令我麻木,但在拼贴诗中我突围了,这是另一片天地,我可以摆脱伤害,摆脱我阴郁的性格,在拼贴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拼贴是赫塔·米勒诗歌创作的最重要的特色。迄今为止,她创作了四部诗集,无一例外的都是拼贴诗,这些短小的拼贴诗没有标题也没有标点符号。拼贴诗使赫塔·米勒内心中的恐慌,对暴虐统治的控诉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来书写在专制禁令下无法言说的人生体验。赫塔·米勒运用拼贴的方式创作诗歌并不是炫耀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而是在罗马尼亚的高压下不得不采取的“复杂的语言攻略”。

第三节.串珠式叙事手法的选取

串珠式叙事手法是米勒小说中表现出的最突出的叙事策略。串珠式叙事手法是我给米勒的小说叙事策略的界定,灵感来源于碎片式叙事风格。碎片式叙事风格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比较重要的叙事手法,它主要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叙事方式的解构——任何传统的创作秩序或统一的企图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混乱、支离破碎和消亡。米勒的小说叙事手法,具有碎片式叙事风格,她小说的每一个部分都自成体系,上下部分的衔接并不是很紧密。用碎片式叙事来形容米勒的叙事方法,似乎又不能形容她的风格之美,米勒小说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会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名字,这些名字取自动物或者静物由此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统摄着每个小部分,使各个小部分成为像珍珠一样精巧、圆融的独立个体,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篇“光彩照人”的小说。因此笔者把她这种独特而精巧的叙事手法界定为串珠式叙事。

综上所述,赫塔·米勒的文体创作风格打破了传统文体之间的界限,各种文体在其作品中自由地使用,呈现出一种交叉、渗透、互动的态势,从而解构和颠覆了文体的中心意识,重构了边缘文体。并且使读者感受各类文体所营造的多彩艺术世界和“狂欢化”效果。(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德国]赫塔·米勒:《心兽》,钟慧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德国]赫塔·米勒:《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沈锡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德国]赫塔·米勒:《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刘海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德国]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余杨、吴文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 [德国]赫塔·米勒:《人是世上的大野鸡》,陈民、安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 [德国]赫塔·米勒:《低地》,续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 [德国]赫塔·米勒:《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刘海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 [德国]赫塔·米勒:《镜中恶魔》,丁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 [德国]赫塔·米勒:《国王鞠躬,国王杀人》,李贻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 [德国]赫塔·米勒:《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李双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