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4)“目标吉野,冲!”

 河南文苑 2022-12-12 发布于河南

 “目标吉野,冲!”

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艘身中数弹、拖着烟火的军舰疾速飞驰,敌人拦阻的炮火雨点般飞来,激起一道道冲天水柱。然而这艘已经负伤的战舰毫不理会,义无反顾地冲向前去。指挥台上,站着一位满脸血痕、双目喷火的军官,挥舞着指挥刀指向前方大吼道:“目标吉野,冲!”

这是长影拍摄的彩色故事片《甲午风云》中的镜头:经过激烈的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率领身负重伤、弹尽油绝的致远舰向日寇主力战舰吉野撞去。尽管最后被敌舰发射的鱼雷击中,饮恨沉没,但那种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和拼命精神,世世代代留存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历经岁月风雨的吹打,永远不会磨灭……

而今,在“蛟龙”号3000米级海试区也上演了这气壮山河的一幕。

620日,“向阳红09”船到达北纬1841,东经11632.9分的D2海区。风力4级,浪高1.2米。经过认真准备,今天进行第26次、也是3000米级海区第一次潜水试验,计划潜水深度1800米。

南海分局的警戒编队“海监74”、“海监72”船已经到达试验海区,并向指挥所报到,按要求在试验区周边执行警戒任务。

上午8时半,现场指挥部发出“各就各位”指令。刘峰总指挥通过对讲机提出要求:“这是3000米海区第一次下潜试验,各岗位要认真操作,确保试验安全顺利进行。”之后,“蛟龙”号布放入水,完成“水面检查”程序后,注水下潜。

9时左右,“向九”船驾驶室值班员观察到右舷110度、距离12海里处有一艘大吨位外国船迎面驶来,迅速接近我试验区。他马上通过电话向指挥部报告。党委书记刘心成告诉总指挥刘峰:“你继续指挥'蛟龙’号作业,我去处理。”而后迅速到达驾驶台。

雷达显示,这是一艘万吨货轮,船长190米,宽32米,以14.3节航速正向我们这片海域逼近。两艘警戒船已经发现“敌情”,迎面冲去。刘心成立即通过甚高频下达指令:“海监74、海监72'蛟龙’号已经下潜,你们两船加速前出拦截,绝对不能让货轮进入试验海区。”

“明白,坚决完成任务!”

通话间,“海监74”、“海监72”船在警戒编队指挥员组织下,一边高速迎“敌”,一边通过国际16频道不停的用英语呼叫货轮:“你船进入我试验海区,请马上转舵离开!马上离开!”

双方越来越近,如不采取措施,就会相撞了。那我们的两艘小吨位海监船肯定吃亏,但他们毫不畏惧,全速冲上前去……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狭路相逢了----

在去年1000米级海试时,恰巧也是南海分局的“海监74”船担负警戒工作,就遭遇了同样的险情。那是200997日,正当我们的载人潜水器在B1海区,执行第14次下潜任务时,一艘不明国籍的货轮突然进入试验海区,径直向试验母船方向全速而来。窦永林船长一边报告,一边采取措施:“出现突发情况,我要立即回收声学吊阵,并双机操船。”

而此时,潜水器已经完成本次下潜试验开始上浮。刘峰总指挥一边双眼紧张地盯着显示器,一边发布命令,要求负责警戒的海监船阻止货轮进入试验区域。

刘心成书记和于杭教授马上奔到驾驶台,通过即时电子海图了解到详细情况后,不仅倒抽一口凉气:这是一条名为Victera Trader的货轮,简称VT船,长166米,宽25米,已经不听劝告,以18节的航速越驶越近了。此时,原本在正北方向2海里处担任警戒任务的“海监74”船,急速南下,力图拦截。从吨位上看,长77米宽10米的我海监船比它小了一半多,速度也无法与其抗衡。按双方当前航速来看,两船将在8.7分钟后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你船已进入我海试区域,请马上离开,马上离开!”无线频道里,“海监74”船船长一再用中、英文双语向VT呼叫,希望其改变航向,以免干扰“向九”船和正在上浮的潜水器。可是,不知是没听明白,还是故意挑衅,VT船拒不回应,也不变向,甚至毫不减速。

就在这时,我们的载人潜水器已经在正前方浮出水面,如果被不明船只撞上,将是一场巨大灾难。窦船长眼明嘴快,沉着果断地下令:“左舵,前进三!”指挥“向九”船稍作转向冲过去,将潜水器护于自己的左舷。而“海监74”一边保持航向迎向VT船,一边呼叫位于“向九”船东面的“海监77”船速速增援,对VT形成了夹击的态势。

“海监74”、“77”两船虽小,但具有气呑山河的气势,果断的插入“向九”船和VT船之间,在远大于自己的外轮面前寸步不让。宁可自己粉身碎骨,也不允许外轮损伤我们的试验母船和潜水器!那情形、那气势一如当年民族英雄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向吉野一样,一往无前,势不可当。这就是炎黄子孙的血性!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VT船不得不屈服了,即将相撞的关头改变了航向,悻悻地驶出了试验海区。全体海试队员这才松了一口气,对我们的海监警戒编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心的于教授特意把当时的电子海图截图保留下来,并在日志里写道:

“看过电影《甲午风云》的人都会记得大清水师迎着日军指挥舰冲撞过去的壮烈片段,这一幕,使我难忘,尤其是在海上。热爱生活的人们热爱和平的民族在危难之时,就会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挺身而出的勇气。……在我眼前,'向九’护卫着'和谐’(潜水器暂名),74船护卫着'向九’,77船又策应援助74。各自挺身而出,寸步不让。真是何等的英勇何等忠诚的海上部队!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我保留了这些记录,我要让中国载人深潜器的历史永远记住这样的果敢和忠诚。

“和平年代很少需要我们展现这种高尚的品格,可是在B1区的每一天,我看到每一个人都接受了这种挑战。这个整体没有在经费不到位的困难面前退却,没有在突发恶劣的海况面前退却,没有在难以解决的各种技术问题面前退却,也没有在那个早已报废了的电池面前为我们自己寻找任何退却的理由。每一个人的英勇行为,最终使我们这个整体没有在B1区的深度面前作出一分一厘的让步。在过去的22天里,这个整体就像74船一样,挺身而出,寸步不让,坚守了自己的使命。

时隔一年,这种情景又在3000D2海区重演了。我们的海监警戒编队同样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正如上次一样,“海监74”与“海监72”两艘警戒船舶,迅速形成从货轮正前方和左侧对其阻截、逼其向右调整航向离开试验海区的态势。终于,就在外轮距离“向九”船7海里处,它不得不停下了、转向了,向海试区域外驶去。我们英勇的警戒编队又一次成功地将不安全因素,阻截在试验区域之外。

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的“蛟龙”号,不断传来佳音。在叶聪、于教授、杨波三位战友的精诚合作下,945分,下潜深度到达1109米,平了去年纪录。以后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一项新的纪录,1300米、1500米,到达1580米时第一次抛载;10时,到达1700米、17分钟后2000米、21分钟后到达2067米。这是“蛟龙”号首次突破2000米深度。“向九”母船上一片欢呼!

本潜次试验项目全部完成,“蛟龙”号第二次抛载,开始以每分钟40米速度上浮,1148分出水。早已等候的蛙人小分队立即上前,挂缆,拖曳,水面支持系统启动,一刻钟后,潜水器和三名试航员安全回收到母船甲板……

经过两天的精心维护检修保养,“蛟龙”号潜水器重又斗志昂扬、整装待发。现场指挥部会议决定:622日进行第27次下潜试验,计划下潜深度2800米,还是由比较成熟的试航小组叶聪、于杭、杨波执潜。

2800米,是一个新的深度,也是一次新的挑战!或许遇到的问题会更多,困难会更大,两位领导人――刘峰总指挥和刘心成书记研究决定,早饭前召集全体人员在餐厅开会,进行第二次岗前教育动员活动。

首先,刘峰激情洋溢地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国大洋协会和863计划海洋领域办发来的三封贺信。那是“蛟龙”号成功下潜2067米之后,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得高度评价和表扬。特别是科技部的贺信指出:“科技部谨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你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全体人员不忘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为圆满实现这次海试任务,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随后,刘心成作动员讲话:“贺信是上级机关的对海试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关心支持。尤其科技部发来盖有国徽章的贺信,过去在科研试验过程中很少见过部级机关的贺信,这说明科技部高度关注载人深潜试验工作。是表扬更是鼓励,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要把上级的关心转化为高标准完成3000米级海试任务的强大动力,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光荣的团队。

830分,刘总指挥发出了“各就各位”的指令。920分,“蛟龙”号潜水深度1000米、36分时2000米、50分时2500米,此时已经刷新了620日创造的2067米的纪录。现场指挥部全体人员目不转睛紧盯显示器,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摄像机镜头牢牢对准指挥部大屏幕,眼看着深度数字不断增加,大家心情愈发紧张。

因为下潜之前,于教授和叶聪都表示:如果情况正常,就不局限在2800米指标上,适时向3000米深度发起冲击。刘峰总指挥和刘心成书记笑着点了头,期盼超额完成任务!然而,盼望是盼望,面对即将来到的现实,还是不免有些紧张。1027分,叶聪报告:深度到达3000米了。指挥部里的人们静静听着通信机,面露喜色又有点担心。1030分,深度3039.40米!刘峰命令“蛟龙”号“抛载上浮”。好啊,指挥部再也抑制不往了,一片欢腾。

载人潜海3000米啊!这是中国海洋人的一个新纪录,也是史无前例的一个大突破。意义非同寻常。这预示着我们自己研发、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的载人潜水器,完全经受住了深海的考验,未来一片光明。当天,刘峰和刘心成签发了报喜电,迅疾传到了北京:

喜 报

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项目领导小组:

蛟龙号潜水器于2010年6月22日上午在D2海区第27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3000米深度,下潜深度达到3039.40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下潜深度的新纪录。特此报告!

             海试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

                2010年6月22日

上级领导机关――国家海洋局、大洋协会、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各参试单位包括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船重工七0二所、七0一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贺电、贺信、慰问电雪片似的飞向海试现场。最先收到的是海试领导小组组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贺电,很有代表性:

海试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并全体参试人员:

欣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于6月22日上午成功突破3000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下潜深度的新纪录。对此,我代表海试领导小组对你们取得的巨大成绩表示祝贺。你们取得的这一成绩,是全体参试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载人深潜精神,精心组织、团结拼搏、保证安全,圆满地完成今年的海试任务。  

     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 王 飞

              2010年6月22日

作者简介
许 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报日人民》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者简介

胡春燕 ,山东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播音风格沉稳大气,感情充沛,所播《闯关东》等多部长篇小说深受听众好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