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古代文明:文明摇篮

 红马山人 2022-12-12 发布于黑龙江

前 言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这里山川壮美,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兼有黄土高原的苍莽豪迈、关中平原的广阔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巍峨雄奇。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陕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115万年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用打击石器和星星之火,拉开了中国历史的帷幕;5000年前的炎、黄二帝从陕西黄土高原出发,一路高歌猛进将中国带进了文明时代,以渭河流域为中心的陕西文化开始走向中华文明的舞台中心;西周创立的礼乐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秦统一全国后确立的多种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年来政治文明的基础;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因文明发达而闻名于世;魏晋南北朝的陕西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隋朝创立的科举制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众多国家的人才选拔;唐朝创造了一个让人自豪、让人追忆并永远激励人们昂首奋进的黄金盛世;唐以后的陕西虽不再是首都所在之地,但长期担负着维系西部稳定、守护中原安全的重任,并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有巨大影响的成就。

陕西独特的历史地位造就了陕西丰富的文化遗存,也成就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美誉。作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1万件。这些文物不但全面反映了陕西历史文化的概貌,而且还以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序列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而荟萃了近3000件馆藏精品的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文明划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阶段。

为更好提供长期文化服务,让公众更方便深入了解学习“陕西古代文明”,我们选择以《陕西古代文明》图书为纲,“陕西古代文明”展览序列为线索,计划未来两个月内逐一连续进行专题推送,期待有更多的公众可以参与其中,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讨论交流。后期我们计划梳理完善专门制作线上“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以期解决馆舍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大量公众参观需求!

这个专题文化序列推送旨在按照中宣部通知要求不断提高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广水平。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推进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系统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更好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多措并举做好阐释推广,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系统展示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准确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积极拓展文化文物对外交流平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构建文明大国形象,全面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营造良好国际合作氛围,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过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阶段连续不 断的发展后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体质除一些细微特征仍然比较原始外, 解剖学特征已与现代人没有明显差别。在考古学上晚期智人所创造的文化属于 旧石器时代晚期,黄龙人、河套人以及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宜 川龙王辿遗址即是典型代表。

黄龙人于1975年发现于陕西省黄龙县东莲花山下,是一具相对完整的人类 头骨化石。头骨保留有额骨和顶骨部分,从头骨骨缝愈合的程度以及额骨特征 可以确定该化石属于30岁以上的男性。从颅穹隆起程度、眶上区、额区发育程 度及额鳞倾斜程度来看,应属晚期智人,但矢状嵴发育、骨壁较厚、额部更为 向后倾斜、前囟点位置较靠后等特征又表现出一系列较原始的特征,应是早期 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的中间类型,绝对年代距今5万—3万年。

宜川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位置图

宜川龙王辿遗址远景

宜川龙王辿遗址细石器

宜川龙王辿遗址细石器

河套人发现于河套地区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共发现人类化石材料20余件,

包括顶骨、额骨、枕骨、面骨、下颌骨等头骨,股骨、肱骨、腓骨、肩胛骨等 四肢躯干骨,并伴出有3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10余种鸟类动物化石,以及大量 的石制品、灰烬、烧骨等遗物和遗迹。所发现顶骨矢状弧长度和旋弧指数较为 细长等特征明显属晚期智人,存在铲形门齿等特征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属 性,绝对年代距今5万—3.7万年。

宜川龙王辿遗址位于黄河西岸壶口瀑布旁的二级阶地之上,发现有3万余 件石制品、动物骨骼以及多处用火遗迹,距今约2万—1.5万年。石制品主要为 具有明显中国华北细石器工业传统特征的细石器,以及一些尖状器、砍砸器和 锤、砧、砺石等大型打制石器,尤其发现了石磨盘和在刃部有磨制加工痕迹的石铲以及穿孔蚌壳装饰品。石磨盘四周打制,磨面光滑,中部有长期研磨而形成的凹陷;据石磨盘上附着的淀粉粒分析来看,石磨盘可能是加工禾本科、坚 果类或植物根茎的工具。石铲系用层状节理石材剥片后琢打成舌形,顶端两面 经磨制而呈弧形刃,可能与木质手柄配合使用。石磨盘和磨制石铲的发现,表 明这一时期的先民已经开始强化植物资源的利用,预示着农业即将出现和以磨 制石器等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石制品的种类构成

龙王辿遗址出土的细石核

龙王辿遗址出土的细石器

龙王辿遗址出土的细石叶

宜川龙王辿遗址石磨盘

宜川龙王辿遗址石铲

文章来源:

王玮林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编:《陕西古代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 10

图片来源:

王玮林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编:《陕西古代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 10

王小庆《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细石器的观察与研究》,《考古与文物》2014年06期

编辑:史杨克

审核:卢轩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二)——脂泽粉黛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三)——大唐遗宝

《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四)——粟特风情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五)——云想衣裳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六)——熠熠铜镜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七)——长安娱乐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八)——玉盘珍馐

彩陶|跟着祖先学制陶,教你称霸陶艺室

彩陶|人面鱼纹盆 子非鱼,却知鱼之乐

玉杂 | 小棍棍的数学大智慧“问君能有几多筹”

金银|唐朝银饼饼的自述,请叫我富贵儿~

青铜 |来自西周的关爱提示:勤洗手 少生病

玉杂|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水晶多曲长杯

杂器| 理科钢铁直男的爆款数学课,速来围观

壁画|您的好友唐墓壁画邀请您:像爱护文物一样爱护动物

金银|穿越千年的绝美头饰

玉杂|隋唐玻璃器:愿你通透 纯净 无瑕

金银|从秦公一号大墓金器一组浅谈秦国金器

青铜 | 龙的自述

青铜|函皇父鼎: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青铜器

青铜器|带你走近秦国的“大橙武”——青铜剑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