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赶 场

 冬歌文苑 2022-12-13 发布于北京

赶  场

提起赶场,头脑里就立即浮现出村头乡镇人头攒动的场景。赶场向来都不会出现在城区,更不会出现在大都市。然而,实物总有例外——距离成都市区只有几个站的一个地方还在兴赶场,并且是地地道道的乡土气息很浓的乡场,那里就是天回镇。

天回镇的乡场是逢阳历的一、四、七,很好记的。激起我赶场原因主要不是为了图个价格上的相因(自贡话“便宜”),而是想再体味下过去的乡镇集市的风俗民情。

应该说,我是好几十年没有赶过场了,那些记忆还停留在当知青的时间段里……

乐山井研县三江公社是逢场的,好像逢阴历的三、六。农民和知青盼望着赶场——热闹又好耍。在生活单调乏味的乡下,去赶场就算奢侈了吧。赶场的人多了,做活路(指农活)的就少了,队长心头是不安逸的。他的确是不爱去赶场的,经常听他批评有些人说,“三、六,赶三江,二、五留溜场”。“留溜场”是留山镇。那时候,赶过场,记得还有这样一句调侃人的顺口溜,“有钱人场场赶,无钱人赶赶场(一语双关,带有嘲弄和骂人意味)”。

那时的人们陆陆续续地从各条小道出来,然后汇集在那里,逐渐地就喧腾开了。挑框的、背背篼的、抬猪去场口去杀的、坐茶馆的、去剃头的、卖菜秧秧的、卖米糠的、卖叶子烟的……知青赶场的多数不是为了买卖,好多是去寄信,或者坐哈儿(自贡话“一会儿”)茶馆,认识一些人,摆点老实龙门阵。

回城以后,我就没有认认真真地去赶过场了。有时在车上经过一些乡场,也只能匆匆一瞥了。

成都天回镇乡场至今还在活跃。今天上午我们说去就去了,在河边的那一段是场最集中的地方,人很多,迈不开步子,有时还人挨着人,人推着人,摩肩接踵,十分嘈杂。仔细观察,好多的应该是从市区来的吧?摆卖的东西基本也是城区菜市场见到的,不同的是有活的鸡鸭兔卖。总体的价格的确比城区相因。如香蕉,城区一般三元都少见,这里两元,猪肉也较之少三四元……

现在的场,跟过去相比,没有了背背篼的、挑担子的、卖米糠的……这一切跟以前似乎像,又似乎不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成都的民俗风情在这里还依稀可见,依然可以唤回那些当年的记忆。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陈亮东,男,四川自贡人,企业退休高级政工师,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大专文化,爱好文学,喜欢诗歌、散文的欣赏与写作。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