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用心良苦”的人,常常苦了自己

 heii2 2022-12-13 发布于澳大利亚

我们这一生,总会遇到那么几个能够真正对自己好的人。

不管是亲人,还是爱人,或是朋友,都是你生命中的贵人。这世间,没有谁会有义务和责任去无条件对一个人好,除了自己的父母。

但有的人比较幸运,若是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个除了父母手足之外的真正对你好的人,这是很幸运的事。

只有真正对你好的人,才会对你用心良苦,这一点是人所公认的。没有人会无条件去对你好,因为这并不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若有人愿意真心对你好,那是你的福气,你应该感恩,而不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愿意真心对你好的人,是他心中有爱,或者他认为,你有可以让他对你好的地方。

也许有时候你会有些不理解,但随着时间的证明,你会发现他真的是一颗爱你的心。

Image

真正用心对你好的人,或者表面上你看不到他的好,但他会从行为上去给你引路,或者给你帮助。

比如《孟母三迁》,比如《岳母刺字》都是为了儿子而用心良苦。当然,你会说这是自己的母亲,自然是对自己好的。

是的,父母对自己儿女的爱往往都是无私的。

如果这是因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而无私,而用心良苦,那么尧舜禹的故事呢?他们之间,可不是父子关系,也不是真正的亲人关系。

而尧愿意禅让帝位给舜,是因为他觉得舜可以为天下的百姓带来福音,舜禅位给禹,也同样如此。

尧和舜的用心良苦,并不只是小爱,而是从为天下苍生的角度去考虑。

当然,我们现在很多人,是做不到这样的境界的。

现实中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暗抢,更别说禅让了。人性是自私的,但这也不是全部,更不是绝对。只是,大部分人的本性如此。

而不管是大爱还是小爱,真正对你好的人,他都愿意把“爱”传递给你,这种爱也是善。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被更多的人爱,毕竟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Image

对于关心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而我们平时也常会有颗助人为乐的爱心,常言道说,好心才有好报!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人这一生,不是每一个好心,都能换来好的回报。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遭遇:

在公司或者朋友圈里,因为自己的善良、好心,主动帮助同事或是朋友解决一些问题后,朋友非但不感激,反倒在背后埋怨说多管闲事…

在外看到朋友交往的富二代男友,正和其他女生亲亲我我有说有笑,好心提醒闺蜜,却被认为是嫉妒……

得知同事跟的项目有问题,好心帮助解决问题,却被同事认为是抢单……

生活中,处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普通人不懂得方法,好心相助,却往往得不到好的回报。

Image

当然,显明并不是说施恩一定要寻得回报,只是希望大家能达成共识,利于良性循环而已。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下面向大家推荐几个练习方法:

1、经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以这种弱化自我的暗示,尝试把自己当成那个人,想象自己处于对方的场景中,然后思考应该如何行动。

其实这种方法,除了在生活当中运用时,可以让我们形成利他之心;在学习历史或者读一些故事情节的书籍时,也可以让我们形成多维度的思考,从而提升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清代名将左宗棠则说: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时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也就是说读书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书中人,想象所看都是自己正在经历的,这样读书才能够增进学问和智慧。

读书如此,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久而久之,那种自我执着和局限的习惯就会慢慢弱化,而换位思维的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

Image

2.建立抽离感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女主正在和男主吵架,突然女主的灵魂离开了她的身体,正在离自己不远的距离看着自己。

这有点类似一个外人正在看着自己,这就是抽离感。也就是局外生慧。

多练习抽离感,可以让你以不同视角看自己的生活。这种练习随时都可以进行,当你刻意练习的次数多了,你能掌握换位思维的能力就更强了。

3.观察他人喜好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商场里,一般业绩做得最好的售货员,每天都会做一件事情,观察每一个走进商场的顾客,并根据他们在商品前停留情况等,来推断顾客的喜好,从而达成自己的销售目的。

多练习观察遇见的每一个人,并以最快的速度去推断他的喜好,这不仅可以让自己提高客观思考。最主要的是,可以以此来建立共同认知。

Image

人性本是自私的。

如果你想要让你的好心达成目的,你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只觉得有利于自己的,就一定有利于他人。而真正利他的,只是你站在他的角度,让他明白,那是利己的。

否则你所有利他之心的努力,都会像“兔子和小猫”那个故事一样,送给对方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最后却只能感动自己。

很多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在说话做事时都会让人有种舒心的感觉。只要你懂得观察,懂得换位思考,就会明白“忠言不一定逆耳,良药也不一定苦口”。

如果你能勤加练习以上三点,相信不仅是在社交中,又或者是自我学习,或是在教育子女中,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