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周连许四姓同宗起源说存疑

 苏登科 2022-12-13 发布于福建

苏周连许四姓同宗起源说存疑

苏登科

关于“苏周连许同宗”的由来,一般人都以为,源于“元朝时,福建同安苏氏后裔被官府追杀,族人为避祸,改姓连、许,或从外祖姓周。”,看了台湾刘炎编撰的《苏周连氏族谱》,总感觉这一说法有点靠不住。

刘炎编撰的《苏周连氏族谱》,由台湾成光出版社于民国五十四年(1965年)出版。《苏周连氏族谱》共分21章。前7章与苏氏有关,后14章分别为周氏和连氏志、序、传、昭、论、系、说。而载于周序第4页的《苏周连同宗起源略录》,就有另一种说法。如下:

夫省内(台湾)所谓苏周连姓同宗者,世代相传久矣,虽妇孺皆同称焉。然亦不可不究其源,因稽诸谱牒,略而言之,吾三宗者,始自有苏氏。……吾祖结公,择居衡阳,官至监察御使,宣议大夫,旧志云。公因朝班失仪,受贬南迁,愤而致仕,由是家焉。传至以道公(六世)登元朝皇庆癸丑科进士,以光公甲子科解元,因具疏奏请升科,本县本里旧田产,以为已业,迨公没后,佃家允纳,无可配粮,而致业去粮存,赔贩难支产籍没官,时遭粮累之惨,竟被元寇围剿,族中各自逃难,流离星散,因避元寇耳目,或改姓为连氏者,或从外祖姓汝南周者,以号为姓,即武功周者,后华二公派下,呈官复业,回籍韦新祠宇,以续苏氏者,所谓三宗,由斯分支也。……”

最后落款是“基隆市苏周连姓宗亲会祭祖组周东南谨撰”。

而据苏进水先生编写的《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上集)第75页《元朝我宗三次家难史。记载,“化姓许连周” 是发生在同安芦山堂。摘录如下:

“第三家难,一夜分九洲,化姓许连周: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例报富户领解泉州府三县丁粮银五千一百八十两到京,苏家以衮、颂、覩三派各推一人领解,唐官(衮派),唐郁(颂派),唐萤(覩派),各带家将十人,解库银上开封,至杨子江遇强盗抢劫,三十三人惨死江中。苏家立即奏本入朝,陈述被劫详情,请求追捕强盗。可恨元王朝对此重大案件,致之不理。待至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十五日,始派邱宗鲁,曾日修为钦差大臣,会同县尉黄童到芦查理此案。苏家一接圣旨,二请钦差,三陈始末。谁知邱、曾俱是贪官,对吾陈词,置若网闻,而是强行勒索。颂的九世孙唐玠、唐英为人刚直,且逢大醉,喝令家将殴死钦差邱宗鲁、曾日修、黄童三人,并伤及随从。元三司理院会议,派御林军到苏家灭族,家产没官,芦山堂被焚毁,唐玠、唐英、唐印、唐实、唐将、唐珍被捕入狱,余丁连夜奔逃,故有一夜分九洲,化姓许连周之悲惨家史。……”

最后落款是“益公第三十九世孙苏进水追记,公元一九九五年三月”。

两种起源,一个发生在安溪衡阳,一个发生在同安芦山堂,我们该相信谁?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即传说”作为历史依据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我们苏姓历史将会变成一部厚厚的故事集了。

另外,苏进水的“第三家难”,有诸多疑问。如:解粮银上“京城开封”,却在“杨子江遇劫”,朝廷立即召开元三司理院会议,派“御林军”千里迢迢来芦山堂灭族。我们不禁要问,元代京城在开封吗?从福建上京城需要经过杨子江吗?什么叫“元三司理院”?御林军是干什么用的?就是这样一篇卑劣的“故事”,却骗倒了无数宗亲,甚至还有人当作历史掌故写进“苏氏渊源”堂而皇之地发表出来。

其实,从文章最后落款可看出,所谓“三家难”,是苏进水在1995年3月“追记”来的,亦即新编“故事”。在《同安县志》、《泉州府志》、《福建通志》及《闽书》之类地方志书,根本有这方面的记载。自第六届开始,世苏大会都有“暨苏周连许同宗联谊会”这一题名,终于成了一件“皇帝的新装”。

著名学者刘知几、章学诚等人所说的谱牒通病,都可以在《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里找到。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对于编谱和苏家史实的认定,不能一团和气,放任自流,误导人。我们涉及史海,感受很深的是:历史不容篡改,历史也不会被篡改。历代史学家如司马迁等秉书竹帛,我们深为崇敬。这就是真正史学家的良知和心魄。

我们要为苏姓历史负责,不能推给后人承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