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风的传承

 大春观察 2022-12-13 发布于江苏

家风的传承


作者秦玉峰

清晨,东方露出鱼肚白,爷爷(祖父)和我早早起了床,踏着晨露,沐浴和煦的春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跟随晨练的大军,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
放眼望去,田野里碧绿的麦苗青翠欲滴,金灿灿的油菜在春风中多姿摇曳。一路上,我们爷孙俩边走边谈,有说有笑。
祖父首先告诉我,我们家原先在上海。淞沪战争打响后,为了躲避战火,举家北上。当时只有六七岁的父亲白天由四个姐姐轮番驮着,夜晚和祖父同宿人家屋檐下或者弹坑里。稍有时间,祖父就在地上教父亲识字。一天傍晚,夕阳抹去最后的余晖,一条火龙拖着长长的尾巴,呼啸着掠过头顶,一头扎进不远处的草地里,巨大的声响震耳欲聋,地面上一个巨大的箭头夺人眼球。富有经验的祖父抱起父亲奔过去,跳入弹坑。这天夜里,父子俩都没敢闭眼。祖父在父亲肚子上写了几个字,全被父亲认出并能写出来。上小学时,父亲连跳几个年级。初中阶段,父亲断断续续一共只上了一年时间。后来,继续刻苦自学,考入南京大学森林系。
说完,祖父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朝我望了望,眼光中充满期待的神情。
我心领神会,接过话题。“接受再教育”的浪潮将我卷回老家后,我求学无望,无奈之下只得扎根广阔天地。挑泥挖沟,收麦插秧,无所不干。上工下工,一年到头,周而复始。好在生产队长见我有文化,肯钻研,让我当了农业植保员。对于一无所知的我,只得从头学起。在邱技术员的指导下,我自学了《农业昆虫学》、《农作物的栽培与管理》、《土壤学》、《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农药学》等书籍。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情况每天都做了详细的记载。连续几年,厚厚几本。一年春天,在全县我率先采取措施,采集样本,根据样本分析三麦粘虫卵块孵化进度,及时把虫情向邱技术员作了汇报。邱技术员听后大为惊叹,和我一起奔赴现场查看计算后,当即向县农业局报告。农业局领导要求县植保站复核,结果完全吻合。从此我成了县农业工作会议上唯一的不拿工资的参会“技术员”。
爷爷(祖父)听后点头微笑。这时,太阳也露出了笑脸,油菜花散发出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
我继续说道,如今我女儿也长大了。想当年,女儿年幼,我教她识字数数。幼儿园上小班时,我就开始培养女儿学习习惯。每次我去接送时,老师都夸她是上小班的年龄中班的智力。到了上中班时,老师又批评我,说是孩子上中班是浪费时间。就这样,女儿花了一年时间上完幼儿园。小学五年完成了六年的学习课程。读完初高中,顺利就读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完成学业、取得学位参加了工作,她被分到儿科。对她来说,学非所用,又得从头开始,系统学习儿科学。现在她在单位挑起了大梁,正肩负着悬壶济世的使命走向远方……
只顾交谈,脚下一滑,似乎滑下田埂。我一惊,醒了,眼前什么都没有,脑海中只留下爷爷(祖父)模糊的笑容。噢,原来是一场梦。

我翻身下床,带上祭品,来到爷爷(祖父)坟前,虔诚地叩拜,告慰爷爷(祖父)在天之灵:你开启的好学担当的家风已经传到我女儿这一代。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