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渭生:一张远去的老照片

 温馨微语 2022-12-13 发布于江苏




/解渭生

我身边珍藏着一张九十年代的老照片。照片是我从当时的报纸上剪下来的。照片取名为《大眼睛的小女孩》,故事说的是贫困地区一些孩子因为穷而不能上学,从照片中那位小女孩大约六七岁,从一双含泪的大眼睛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上学读书充满着渴望乞求,然而那眼神透露出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奈。照片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不禁使我泪水盈眶、欲言唯诉。
那时我在远离家乡的一个乡镇工作,这里的群众日子还算能过,我看不到这种不能上学的女孩子,但我不禁想到我的老家三连一个贫困的圩区小村,心里不禁有了几份担忧。我老家的孩子们的生活的怎样?那纵横交错的阡陌小路上,有他们上学的身影吗?我爱人曾在这里的一所村小任教多年,她很想去看看她昔日任教的学校,看看早已退休但仍居住在那里的老同事,于是我们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出发了。
车从我居住的丫山出发,一个小时后我们转车搭上了开往三连村的班车。二十多分钟车便到了三连学校。我们没有去村部而是直接走进了小学校。校长姓潘,是我老伴当年的学生,如今也是年过半百之人。他告诉我,现在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当年的那三所自然村小合并到中心了。因为现在交通好,各自然村都有公路相通,孩子都骑自行车上学了。全村没有一个失学儿童。若是雨天由学校安排车辆统一接送到校,中午就在学校就餐。“幼小的孩子呢?”我拿出珍藏的照片给他看。他笑着告诉我说:“我们这里再也看不见这样的孩子了,幼小的孩子全部都进了幼儿园。”“奥,村里有幼儿园了?”校长点点头,随后便把我领进了幼儿园。
幼儿园和小学距离只有二百米左右,园长见校长带着客人来,便拉开了铁栅门把我们迎了进去,一进院门便看到孩子们爱的滑滑梯,转圈椅等一应俱全的设备。园长告诉我们幼儿园是2013年建起来的,刚创办时园里只有10多个孩子,现在已有40多个幼儿,分大、中、小三个班级,五名教师全是招聘的,都是幼师学校大专毕业生,她们的工资全由政府支付,园内有两名厨师,专为孩子做营养午餐,有校车接送孩子。走进一班教室,我看到孩子们有的正在绘画,有的在学剪纸,墙上贴了他们的作品,在另一个教室里孩子们正在拍着小手跟老师学唱歌跳舞,幸福洋溢在他们红红的小脸上,欢笑却响在我的心头。走出幼儿园,我心头荡起的是一种对我们党的政府的无限感激,是一种对我们伟大时代的赞美之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着怎样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啊!天翻地覆慨而慷,用什么样的语言也难以表现出这种变化。《大眼睛的小女孩》你看到了吗?我相信你的命运早已改变,也许你已走进大学的殿堂,也许你已踏上工作岗位,青春之路在你前面伸开。我多么希望能看到你今日的照片,一张充满青春活力、风华无限的照片。
家乡,曾经贫困的家乡。我为你的今天喝彩,为你的明天而放歌。

作者简介

解渭生,自由撰稿人。皖南陵县籍山镇利民路荷花塘十四幢居民。坚持写作三十多年,作品有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刊发于人民日报、新安晚报、新民晚报等全国三十多家媒体上,有多篇作品在省内外刊物报纸上获奖。总计发表各类作品三百多万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解渭生:沈老先生

解渭生:撒谎爷爷(之三)

解渭生:撒谎爷爷(之二)

解渭生:撒谎爷爷(之一)

解渭生:钟的故事

解渭生:兄弟争画(小戏剧本)

解渭生:我的辅助法官生涯

解渭生:沉渣泛起的灰色浊浪——五花八门的赌购成一个不该构成的画面

解渭生:小山村里六“状元”

解渭生:寻访大工山古矿遗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