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老牌公园之一,曾用墓碑铺路引发争议,却是几代人的回忆

 zzm1008图书馆 2022-12-13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上世纪50年代时,上海建造了建国后第一批综合性市民公园。比如蓬莱公园、和平公园、人民公园、静安公园、淮海公园等;在上海还没有太多休闲娱乐场所的时候,这些老牌公园无疑是市民心中的文娱地标。今天我们要说的杨浦公园,也是其中之一;它和上述公园一样,如今已是上海知名的老牌公园。

图片

多次扩建的老牌公园

杨浦公园位于杨浦区中部的延吉新村街道,占地面积约22.36万平方米,是上海众多老公园中比较大的一座。在1957年动工之前,这里原来是农田、池塘及零星坟地,以及北马桥、卢家门、王家宅基等几个小村落。由于早年间资金不足,从1958年一起竣工开放后,又进行了多次扩建和局部改建工程,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图片

图片

园内既有公园标配的大草坪,也有老公园里常见的假山瀑布、荷池廊桥、亭台楼榭。一个面积非常可观、名为榆湖的人工湖占据了公园的核心位置。据介绍,整个公园的布局设计参考了杭州西湖,步步是景;榆湖中央也能欣赏到类似“三潭印月”的景观。而8090后心中,关于杨浦公园的记忆,应该还有大象滑梯和一个小型动物园,是不得不提的。

图片

图片

湖边惊现大量无主墓碑

几年前,有游客在公园内榆湖的湖堤边,发现了刻有字迹、疑似是墓碑的长石板;当时吸引了地方媒体去采访,经确认真的是过去的墓碑。仔细一看,榆湖边的墓碑数量还不少,我们能看到的还只是字面朝上的墓碑;还有众多字面朝下以及埋在湖底的,据说数不胜数。墓碑上的文字有中文也有英文,比如“R.I.P.”、“永光照之”、“赐伊永安”、“息止安所”等等。从这些文字推测过去的主人大多是天主教徒,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世纪20年代。

图片

那么,为什么公园里铺路的石板会出现过去的墓碑呢?公园解释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建园时,这些墓主人的墓碑因为年代久远,无人认领;后来因修造人工湖需要石材,于是当时的建造方索性“就地取材”,将这些墓碑拿来修筑湖堤。几十年来,公园也一直未接到上级部门需对这些墓碑采取保护的通知,于是这些墓碑仍留在湖边。

图片

图片

民间旧传统,用墓碑铺路搭桥

其实,由坟场改建的公园在上海并不鲜见,之前我们介绍过的静安公园、淮海公园都有类似的历史。而用墓碑铺路也不仅仅发生在杨浦公园,蓬莱公园、和平公园甚至是上海交大校园里,也都有类似情况。而放眼整个江南地区,一些铺路的条石基本来源于石质建筑构件、墓碑、神位碑、界碑等;因为它们往往使用的都是上好的石材。就连杭州的知名景点苏堤、白堤、河坊街上都有墓碑做铺路石的情况存在。

图片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觉得,用先人墓碑做建材,有不尊重之嫌。就连专家对于“无主墓碑是否属于文物范畴”也意见不一。总之,如果大家去杨浦公园(包括类似地方)游玩时,出于尊重请不要上前踩踏。

图片

被逐渐淡忘的湖堤往事

其实来到杨浦公园,如果事先不知道这些细节的话,只会觉得这里是一座热闹又普通的市民公园。和许多市区的老公园一样,这里是老年人吹拉弹唱、健身打牌的公共娱乐场所,也是个社交小天地。大部分来公园的游人都住在附近,更有许多老人每天都会来。对于住在附近的人,杨浦公园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承载着诸多珍贵记忆与情怀的地方。

图片

或许将来这些墓碑会在新一轮的改造中被替换掉,或被保护起来;也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墓碑上的字迹模糊到无法辨认,人们会忘记这段看似荒诞实则常见的“湖堤往事”。而杨浦公园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从来不会改变。

来源:今日头条“四月去旅行”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