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述。 1、课文结构图示 2、课文主题思想 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先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着写12岁的周恩来在奉天上学,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然后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却无处申辩,从而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最后写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 1、词语释义 严肃一 活泼 光耀一 辱没 训斥一 表扬 屈辱一光荣 清晰一模糊 坚定一动摇 左顾右盼一 目不转睛 4、多义词 坚定: ①(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例:我们要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②使坚定。 例:班主任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我考取大学的信心。 1、课文段落分解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在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憾和赞赏。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十二岁的周恩来初到奉天,伯父告诚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感到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受到外国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阅读点津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1)、文题扩充法。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把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2)、六要素串联法。一般写人、写事的 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 因、经过、结果六大基本要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只要把这些基本要素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该篇文章 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合并时要对各自然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其他的内容。 (4)、抓重点句法。我们所学的文章很多都采用总分结构。这样的结构,文章中总是有总起句或总结句。概括主要内容时,只需找到总起句或总结句,稍加整合即可。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同时,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互相结合运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会更容易、更准确。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点拨:课文中出现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我们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或者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句的意思,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答案:早在1842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就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后来, 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美《望 厦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中华民族从此走进了屈辱的历史。这就是“中华不振”。 少年周恩来正是因为身处“中华不振”的年 代,亲眼看见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侮,中国巡警不为民申冤,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的情景,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华,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1917年9月,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出发前写下这首诗。整首诗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表达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和战斗豪情。1919年,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回国前夕,他把这首诗赠给同学张鸿诰等人。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 2、会写“肃、晰”等11个字。 3、会写“严肃、清晰”等词语。 4、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 5、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重点) 6、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难点) |
|
来自: 新用户4068cq0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