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音唤醒千家梦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2-13 发布于上海

作者:丁鸿鸣

近日与友人闲聊有关乡音的话题,先由陈与义的宋词《点绛唇·紫阳寒食》中的“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再联想到贺知章的唐诗《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禁感叹起乡音的奇妙。

乡音,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就是说话的语音、语调具有浓厚家乡特色的土话或方言。细细品味各地乡音,感觉十分有趣。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乡音或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按现代通俗的划分,汉语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晋方言等七大类。

人们常说,客居他乡,乡音难改。诗人贺知章自称回乡时“乡音无改”,这也许只是诗人当时回乡时的一种主观愿望和感受而已。贺知章出生在浙江萧山,36岁时成为浙江有史以来第一位状元,86岁告老回乡写下《回乡偶书》,远离家乡在外为官达50年之久,每天与京城及全国各地官员交往,不可能只讲浙江乡音吧,乡音岂能“无改”呢。潜移默化几十年,多少也会影响人的语音、语调的。回想30年前,我们刚上大学时,为学普通话,憋得难受,乡音味太浓,互相取笑。一旦到放假回家时,尽管我们自己觉得是在讲土话、乡音,但身边的乡亲们总是好奇地问:你咋变调了呢?你讲的哪里话呀?不知不觉中,家乡人已不认同我们的“乡音”了,其实我们就只是个别字的读音更趋向普通话的变声而已。在家乡人看来,我们口中的“乡音”已不是那么纯正了,但在异乡人看来,我们讲的依然是老家的乡音。其实,走南闯北之人,语音经常会带点南腔北调,这是再正常不过了。由此看来,乡音无改是自己的认知,乡音难改才是他人的感觉罢了。

远在外乡,乡音难忘。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而如今新时代的人,日行千里、夜赴他乡的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但不论你在千里之外,还是万米高空,只要听到一句熟悉的乡音,你总会感到格外的亲切;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与人交际之时,经常一听到对方口音也就能大致识别对方是哪里人,偶尔在电梯间、候机室听到一句浓浓的乡音,顿感沟通起来格外顺畅。

流落异乡,盼遇乡音。常言道:他乡遇故知,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古代,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通信、工作需要等多方因素影响,一个人久居遥远的外乡,甚至外国,举目无亲,有时会寂寞孤单,尤其是工作或生活不顺利时,身边缺乏朋友和亲人的慰藉,心中的苦闷无处倾诉和发泄,心理难免憋屈。因此,才有不少名言、佳句流传至今,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落魄而浪游的高适与困顿不达的董大在异乡久别重逢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试想: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流落异乡之人又没有现今的电话、视频,听不到熟悉的乡音,那就只能盼着“家书抵万金”了;常年奔波在外的熟人突然碰面却悔恨“马上相逢无纸笔”时,就只能匆匆用一句乡音问候来“凭君传语报平安”。

乡音唤醒千家梦,梦里孩童成老翁。奇妙的乡音,记录着乡愁。有专家说,乡音是文化的活化石,一个地方的文化包容性越多就越能显示出乡音的魅力。的确,品味乡音,回味无穷。

(原载于2022年12月9日《鄂东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