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向考研”是研究生教育走向多元化的标志

 教育专家谈教育 2022-12-13 发布于安徽

“逆向考研”是研究生教育走向多元化的标志

——双一流大学本科生为什么宁愿选择普通大学作为自己的考研目标
陶华坤

“逆向考研”基于竞争压力、专业方向、学校层次、城市位置和就业前景等因素综合选择,是更理性的考研规划。

1.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考研是更高层次的深造过程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综合考虑个人学术理想、兴趣爱好、考研竞争力、学校所在地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读研学校及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随着考研竞争加剧,压力增大考研就像大浪淘沙。考研不同于高考,它不仅需要你各科成绩过国家线,也需要通过面试,并且专业招生人数的限制,择优录用。提升学术水平,提高就业率考生应量力而行,不“好高骛远”

2.“逆行者”苦衷?
个人成长发展是曲线而非直线的过程。为什么考研理性看待考莫被“名校”绑架将个人天性、优势潜能和社会需求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好的发展。逆向考研,打破唯“名校”论选择学校,考生往往更看重学科的专业实力和导师的科研水平。
学术水准大于学校层次自己专业内较好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如果选择了名校,但该专业很差,那样也不是很好的选择,克服“名校情节”。理性规划考研,关注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专业特色实现从“挑学校”到“挑学科”的观念转变,可以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

3.理性看待“逆向考研”?
强化专业的价值从唯学历论到注重能力和岗位相匹配。促进高校办学资源更理性地依据专业实际需求而非学校的名气配置。专业优先本科看学校,硕士选专业挑导师越来越成为现实选择。对于有的“双非”高校,往往也有“专而特、专而精、专而优”的专业。
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更加优化配置。研究生教育发展已经破除单一数量扩张的路径依赖,向着一种“多元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借助名校光环,理性评判学历、学位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平台很重要。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培养和适应国家“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