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5)与“蛟龙”一起成长

 河南文苑 2022-12-13 发布于河南

  “蛟龙”一起成长

胜仗是人打的,机器是人来操作的,再先进的武器,没有得力的人也是废铁一堆。所以,在3000米海试过程中,不仅仅要试验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各项性能,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训考核我国第一代职业潜航员。

2009年的1000级米海试时,指挥部只安排傅文韬和唐嘉陵在50米水深作为主驾驶下潜,50米以上直至1000米,以及今年的3000米级海试,都是由参与“蛟龙”号设计、装配,并且曾在美国“阿尔文”号潜水器体验的叶聪,担任主驾驶执潜的。可他的专业是设计师,试航完成后,就要交给深潜管理部门,由职业潜航员操作。因而,尽快让两位年轻的潜航学员“放单飞”,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如今,3000米大关已经成功突破,加紧培训职业潜航员就提上了日程。626日上午,海试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特意把小傅和小唐叫到自己的舱室――他不仅是海上试验的领导,同时是北海分局副局长,是潜航学员的“顶头上司”,十分关心他们的成长。

“怎么样?近来感觉如何,下潜都准备好了吧?”刘心成亲切地问道。

“准备好了。刘局长,我俩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一段也一直在学习、体验,早憋足劲儿了!”

“好!要的就是这种精神状态。”接下来,刘心成又询问了小傅父亲的病情,以及小唐家中的情况,有什么问题需要组织上帮助解决等等,话锋一转,要求他们针对目前的海试情况做一个思想汇报……

诚然,这不是第一次如此谈话了,在去年首次开赴南海进行1000米级海试时,也是在刘心成书记居住的这个103舱室,他们同样既正规又随和地进行过关键性交谈。按照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的要求,凡是海试拟下潜的人员,各单位领导要亲自谈话,了解思想心理状况,请下潜人员确认并签署《下潜承诺书》。

那天上午,刘心成和海监一支队副支队长、总指挥顾问陆会胜,“向九”船政委兼临时党委秘书杨联春一起,将两名潜航学员傅文韬、唐嘉陵找来谈话。当时,他们在中船重工集团702研究所培训两年多了,完成了培训大纲规定的理论教学内容,并结合潜水器总装、调试和水池试验进行了大量实际操作应用训练,但是还没有真正在海上操纵潜水器的实践经验。按照大纲要求,他们必须通过2000米深度驾驶潜水器的考核才能正式成为潜航员。这次海试给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实践机会。

先是互相问候了几句,刘心成副局长说:“现在,我们几位代表分局与你们俩谈话,再次征求你们对下潜作业的意见,如果同意就请签署《下潜承诺书》。潜水器虽然经过多种考核,毕竟海试是第一次。你们俩虽然经过严格培训,但是还没有海上操作的实践经验。因此,下潜试验是有一定风险的……”

傅文韬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们知道深潜有风险,但这更是我们潜航学员的责任,经过两年多的培训,完全有信心完成好任务,请领导放心,我没任何问题。”

唐嘉陵同样十分坚决:“我们为海试准备了两年多,就是要下潜。当然,是试验,就有风险,但我们相信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安排,有信心有决心做好工作

“好!”陆会胜副支队长说:“也请你们俩放心,各级领导都把安全问题看的非常重要,会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安全的。”

杨联春政委也说:“大家都很关心你们,希望你们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遇事要冷静,争取打一仗进一步。”

随后,他们郑重而愉快地签署了《下潜承诺书》。内容是:

参加潜水器海上试验是一件崇高和光荣的事情,作为潜水器研制项目组的一分子,本人接受了潜水器操作知识培训,经历了潜水器水池试验,具有操纵潜水器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经验,虽然海上试验具有一定的风险,本人仍愿意接受试航员工作岗位,并郑重承诺:

1、服从海试现场指挥部工作安排,按计划执行50、300、1000米水深试验的下潜任务;

2、在下潜试验中严格执行潜水器操作规程,确保下潜人员人身安全和潜水器安全;

3、愿意接受相关的技术培训,确保试验操作成功;

4、主动跟踪了解潜水器技术状态和试验准备情况,确保每次下潜成功。

承诺人:傅文韬、唐嘉陵。

实际上,不仅仅是他们两名潜航学员,包括主驾驶叶聪,以及于杭、崔维成、杨波、刘开周、张东升等所有下潜试航人员,都签署了这样一份承诺文书。这就等于立下了军令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些敢于驾驶乘坐一艘刚刚试制出来的潜水器,到深海中从事科学试验的人们,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转眼一年过去了,两名年轻的潜航学员茁壮成长起来,经受住了1000米海试的各项考验,又将通过3000米级的考核,逐渐挑起中国深潜事业的大梁。

刘心成书记细心倾听了他们的思想汇报和准备情况,非常欣慰,感觉年轻一代正在正确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他以一个过来人的体会和经验,语重心长,寄托了无限的期待:

“学无止境啊,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海试一路走到现在,有一个人不可或缺,他就是兢兢业业勇往直前的于教授。遇到问题时,他沉着冷静,科学解决,这种素质来源于长期的观察体验、总结规律,积累经验。还有大家熟悉的叶聪同志,作为深潜部门长兼主驾驶,日常承担许多工作,非常善于学习,优点很多。他们都是我们学习成长的目标。同时,对工作和事业要有激情。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虽然不是举国皆知,但意义却不亚于航天,作为第一代潜航员,也是探路者,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不断去克服,认识这一点,保持对工作的激情,对我们事业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位年轻人认真听着,频频点头,老领导老同志的这些肺腑之言,那是用长期脚踏实地的拼搏总结出来的啊!最后,他们动情地表示:“感谢刘局长,今天的谈话,充分体现了分局党委对我们的培养和期望,在深海探索的路上,我们一定不负重托,努力认真学习工作,尽快成长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0628日,两名潜航学员迎来关键的一天。第29潜次,由试航员主驾驶兼教练员的叶聪,带领傅文韬和唐嘉陵下潜,完成从受训潜航员到正式潜航员的深度跨越。此前,在几个潜次里,叶聪分别指导他们在50米、300米水深里,顺利进行了主驾驶的操作实践。今天将向1000米以上大深度冲击,跨过这道关口,就意味着我们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潜航员成长起来了。

进舱、布放、入水、下潜……

按照现场指挥部的指令,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傅文韬和唐嘉陵先后担任主驾驶,而叶聪则轻松而欣慰地坐在一旁,充当起了“高级看客”的角色。300米、600米、1000……“蛟龙”号一如常态,仿佛知晓两名年轻却经过努力已经成熟的新手在驾驭,兴致勃勃,“一路顺风”地遨游深海。当下潜深度突破1200米时,水面母船通过水声通信机发来了一条信息:“祝贺两位受训潜航员通过千米考验!”

“哈!真好!”舱内的三人相视一笑。当时正负责通信的小唐,问担当主驾驶的小傅:“你说,咱们对上面回复些什么呢?”

小傅想了想,说:“这次下潜是我们实习训练的终点,也是我们下潜生涯的起点!”

其实,面对一次大深度的深潜试验,即使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潜航员,带领两名训练有素的实习潜航员,也难免让舱内的气氛略显紧张。在整个下潜过程中,他们都保持着高度冷静而集中的精力,观察和聆听周围的一切,不放过任何一声异常的响动。只是当潜水器到达1000米、1500米,最后悬停在2104米的深海水时,他们抑制不住的内心的兴奋,挥拳击掌,互相庆贺。不过,也只是那么几分钟,迅速重新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后来,小唐回忆说:“短短的几个小时给我留下了很多很多宝贵的经历和无价的回忆,潜水器呼呼的排水声暗示着我的第一次深潜经历即将结束,试验团队通过水声通信为我们传来了贺词,而平时难得一见的成百上千的鱼儿也在海面附近聚集着迎接我们的凯旋。阳光透过海面直射鱼群,他们散发出银色的光辉,和蓝色海水中时隐时现的浅蓝光束,相互晖映成为了一道罕见的风景,恢复了我们的精力,让我们忘记了水面漂泊的不适……”

这是一个完美通过了考核的年轻潜航员在深海中的真切感受。

当他们圆满顺利地返回到母船甲板上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领导和队友们以特殊的礼仪迎接着:一桶桶清凉的海水兜头浇下来,浑身顿时湿透了,心里却如同浇了油一样更加燃烧起来。

此时此刻,语言都是多余的东西,两名年轻的潜航员只有用深深的拥抱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心愿。他们首先拥抱陪伴下潜的叶聪,深情地说着:谢谢、谢谢!亦师亦兄亦友的情意,尽在不言中。进而拥抱了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总指挥刘峰,并将他们高高举过了头顶。作为领导者,他们给予了年轻人太多的关心和支持……

同样,另一位潜航员傅文韬也是激动不已、感恩不尽。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欣喜之余,我衷心感谢三年以来,在我们的学员之路上,对我们的成长直接或间接提供支持、帮助的各位领导和同事。潜航员培训,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我们首批潜航员的许多培训和训练内容都没有先例。702所具体负责我们的培训课题,认真探索,组织了国内多家单位的力量。想起他们,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我脑海中掠过:胡震主任、侯德永主任、朱渝业老师、杨景华艇长……太多、太多,不能一一细数。

“作为首批潜航员,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从参与培训起,我们正好见证和参加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总装、联调,到水池试验、海上试验的全过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见证和创造着历史。领导和同事们一直给予我们高度的重视和崇高的荣誉,一度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压力。而当我开始理解潜航员这一职业的真正意义,渐渐清晰了背负起潜航员这一神圣职业所必须承担责任的想法,那些压力,才变成不断敦促自己前进的动力。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上,终点即是起点,而在这个崭新的起点上,我们一定肩负起我们的责任,请对我们寄予厚望的祖国、领导和同志们放心,我将以我的实际行动来证明!”

中国载人潜航史上新一页掀开了。

630日,在中国南海B1海区,由我国首批培训的潜航员唐嘉陵、傅文韬独立操作驾驶“蛟龙”号,圆满完成了第31潜次的海上试验。水下作业时间528分钟,完成了布放标志物、搜索标志物及航行控制等作业内容。

这次试验的成功意义非同寻常,它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正规职业潜航员,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具备了深潜作业的能力!下潜试验由培训老师叶聪一人担任主驾驶的历史已经过去,今后试验计划的安排更加从容和得心应手了。

作者简介
许 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者简介

胡春燕 ,山东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播音风格沉稳大气,感情充沛,所播《闯关东》等多部长篇小说深受听众好评。

许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第四极》展示区

点击以下阅读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代序)|李炳银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序 章:人类的极地探索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一章:我随“蛟龙”去探海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1)远古的潮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2) “郑和”们的遗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3)洋人的坚船利炮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4)寻回失落的“海洋”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三章:“蛟龙”公众开放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2)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尔文”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3)新海权时代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五章:钻进“蛟龙”过把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2)吹响深海集结号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3)退休“老帅”再出山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4) 有志男儿聚无锡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5) 总体组牵动海内外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7)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七章:“蛟龙”科考开门红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2)海试第一潜:“下不去”与“联不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3)声学设计师的不眠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4)拳拳赤子心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6)国庆60年:深海的献礼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九章:科考应用建奇功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1)再别母亲港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2)“海试大学”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3)又一次“走麦城”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4)“目标吉野,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