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杭州湾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西起浙江海盐县澉浦镇和上虞区之间的曹娥江收闸断面,东至扬子角到镇海角连线。与舟山、北仑港海域为邻;西接绍兴市,东连宁波市,北接嘉兴市、上海市。有钱塘江、曹娥江注入,是一个喇叭形海湾。湾口宽约95千米,自口外向口内渐狭,到澉浦为20公里。海宁一带仅宽3千米。自乍浦至仓前,七堡至闻家堰一带水下形成巨大的沙坎(洲),长130千米,宽约27千米,厚约20米。北侧金山卫一乍浦之间的沿岸海底有一巨大的冲刷槽,最深约40米。 ![]() ![]()
![]()
![]()
![]()
![]()
![]()
![]()
杭州湾(Hangzhou Bay,Hongzhou Wan)底形态自湾口至乍浦地势平坦;从乍浦起,以0.1~2‰的坡度向西抬升,在钱塘江河口段形成巨大的沙坎。杭州湾北岸为长江三角洲南缘,沿岸深槽发育;南岸为宁绍平原,沿岸滩地宽广。湾底的地貌形态和海湾的喇叭形特征,使这里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杭州湾以海宁潮(钱江潮)著称,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历史上最大潮差曾达8.93米(澉浦)。湾外为舟山群岛。 ![]()
![]()
![]()
![]()
![]()
![]()
历史形成 杭州湾的形成与长江三角洲的伸展和宁绍平原成陆密切相关。泥沙以海域来沙为主,其中长江来沙对杭州湾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物质以颗粒匀细的细粉沙为主,极为松散,抗冲能力小。冰后期海侵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南沙嘴曾伸展到王盘山。公元3~4世纪后,由于长江流域山地大量开发,固体径流增多,使三角洲迅速向东发展,湾口东移。湾口地形改变使外海潮流愈益受到约束,促进潮流强度增加,从而又引起湾内陆形的改变。杭州湾中,涨潮主流多经王盘山北,北岸岸线缓慢后退;落潮主流一般经王盘山南,因流速沿程降低,南岸发生淤积。两岸局部皆有海塘围护。湾域潮汐能源甚丰。湾口王盘洋为舟山渔场的一部分,两侧海涂已逐步围垦利用。航运条件较好,沿北岸深槽可通航万吨海轮。孙中山曾拟在此建东方大港。乍浦陈山码头和杭州湾口南岸甬江口镇海港可泊海轮。杭州湾畔海盐县建有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秦山核电站。 绍兴嘉绍跨海大桥 嘉绍跨江工程北起嘉兴海宁,南接绍兴上虞,由三部分组成:嘉兴地界43公里的高速连接线,连接沪杭和乍嘉苏高速公路交叉口处;在绍兴地界有13公里的高速公路,与杭甬和上三高速公路交汇;中间跨江部分就是嘉绍大桥。 嘉绍大桥桥面更为宽敞,从设计到最后规划确定,桥面宽40.5米,由6车道改成了8车道,大桥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 嘉绍大桥采用典型的斜拉桥设计,主桥由连续的5跨六塔斜拉桥组成,每跨428米,悬索的桥塔,采用钱江三桥一样的独柱设计,只不过钱江三桥是两面悬索,而嘉绍跨江大桥是四面悬索,造型更宏伟。据了解,这一技术、造型的桥,在国内还是首创。建成后,大桥主通航孔可达到通航3000吨级集装箱船的需要。 过去几年,虽然嘉绍跨江通道是否开工迟迟没有定论,但民间一直有说法,嘉绍大桥会对杭州湾跨海大桥产生分流客源的压力。随着嘉绍大桥的正式开工, 2012年通车日期的正式确定,竞争的声音反而少了起来。 今年4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负责人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对媒体称"不会有任何影响",他认为,两座桥服务区域不同,何况4年以后,杭州湾大桥流量也将出现一定饱和,嘉绍通道是跨海大桥的"有益补充"。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主要路网服务区域是舟山、宁波,嘉绍跨江通道吸引的则是金华、台州、丽水、温州乃至福建的车流北上。以经济发达的台州为例。每天到了晚上,上三高速(上虞-三门)上奔驰的都是一辆辆大型集装箱车,如果目的地是上海港口,那么北上到达上虞后,需要再走沪绍高速。通车后到达上虞后可直接走嘉绍跨江工程直达上海,整个车程将由原先的5个多小时缩短到2个多小时。 2013年7月9日,绍兴嘉绍跨海大桥正式通车,绍兴到上海的车程缩短至1.5小时。 跨海大桥 ![]()
![]()
![]()
杭州湾跨海大桥(Hangzhou Bay Bridge)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第二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h,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40亿元。2003年11月14日开工,经过43个月的工程建设,2007年6月26日全桥贯通,计划于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桥面铺装,大桥已于2008年5月1日晚11时58分正式通车。 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和嘉兴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有利于改变宁波市交通末端的状况,从而变成交通枢纽,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江、浙、沪旅游发展的需要。 宁波新区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地处沪杭甬经济圈中心,是长三角乃至中国沿海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发展要地,是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 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前身是慈溪经济开发区。2001年11月,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立项开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慈溪经济开发区由慈溪浒山城区迁入杭州湾新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标志着该区域开发正式启动。 宁波杭州湾新区是浙江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和9大海洋经济集聚区之一。2009年,根据《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宁波杭州湾新区定位为“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2011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升新区战略定位,明确了打造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图“宁波北翼国际化新城区”和“产业转型新基地”的发展目标。 世界第五大湾区世界有三个著名的大湾区: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其中纽约湾区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以及国际航运中心,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成为国际湾区之首。 大湾区的意义就是利用一定范围之内,各个城市的资源抱团,互惠互利,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珠三角地区也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成,对长三角地区来讲,是个不小的压力。 那么,杭州湾,能否像纽约湾、东京湾一样,成为世界级的大湾区? 杭州湾周边城市有:上海、嘉兴、苏州、杭州、湖州、绍兴、宁波等城市。这几个城市已经由杭州湾跨海大桥紧紧联系到一起。杭州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加上这一地区民营经济发达、高科技产业集中、政府简政放权、营商环境良好,成为大湾区,更具有竞争力。 不过,要组建成为杭州大湾区,需要周边各个城市的配合,不要各自为政,单独搞个什么:“浙江省大湾区、沪杭甬大湾区、江浙沪大湾区、长三角大湾区……”就以杭州湾大湾区为名,夺取世界第五大湾区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