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曹操传》是怎么写出来的?| 张亚新

 王兆善 2022-12-13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我的《曹操传》是怎么写出来的?

张亚新

写作《曹操传》,是整整三十年前的事情了。而当时伏在案前专心致志写作的情景,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文章图片2
《曹操传》书影
曹操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曹操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全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击鼓骂曹》《捉放曹》《华容道》等三国戏所赐。三国故事早已民间流传,并早已被编成“说话”即说书等文学作品,并被大量地搬上舞台,据《录鬼簿》及《太和正音谱》等书记载,金、元时期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就已达四十余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在千余年来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三国戏中的曹操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艺术形象,它虽然以一定的史实作为基础,但还是与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有很大不同。
既然是一个艺术形象,在创作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想象和虚构。由于自三国分治后,有正统观念的人们或以曹魏为正统,或以蜀汉为正统,而以蜀汉为正统的人们总不免要贬抑、否定曹操;而有忠奸观念的人们又往往不免要站在维护汉王朝统治的立场上,斥责曹操为“奸”、为“篡”、为“汉贼”。受此影响,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及在舞台上演的戏剧中,曹操逐渐被刻绘成一个集谋逆、奸诈、残暴于一身的形象,而《三国演义》则在这方面集其大成,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与刘备、诸葛亮甚至孙权、关羽等人相对立的反面人物的形象。
客观地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被完全否定,他的雄才大略、恢弘气度、精明能干等才能和品质还是在一定程度甚至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展示和表现。但是,与刘备等人不同,集中在他身上的负面的东西确实比较多。为了完成对曹操这个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在对相关史料亦即创作素材进行取舍时,便不免会有所偏好,还往往会在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加以虚构。比如,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情,据《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不同的史籍本来是有不同的记载的。产生最早的王沈《魏书》说,曹操到吕伯奢家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及其同伙抢劫曹操的马匹和财物,曹操遂持刀将这几人杀死。产生稍晚的郭颁《世语》说,曹操到吕伯奢家时,吕伯奢外出了,他的五个儿子都在,招待曹操十分周到。可曹操因为是逃命之人,怀疑吕伯奢的儿子们对自己别有所图,于是趁天黑持刀杀死八个人后逃走了。更晚出的孙盛《杂记》说,曹操到吕伯奢家后,听到食器相碰发出的声响,以为是要加害自己,于是将人杀死后逃走了,还凄怆地说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按王沈《魏书》所说,曹操属于自卫,虽说用现代的眼光看来有点防卫过当;而按郭颁《世语》所说,则是因怀疑而杀人,而且杀的是殷勤地接待自己的人,且一杀就是八个人,其行为显然是残忍的;按孙盛《杂记》所说,由于食器相碰发出的声响确实像是兵器相碰发出的声响,曹操以为是要杀害自己,于是先发制人,动手杀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误杀。以上三种说法哪一种更接近于事实,已难确考,但《三国演义》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本来产生较早的王沈《魏书》的说法,而综合采用了郭颁《世语》和孙盛《杂记》的说法,并且还作了虚构:一是通过曹操之口说吕伯奢是其父亲的“拜义弟兄”,二是说其时吕伯奢在家,只是因家中无好酒,为了好好款待曹操,于是外出买酒了。而最重要的一点虚构是:曹操杀人后仓皇逃走,在路上正好碰上吕伯奢买酒回来,他怕吕伯奢回家看到惨象后危及自己,竟下手将吕伯奢“砍于驴下”,之后还说:“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经过对史料的选择、处理和加工(主要是虚构),一个多疑、自私、残忍的曹操形象于是跃然于纸。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作,其宏大的结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各种戏剧、曲艺等文艺作品此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入现代,又在广播、影视等媒介中得到发扬光大。三国故事于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而作为反面人物形象的曹操也就更加深入人心。
曹操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塑造得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在中国文学形象的长廊中,它必将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这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自豪的。不过,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毋庸讳言的是,有不少人是分不清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与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之间的区别的,往往会将两者混为一谈,甚至认为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就是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这无疑不能算是一件小事情。为了恢复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本来面目,改变不少人关于《三国演义》中那个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及戏剧舞台上那个作为花面奸臣的曹操就是历史人物曹操的看法,我有了为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写一部传记的想法。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曹操传》内文

三十年前,我还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名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上世纪90年代前,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建安文学,先后撰写、发表了有关建安文学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建安时代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曹操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不仅以一代雄主的身份大力奖掖文学,自己还有赫然可观的创作成绩,在这方面即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就在这个研究建安文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深入地认识了曹操,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相关资料,于是为曹操写一部传记的想法逐渐滋生。但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曹操所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纷纭复杂、波谲云诡的时代,要为曹操写一部传记,无疑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加之当时出版学术著作已相当艰难,因此我迟迟未敢动笔。就在这时,我得到了中州古籍出版社编审张弦生先生的鼓励,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将《曹操传》的写作排上了日程。

我将写一部怎样的《曹操传》?这是必须首先想清楚的。我为自己确定了写作的三个原则:一是真实,二是全面,三是深刻。

真实,就是要根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原原本本地写出曹操的一生,所写一定要有依据,拒绝想象和虚构。我所依据的史籍,主要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中随处可见的裴松之注、范晔的《后汉书》、房玄龄等的《晋书》、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还有曹操自己的著作即《曹操集》,以及《曹丕集》《曹植集》《建安七子集》等;还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等。史籍中关于曹操的记载,有的看得出来已经属于传说,但因颇能反映曹操其人的思想、性格和作风,我也打算加以采用,但在采用时要注明属“传说”,或加上“据说”等字样,以表明不欺之意。

文章图片5

张先生写作《曹操传》所参考的典籍
全面,就是要写出曹操其人一生的方方面面。不但要写出曹操一生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写出其丰富多彩的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和文学活动,还要写出其复杂、独特、鲜明的思想、性格和作风,写出其家庭状况和日常生活。同时,还要以曹操的生平事迹为主线,融入众多的与曹操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全景式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那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此外,还要对千余年来的曹操评论和研究做一个鸟瞰似的回顾,大体交代一下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总之,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记述曹操,要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多面的曹操。

深刻,就是不仅要写出曹操外在的活动,还要写出他的志向、愿望、谋划、思虑、忧乐等内心世界、内心活动、内心感受和内心感情,写出每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写出曹操对推动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历史上所应享有的地位。特别是,笔下所记述的一切不仅要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还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要具有历史的深度,还要具有今天时代的高度。

确定写作的原则后,我就开始了“备料”的工作。虽然有关曹操的材料已经大体熟悉,但我还是一切重新来过,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的搜集、阅读和整理。我将相关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板块,所谓的板块,基本上就是后来的章和节,将有关材料分别收纳进这些板块中,条条块块的关系、纵与横的关系就比较清楚了,复杂纷纭的人物、时间、地点、头绪大体上就都纲举目张、眉清目楚了。板块的设置开始不那么细,随着掌握的材料越来越多,其间对板块又进行了若干调整和补充,使之越来越合理、细密,章节的划分、内容的排序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顺利完成。

然后正式开始了写作。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写作的过程总的说来是顺利的。其间当然还有别的一些事情要做,有一些干扰,但总的说来干扰不算大,把别的事情做完后,写作的思路总还能很快地接续上。其间最大的一次耽搁,是在初稿完成多半后,我须调京工作,办手续、搬家,占去了一个比较大块的时间。《曹操传》的最后一章即第二十七章《身后褒贬》,是在从京回贵阳搬家时写作完成的,时间是1993年2月。贵阳的冬天比较阴冷,家中没有暖气,一天我看了看挂在墙上的温度计,只有9度。家中有一个功率不大的暖风机,吹出的暖风只能在一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感受到,我把它放在脚边,虽然并没能够暖和多少,但我还是忘情地投入写作,把这最后的一章顺利地写完了。从1992年初到1993年2月,写作大约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那时我尚未使用电脑,全用手写。我是要先打草稿的,这样就不用考虑字迹是否工整的问题,就可以写得快些,思路可以不被打断,能够一气直下。初稿写出后,我细看一遍,然后由我的老伴王笏誊抄在专用的稿子上。王笏在我们调京前后,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将整部书稿抄完,300字一页的稿子,一共抄了1709页。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曹操传》誊抄的原稿(90年代)

完成了一件算得上是比较浩繁的工作,内心自然是欣快的。而更觉欣快的是,我觉得自己基本完成了预期的任务,遵循、落实了预定的三个原则,其中真实、全面的原则是作为重点来遵循、落实的。因此,我在写作中自始至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了两点论和辩证法。比如,我既写出了曹操奸诈的一面,也写出了曹操坦诚的一面;既写出了曹操忌刻的一面,也写出了曹操宽厚的一面;既写出了曹操威严不苟的一面,也写出了曹操随意任性的一面。曹操爱才、惜才的事例很多,聚集在他身边的人才不仅济济可观,而且源源不断,不仅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不能望其项背,就是与刘备、孙权相比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他如果只知一味地奸诈、忌刻、杀人,显然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在客观记述历史事件和曹操的作为、思想、性格、作风的同时,我往往也会随文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在文中夹叙夹议,更多的是在文后单独成为一段。史与论结合,这种写法是有先例可循的,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传”之后有“太史公曰”, 班固《汉书》在“传”之后有“赞”, 范晔《后汉书》在“传”之后有“论”“赞”等。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更好地落实“深刻”这一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以发表一些与传统意见不同的看法。比如对曹操将祢衡赶走,特别是将孔融杀掉的做法,前人颇多非议,我却认为曹操这样做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

对于曹操总的评价,我认为他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当时是最大的。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割据、国家分裂、人民流离死亡、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纷乱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雄才大略,力图消弥动乱、扫平群雄、一统天下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分别统一了北方、江南和西蜀,不仅扫平了境内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在廓清政治、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而且还都想进一步统一全中国,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切实、重大的行动,对此都应给予历史的肯定。那么,他们中谁的历史贡献更大一些呢?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种种原因,他们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都未能实现,但就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言,曹操的贡献显然要更大一些。理由有二:一是汉末大乱主要发生在中原地区,当时最有实力的割据势力如袁绍等也大都分布在中原地区,曹操东征西讨,南北转战,是在打了一个又一个大仗、硬仗、恶仗之后最后才统一了北方的,当时,只有曹操的才能和实力能够做到这一点。相比之下,孙权的平定江南,刘备、诸葛亮的平定西蜀,难度就要小得多。二是自先秦以迄汉魏,中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盛衰对于中华民族的强弱兴亡关系甚巨,因此曹操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其意义也就更为重大。后来魏国灭掉蜀国,篡魏的西晋灭掉吴国,使中国重新走向了统一,都是以当初曹操创下的基业作为基础的,就历史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史料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有新的发现。比如曹操的女儿见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者仅曹宪、曹节、曹华及安阳公主、金乡公主和清河公主数人。但我读萧统《文选》卷六十陆机《吊魏武帝文》李善注引《魏略》,却发现曹操还有一个女儿高城公主,为曹操杜夫人所生,曹操临死时年纪尚幼,曹操不得不将她托付给年纪较大的四个儿子即曹丕等人,如《吊魏武帝文》所说:“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当然,由于过去的史家除后妃、烈女外一般不为女子作传,因此曹操的女儿实际上应当还不止这几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