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个标准:如何评估或选择RPA平台与产品

 RPA研究院 2022-12-13 发布于福建

UB Store

RPA自动化的应用领域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个业务流程或单一区域,而是逐渐向各个业务部门扩展。RPA可以简化并提升从前台到后台的各种功能,但RPA在组织的渗透率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企业选择RPA平台、产品,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考量,并且还要对RPA进行更为明智的评估。一些大型企业环境复杂,对RPA的成功运营和扩展能力有着较强的要求。在这些环境中,比起RPA的实施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扩展性来得更为重要。

具体该如何评估或选择RPA平台或产品,可参考以下10个标准。

01

易用性

一款出色的RPA工具,首要方面就是容易使用。易用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

  • 对于业务人员而言,多数人不具备编程基础,所以无代码、可视化、拖拉拽式的机器人搭建方式,将是衡量RPA易用性的硬指标。

  • 对于专业开发人员来讲,RPA工具也应为其提供编码界面,以方便代码的编写。

02

可扩展性

如果组织部署的自动化流程跨部门、平台、应用程序,那么RPA的可扩展性将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在部署前要明确RPA软件是否符合自己的扩展标准:

  • RPA支持的最大流程数量是多少?

  • 可以自动化哪些类型的应用程序?

  • 最多可创建多少个软件机器人?

  • 是否可帮助多个机器人执行多个工作流?

  • 是否需要专用的自动化环境,还是可以通过云和虚拟化服务按需调整?

  • 是否便于二次开发?

03

可靠性与可见性

需要检查构建RPA工具自动化框架的可靠性和稳健性。检查RPA处理不同条件下不同用例的能力;执行迭代时,性能是否降低。

RPA工具应具有通知用户来自用户待处理操作的机制;并提供ROI仪表板方便业务数据的统计汇总,在仪表板的帮助下,RPA将为所有预期的团队成员提供可见性。

04

后续维护与技术支持

如果后期维护不当,同样会导致RPA部署失败。RPA的后续维护包括:运行环境检测、自动化流程排错、RPA技术培训等。企业应用RPA一段时间后,需定期对RPA运行环境进行监测,尤其是涉及跨平台、多个应用程序通信的复杂流程。

在RPA技术培训方面,多数企业会在内部建立RPA卓越中心(COE),既可以帮助企业系统的管理RPA机器人,从部署、流程设计到后续技术支持提供一站式服务,也可帮助员工快速、系统化的掌握RPA技能。

05

RPA机器人的类型

桌面型RPA”,即有人值守型RPA,通常只部署于PC端。机器人需要员工或管理员的命令或输入,才能执行任务。由于有人值守型RPA通常要在任何给定环境中于多个界面或屏幕间移动,所以此类方案必须灵活且对用户友好,以便员工能够在平台间来回移动切换。

服务器型RPA”,即无人值守型RPA,或者至少在给定场景的情况下尽可能少的人为干预,主要安装在服务器上。通常应用于后台办公场景,包括大量数据被收集、分类、分析并在组织中关键参与者之间分配。通过多个接口或平台远程访问,管理员可在集中式集线器中实时查看、分析、部署调度、报告、审计、监视以及修改机器人功能。

06

低代码能力

低代码是一种快速构建业务应用程序的方法,有助于企业通过更少的编码和自动化来提高业务灵活性;应对企业“随需应变”的挑战,拖拽式操作、快速迭代版本,让创新更容易落地。

RPA虽然具有非侵入性,但灵活性相对缺乏。业务流程或所使用的底层系统中的微小变化,都可能会使整个自动化流程变得脆弱,需要进行重新调整。

结合低代码能力的RPA,可使业务处理流程更加快速、灵活,易于更改和适应新需求,实现敏捷开发和交付。此外,在某些情况下RPA和低代码协同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流程自动化的效率。

07

AI能力

相较于传统RPA,引入AI功能的软件机器人在提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做出决策、保障执行任务准确率、衔接人机交互任务上更具优势。

将AI智能化的功能,分装到RPA连接器里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票据处理、合同信息抽取、身份证等证件处理,直接调用相关插件即可实现。

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学习(ML)、自然语言处理(NLP)、智能文档处理(IDP)等AI能力的加持,RPA可具备认知和决策能力,使用边界也得以拓展,进一步实现更复杂的业务流程自动化,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08

云RPA能力

传统的RPA大多采用本地部署(安装在PC/服务器上),企业需要支付较高的许可费用,部署门槛和成本较高,机器人调度也较为繁琐。

借助云计算所带来的成本和灵活性优势,RPA也逐渐由本地部署走向云端。与本地部署RPA相比,云RPA更为灵活,部署快、风险低、投入少。

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云RPA无需获取软件许可,通过订阅服务模式,可避免多次采购,降低IT基础设施成本,快速实现投资回报(ROI)

09

流程挖掘能力

流程挖掘(Process Mining)是一种通过提取工作流日志中的有效数据并加以分析,深入了解业务流程的技术。通过利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现有数据,自动呈现真实流程,对工作流进行分析和优化。

流程挖掘可查看流程中有多少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哪些流程会导致延误、潜在危险和漏洞,帮助企业在部署RPA前发现瓶颈,改进流程,使RPA实施更加顺利。还可帮助RPA识别众多业务流程中适合自动化的流程。

此外,使用流程挖掘还可以检测RPA的部署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以及流程是否按照设计执行、是否合规,以便企业持续监测、评估RPA自动化项目,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10

与其他程序的集成能力

RPA与企业现有系统(ERP、CRM、SCM、HR、财务系统等)集成,打通数据壁垒,优化遗留系统性能。

特别是与BPM(业务流程管理)的结合,可以实现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管理,从流程梳理/建模,到流程实现自动化,和第三方系统深度整合/集成,到流程绩效评估分析,从而实现流程持续不断优化及改进。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