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良) 农村的老物件,城里人的世界看不懂,其实慢慢的很多农村人也看不懂了。科技的进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耳熟能详的老物件和手头经常使的老东西已经在渐渐地从我们身边消失,有一些我们已经叫不出它的名字,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若干年后,也许在博物馆才能见到它,也许有些东西在博物馆也没有了,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无情的淘汰,但那是不能忘怀的农耕文明产物。在此收集整理部分农村老物件的知识,可以让我们重拾旧时的记忆,不忘过去,开创未来。 1、土房子 农村的土坯房在北方农村已经很少存在。土坯房就是用泥土为墙的房子,墙的内外材料用的都是泥土。成墙方法一种是做好墙脚后(一般以石为墙脚)用木做的模具,置于上面,放入泥土模具内人工分段分层夯实成墙;另一种是手工做的土砖(没经烧制的土砖)砌墙而成的房子。选择粘土作为墙体材料,另外还会填充部分加筋材料,例如狗尾草、麦秆、稻草等,都是本地易得的材料,可以使墙体坚固。在保温保湿方面,土坯房粘土墙一般厚达500—600mm,有足够的热阻,保温隔热效果良好。粘土的另一个性能就是能保持一定的湿度,空气湿度太低则蒸发出部分水分以提高空气湿度。上置于墙体上横梁,横梁上置屋架,覆以苇薄或是高粱秸秆,再覆以均匀粘土,上面用加了麦云的泥抹好即完成。经过夏季雨水冲刷,抹的泥有很多被冲刷掉,所以每年春季都要再抹泥,最好是炕坯土,炕坯土烟熏火烤没有草籽,省得房上长草阻挡雨水,造成屋漏。也有覆瓦的,但那是经济条件好点的人家。土坯房随着经济条件的极大改善,已经不见了踪影。 ![]() 2、犁 犁是祖祖辈辈种地最重要的家当,它与牛一起就叫牛耕。牛耕从西汉开始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慢慢消失,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图中的犁是根据曲辕犁改进过来的,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的犁,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曲辕犁的复制模型。曲辕犁一直沿用至清朝,未作很大改进,其原理为机引铧式犁采用。图中的犁经过改进,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曲辕犁构造分犁头、犁底、犁身,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 3、牛、马、驴 机械化发展,很少使用牛了。城里的90后,吃过牛肉,可能没见过牛跑。牛,哺乳动物,草食,反刍。家牛有黄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牲畜,牦牛是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马是马科马属草食性动物,分布于中国、蒙古、阿拉伯等地。马至少是于距今5000年前的铜器时代在欧亚草原区被驯化,驯化马一是存留多余的捕猎马作为食物来源,二是役使和射骑,三是用于祭祀或观赏。马在我国被驯养,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马多用来驾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都是以步兵和兵车混合为主。驴是马科的家畜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驴的形象似马驴外形像马,身体比马小,耳朵和脸都较大,耳朵很长。骡子是马科马属哺乳动物,为马和驴的杂交动物,其蹄小,四肢筋腱强韧;体形似驴,骡长得比驴大,又比马强壮。有驴骡和马骡之分。 ![]() 4、农家灶台 灶台,过去叫锅台,就是农村人家做饭时所用的一个平台。一般灶台垒在外屋,用砖垒成方体,后边留空作为烟道,烟道通向住人里屋的土炕,土炕冬天取暖,夏天防潮,前面留口作为添柴用的灶眼。灶台上方留出一个大的圆形,在上面坐一口大锅,锅里煮饭,锅下添柴。北方农村的土灶,旁边都有风箱,目的是为增加火势的。灶台上面放锅,下面烧火。过去条件差,农村家家煮饭、煮猪食都用一口锅灶台。灶台相传由燧人氏发明。现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都是用天然气了,这样的灶台,已经很少使用了。 ![]() 5、托盘 托盘是一种木板作底,四周做成敞沿的木质盘子,农村红白喜事盖房上梁时,主要用它来端菜。托盘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口语中的托盘,端饭菜时放置碗盏的盘子,用木质或竹质材料制成,另一种是用于盛装工艺品或作装饰使用的。现在,托盘还有其他材料制成的,用于盛装工艺品或作装饰的托盘一般质地为不锈钢,摆放物品,不经常移动;塑料托盘质地较轻,使用方便,具有防滑功能,多应用于服务行业;用塑木复合材料制成的托盘,用途广泛,节能减污染。端菜的木托盘只能在一些民俗博物馆可以见到它了。 ![]() 6、冰镩子 冰镩(汆)子是冬天钓鱼,砸冰窟窿的武器,一扎一个洞,就是冰上的犀利哥。冰镩是一种凿冰工具,现在的四棱冰镩多是机器加工或是磨制出来的,并未经过锻造。为了又省工省力,一般变成了三棱。查干湖冬季捕鱼,都有这种工具使用。寒冷冬天,东北的水文站用冰镩打直径约30厘米的冰眼,每打完一个冰眼就需要30分钟,由于冰层厚达半米或更厚,即使在-20℃的低温环境下,工作人员每次打冰眼都累得满头大汗,而且还手写记录采集水位、水流、冰层等相关数据,寒冷的冬天是东北水文工作者一年当中工作最为艰苦的阶段。一个好的冰镩是分量不重,而且携带方便,是冰钓的必备工具。 ![]() 7、豆腐棒子香油梆子 豆腐梆子香油梆子是豆腐师傅香油师傅敲着这东西卖豆腐和香油的工具。梆子,又名梆板,是中国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用来卖豆腐和香油的梆子进行了改进,用挖空的木头制成,把一根短而粗的长25厘米左右、宽7-8厘米左右、厚4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变为椭圆形,在上面掏成矩形空洞,另一根为长25厘米左右的圆柱形的大手指粗木棍,这样打起来声音更响,传的更远。另外,也是古代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 ![]() 8、火盆小炕桌 火盆是盛炭火的盆子,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制作。解放前,大多数农家都有火盆,是冬日取暖不可缺少的器物。过去物质匮乏,加之农民生活清苦,冬日无防寒设备,就用火盆取暖。火盆里放的一般是未燃烧尽的秸秆灰、木炭。炕桌是一种可放在炕、大榻和床上使用的矮桌子,在我国北方、日本及朝鲜都有过使用。炕桌和普通桌子的形状相同,四条腿,高约20-40厘米,供人们在炕上吃饭、写字等时使用,十分方便快捷。有些炕桌造型更矮小而精致,称炕几或炕案,现放在双人或长沙发前的矮桌改成了叫做茶几。 ![]() 9、马磴子 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进一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它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马镫又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在没有马镫的时候,古代人骑马是一桩苦差事,因为当马飞奔或腾跃时,骑手坐在马鞍上,两脚悬空,只好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紧地抓住马鬃才能防止从马上摔下来。有了马镫,骑兵可以更轻松的在马上做各种动作,人类战争史才真正迎来了骑兵无敌的年代。马镫最早是用皮革制成的,马镫有银、铜、铁鎏银、铁等不同的材质,它是马具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 ![]() 10、捎马子 捎马子即马褡子。可搭于肩头或驴、马背上的长形厚布袋,中间开口,两端皆可盛物。 老舍的《樱海集·柳屯的》有句话,“夏老头子 可真急了,揹起捎马子就要进城” 。杨沫的《青春之歌》也有一句,“老头说着不等余永泽往里让,就背着布捎马踉跄地往门槛里迈”。这种捎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改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很少见到了。 见到70多的大姐,每当回忆起爷爷时,总会说道爷爷赶集上店就是背着它盛物品装东西的。 ![]() 11、猪槽 槽子是上宽下窄的长方体,内外皆方。《四川盐法志》载,“凿石为之,形方布长,大小深浅不一。”它是上世纪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的石器,用它喂猪、喂牲口。猪槽是从古代农耕时代传承下来的器具之一,为岩石凿成,以大块青石居多,青石所造猪槽牢固而不易损坏。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猪槽这一石器在平原地区的农户家里已经很少能够见到。猪槽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制造、用途早已超越了当初的历史范畴,近代很多的猪槽进了博物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石器工具,更是一种农业文明的代表。 ![]() 12、狗皮帽子 狗皮帽子在东北十分常见,由于冬季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不管是军队还是普通百姓都会佩戴。论保暖,貂皮的自然更好,但大批量使用只有狗皮能负担得起。解放战争期间,进入冬季后,为了保护战士们的头部避免冻伤,东北野战军(四野)自上而下都配发了清一色的狗皮帽子,不光质地厚重,还能遮住耳朵,是御寒佳品。一顶小小的帽子却意外地起到了军事震慑效果。众所周知,东北野战军是我军第一个百万人级别的野战军,重火力配备甚至超过蒋军。因此,1948年之后,无论关内关外,信心不足的敌人都不希望和东北野战军正面交手,而冬季的“狗皮帽子”就是东北野战军的一个显著标志,看到成群结队出现的“狗皮帽子”,就意味着东野主力来了,国民党军还没打就闻风丧胆了。 ![]() 13、土坯模子 土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盖房子的主要原料。因为土坯比较廉价,做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而打土坯则需要模子,土坯模子为木质结构,通过土坯模子筑成土坯。当时做土坯一垄一垄的,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用土坯是因为砖少,而且砖的价格昂贵,最主要的是农家没钱,所以寻常农家砌墙盖房或垒个鸡窝猪圈,盘灶盘炕,就使用自制的硕大土坯。土坯造的房子不易透风,保温性能好,冬暖夏凉。做土坯用的泥加进了麦秆,具有一定的坚固性,不容易酥软,因此倍受百姓人家的青睐。打制土坯,是当时男人应会的生活技能之一。打土坯,当时俗称拓坯,一般选择农闲少雨、干燥多风的春冬季节,不容易遭受雨水冲淋,而且比较容易晒干。现在,土坯不再使了,模子也进了博物馆。 ![]() 14、蒜模疙瘩 蒜模疙瘩是一种老式纽扣结,土话又叫蒜木疙钮,老一辈的人又叫它旋布扣子,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编织工艺品,属于中国结之一。蒜模疙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能,再不把打制方法留下来就失传了。打蒜木疙钮扣结是取一根红绳,弯成两个圆;一头从中间穿过,再次穿过来;绕一圈穿过,然后拉紧就可以了。纽扣结有很多变化结型,典型的是长纽扣结、六瓣纽扣结、单线纽扣结、六瓣长纽扣结、三线六瓣纽扣结、横六瓣纽扣结、横编纽扣结、横编六瓣纽扣结等。 ![]() 15、牛样子套夹子 牛様子是牛拉车、拉犁时套在牛脖子后边的牛肩胛骨前的木制工具,它是一个弯木掏成一个眼,绳套从那个眼穿过,后边连上要拉的车、犁等。牛様子使用的木头,需要使用硬木,软木容易破损,一般采用榆木、槐木等树木制作,牛様子是耕牛役作的专用工具。套夹子是马、骡子、驴役作时使用的工具,用两根40厘米左右长的木杆,在木杆上打眼穿上绳套,加在马、骡子、驴脖子后肩胛骨前套好套包上,绳套连好车、犁就可以拉了。机械化的发展,车、犁已经跟少使用牲畜干活了,这些工具只用进民俗博物馆了。 ![]() ![]() 16、烟袋 烟袋吸旱烟或水烟的用具,特指旱烟袋。明朝后期烟草开始传入我国,最先在福建种植。因为烟能醉人,所以别称“乾酒”。加工的方法是将烟叶阴干,切细为丝。明末官府严禁烟草种植,贩卖违法。清初开始,吸烟流行,烟草种植普遍,清朝吸烟成为民俗习惯,广为传播,吸烟工具不断更迭,丰富了人们的吸烟方式。在烟斗传入之前,中国人吸烟的方式主要是使用旱烟袋。旱烟袋由烟杆和一端的烟嘴,另一端装上供烟叶燃烧成末的烟袋锅。水烟袋是舶来品,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水烟袋至下而上由盛水斗、烟仓、烟管、吸管、手托、通针、镊子等大大小小的零部件构成,烟气通过烟袋中的水进入口腔。过去,乡间农民下地劳动腰间常斜插一竿旱烟袋,可以说是当年劳动者的标配。影视作品、话剧舞台上出现腰跨烟袋的劳动者,那是逐渐逝去的民俗文化。一个普通的烟袋不仅体现了劳动者辛勤的耕耘,更折射出了劳动人民闲暇之余的精神世界。 ![]() 17、鞋拔子 鞋拔子又叫鞋拔、鞋溜子。鞋拔子都是表面很光滑的,减小了脚与鞋之间的摩擦,且鞋拔子一般按着人的脚后跟形状设计制造,增大了受力面积,脚受到的压强也就变小,把鞋拔放入鞋后跟,只要踩一下,就可以轻易、快速地把鞋子穿好,避免双手直接接触鞋子,卫生且方便。古代鞋拔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关于鞋拔子的起源,很难从历史文献中寻觅了。鞋拔子下端弧形,上端有柄,柄长短不一,柄的顶端一般有孔,经孔穿绳便于悬挂,有的顶处雕刻成鹿首、佛首或是孔雀形状,寓意着吉祥如意。鞋拔子有铜质的、铁质的、铝质的及合金的等金属的,还有普通木制的、塑料制的、牛角制的等。笔者一次回老家,发现了记忆的鞋拔子,立即收藏了这个物件。 ![]() 18、暖瓶罩 暖瓶罩就是给暖瓶外边加的罩子。物质匮乏年代,有许多日常用品是配以竹木的,暖瓶罩子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家里来了客人,一般都是现烧热水,还得刷锅。后来,把热水装在一把瓷壶里,用棉絮水套兜着的瓷壶放在炕头儿的,笔者小时候就用过。生活逐渐芝麻开花,竹编罩暖壶普及了。兴用竹皮暖瓶,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老家印象中还保存着这样一个暖水瓶,只是不用它盛水,而是成为旧物件。现代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竹皮暖瓶了。老姐姐曾经指着那把竹皮暖瓶对我说,“别看这暖瓶很旧,保温却最长久啊”! ![]() 现在农村的老物件,很多已经早已消失,也许永远不能再现了;有的没了市场,正在消失,需要刻意的加以保护,把制作老物件的手艺留存下来;有的即将没落,正在勉强为之,需要社会多方助力,把制作老物件的传承人传承下来。带着上世纪60后70后80后找回童年的回忆,感到每一个场景都让我们浮想联翩,儿时的记忆,一定有它。岁月飞逝,时光一去不复返,愿我们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阔步向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