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新干线·散文」张宝晶|独秀园里说独秀

 谭文峰sdqtneyj 2022-12-13 发布于山西

作家新干线

独秀园里说独秀

陈独秀,无论对于中共党史,还是对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他都是一位绕不开的重要人物。

陈独秀,字仲甫,祖籍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官僚世家。他1879年出生于安庆市北门后营,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安徽从事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12月12日,他被安徽省都督(一省之最高行政长官)任命为都督府秘书长,时年33岁。他1915年因创办《新青年》杂志名扬全国,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从1921年的中共一大到1927年的五大,他都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后又被终止领导职务,1929年被开除党籍。接着,被蒋介石关进监狱。去世于四川江津县一个村庄。总之,陈独秀是一个大起大落的人。

拜谒陈独秀墓地,是我多年的心愿。那天,我们在安徽省安庆市的北门外亲贤北路,拐入用陈独秀字命名的仲甫路。这条路大约一公里长,有两三个弯,路不宽只能会车,路边栽着碗口粗的香樟树。这地方系安庆市十里铺乡叶家冲,是一片低矮的小丘陵,远离居民区,宁静安详。

到达目的地,正面是进入我们视野的一个院子和一幢两层小楼房,这里是陵园的办公场所和陈独秀纪念馆。遗憾的是纪念馆修缮不对外开放。

往右一瞧,是陵园的入口广场,我便走了过去。

广场的北侧中间是牌楼,在它的西面栽着一排非常紧密又很翠绿的塔柏,东面是用棕色石条垒起的4米高30米长的护坡墙,墙上嵌有两块长方形的黑色石板,上面刻着“独秀园建设捐款单位和个人名单”。我粗粗看了一下,排在最前面捐款最多的公司和个人,分别为280万元和1万元。人们对陈独秀的怀念和崇敬,渗透在这些数额之中。

广场的南侧为一东西方向的小丘陵,经过挖掘整理,紧靠它做成了大型浮雕——《惊雷》。在浮雕中部下端的红叶石楠绿篱中有一卧碑,上面用英、汉、日、韩四种文字对浮雕做了介绍:

“独秀园广场照壁墙,总长60米,高4米,展示陈独秀的一生,共分四个部分。一.龙性启蒙,睡狮猛醒;二.五四洪流,百年惊雷;三.民族曙光,激流勇进;四.风浪无惧,往事如歌。”

雕塑《惊雷》,集中展示了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伟大人生道路轨迹和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及历史贡献。

陵园入口广场有几个用石块铺就、人行小道隔开的花坛,坛内无花,均系一米高的红、黄、紫、绿四种颜色植物组成的几何图案,修剪得非常整齐,煞是好看。

雄伟的牌楼,是陈独秀陵园的大门,与南侧的浮雕对应,用汉白玉建成,由6根四方石柱支撑,中间2根最高。左右4根,靠内的2根又高于最外边的2根。石柱之间是方形的门。牌楼宽约15米,最高点约10米。一列方框五门,中门上方书“独秀园”,左门上方书“民主”,右门上方书“科学”,7个大字均为绿色,没有落款,估计系陈独秀字体。

牌楼以内,陵园开阔,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约110亩。从牌楼到陈独秀的墓冢,为陵园的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为牌楼、铜像、《新青年》模型、水池、墓冢。

正对牌楼中门,是一条大约280步长、12步宽,灰褐色石块铺成的笔直甬道。其两侧由各种颜色组成若干绿植花坛。花坛外侧两边各有三个栽着48株龙柏的树池。龙柏的外侧均是自然生长在小丘陵上的树林,将独秀园围的密不透风。

在甬道尽头,我踏着十二级石阶,来到一块东西90步、南北60步、石块漫地的平台。平台中央系古铜色、6米高的陈独秀全身铜像。他身着西服,打着领带,内穿马甲,两腿分开,左手叉腰,手握杂志,宽大的额头上有少许黑发。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显示出坚定和自信。他的铜像基座3.5米高,一米多宽,用棕色石块垒起,正面嵌有一块长方形的枣红色花岗岩,上面竖刻着金色的、繁体的、潦草的“陈独秀”三个大字。

他的铜像基座周围仍是铺地柏、红叶石楠等绿植花坛。其外侧左右各栽两棵雪松,像4名卫士昂首挺立。

在陈独秀铜像平台东西,各有一块南北长48步,东西宽20步的长方形草坪,中间各置一块像孪生的巨石,用与牌楼上相同的字体,分别刻着红色的“民主”、“科学”。它们与铜像相互呼应。巨石下端四周种着一米多宽的环形小黄花。铜像和巨石,再现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抨击旧礼教、旧文化,宣传新思想、新学说的光辉形象及饱满的革命开创精神。

从陈独秀铜像往北下平台,一条笔直的甬道两侧,各栽有1棵桂花树、10棵塔柏。塔柏的外侧又各植有3棵雪松。

走到甬道尽头,抬脚上台阶,则是《新青年》模型平台。模型周围花坛锦簇。从露在外面的两端,可看出《新青年》模型分内外两层。内层是用约厚一米,长短不一的若干块粗糙大石条垒起的下宽上窄六层梯形。

模型正面外层,系《新青年》杂志“封面”。“封面”高约2米,用20块裁割规整的60公分见方的紫色大理石板做成,斜靠在里层外面。顶端从右至左横刻着斗大的“新青年”三个红色大字,夺人眼球。其下横刻一行黑色的英文,再往下横刻一行红色的仿宋字:“陈独秀先生主撰”。封面中间用黑色双曲线圈起一两平方米大小的圆圈内竖刻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高一涵等名字及他们的文章题目。圆圈外下方横刻三行小字。第一行黑色的“原名青年杂志”;第二行红色的,比第一行字稍大,即“第二卷·第一号”;第三行黑色的隶体字:“上海群益书社印行”。

模型背面外层,是一本打开的“书心”。它用48块60公分见方的浅灰色大理石板拼成,高与正面的“封面”相等,宽要大于“封面”。它靠在里层外面,有一定的倾斜度。从右至左用金黄色的繁体仿宋字,竖刻1915年发表在杂志创刊号上的《敬告青年》和六个小标题: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力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形象的。尔后系“陈独秀”的落款和“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

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宣言,我们从中可窥到当年他的内心世界和文字水平,非一般人所能及。

陈独秀为办《新青年》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因为他到北大教书,《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便于1917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大学,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又随他迁回上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新青年》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模型北面,是一长宽各45步的水池,池内碧波荡漾。池南边有一黑色卧碑,上面用汉、英、日、韩四种文字横刻着一段话:

纪念水池

是在原来天然池塘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方方正正的水池寓意着陈独秀一生清平正直,胸怀坦荡。如镜的水面寓意历史是一面镜子,终究会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水池东西两侧稍远的地方,各栽十多株雪松。

水池的北面,是陈独秀先生的墓冢。我踏着48级石台阶步步高上,去他长眠的地方凭吊。台阶的两旁,为梯状的草坪、树池,20多株塔柏郁郁葱葱。

他的墓冢位于两个一大一小重叠的正方形平台。大平台在下,小平台在上,小平台高出大平台一米。大平台48步见方,小平台30步见方。两个平台周围均为汉白玉栏杆。在平台的一角,地面有一块黑色的卧碑,上面也用汉、英、日、韩四种文字横刻着简要介绍:

陈独秀墓冢

安徽省重点文物,是陈独秀与其原配夫人高晓岚的合冢。1947年,陈独秀棺木迁回安庆,历经3次扩建,现为高度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陈独秀先生之墓”为唐代欧阳询的书法集字。

陈独秀的墓冢,系圆锥体,外形极似白色的蒙古包。墓碑系黑色大理石,高2.4米,宽1.8米。

站在他的墓冢前,我想,陈独秀一生也不容易,伟大的人物和平常人一样,也有倒霉和烦恼的时候。

因陈独秀对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负有领导责任,在1927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上,被撤消中共中央最高领导职务。

受苏联托洛茨基的影响,陈独秀牵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即托派。党外可以有党,党内不能有派。一个党组织内,有两个甚至多个派别,严重影响党的纯洁和团结统一,这是党的纪律绝对不能容许的。为此,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作出开除陈独秀党籍的决定。

陈独秀再一次倒霉是栽在了蒋介石手里。因为他一心要推翻蒋介石政权,1932年10月15日国民党上海公安局将他捉拿归案,这是他第五次被捕,也是最后一次被捕。国民党上层认为他“罪大恶极,必须严惩,处以极刑”。如果换成其他人,这时要托关系、找门子、送银子,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陈独秀却仍与蒋介石对着干:

审判前,他写了一个4000余字的《辩诉状》,用大量事实证明国民党的反动与腐朽,除送法院,还将底稿送出监狱,由友人翻印在社会广为散发;

审判中,他全然没有囚徒的身影,俨然是舌战群儒的战将,展开自撰的《辩诉状》,一条一条的辩驳,慷慨陈词,咄咄逼人,字字句句如黄钟大吕般敲响在每个人的心头。其《辩诉状》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后来被沪江大学、东吴大学选为法学系教材;

审判后,他在狱中孤灯短笔,起草与判决书针锋相对的《上诉状》,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揭露与抨击,并让律师送交高等法院。洋洋洒洒5000言,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绝。《上诉状》被驳回,他又写了《再抗辩书》,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

法庭上,他的老友、律师章士钊为了给他辩护开脱,说他已与中共分裂,和国民党站在了一起。对此,他并不领情,反而声色俱厉地指出,“章律师以其个人之观点与批评,贡献法院,全系其个人己见,并未征求本人同意。”“本人之政治主张,不能以章律师之辩护为根据,应以本人的《辩诉状》为根据。”陈独秀不愿别人歪曲自己的原意,哪怕别人是用全身心的关爱与智慧为他开脱。对于真正的思想家来说,思想的独立与自由似乎比生命更重要。

1933年4月,陈独秀被高等法院处以有期徒刑13年,一年后最高法院作出8年的终审判决。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华北大举进攻。8月13日,又把战火烧到上海,危逼南京,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在此关键时刻,周恩来、叶剑英和董必武积极做蒋介石的工作,敦促其释放政治犯,全面实现联合抗日。陈独秀被减刑出狱,结束了长达4年零10个月又8天的囚徒生活。释放出狱,一般人求之不得,感激都来不及。然而他却在出狱后的第三天,就给报纸写一文,驳斥国民政府司法部说他“深自悔悟”才予减刑。

日本飞机对上海、南京、武汉一带的轰炸,使在政治旅途车翻船沉的陈独秀,也与大批逃亡云、贵、川大后方的人一样,从南京到武汉,再到重庆,最后客居江津。在这个川东小县三年多的生活中,陈独秀经济拮据,捉襟见肘,难得温饱,常靠他人接济过活。他既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也领略了龙遭虾戏的羞辱,全然没了中共领袖的风范,只剩下一具文人的硬骨头。

长期以来,陈独秀受心脏病、高血压、肠胃病痛苦折磨。弥留之际,他气喘吁吁地对儿子陈松年说:“松儿……松儿,爹去后,就埋在康庄……空地上,蟾秋燮康叔侄……已经应允,邓氏叔侄之热肠,令我铭感,你要……永记不忘。”

松年热泪盈眶:“爹,松儿……牢记在心。”

“爹……愧对你母亲,愧对你姨妈,也无颜见江东父老。以后,你不必扶柩回乡,就让爹……做一个孤魂野鬼吧!”

“爹呀!”松年放声大哭。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急性肠胃病医治无效,在江津县鹤山坪村去世,享年63岁。他的衣衾、棺木、墓地,均有当地的名绅富商邓蟾秋、邓燮康叔侄赠与。此前,他双目失明的嗣母谢氏(陈独秀四婶,陈独秀过继给四叔)去世,也是邓家赠送的柏木棺材。29日上午,陈独秀的棺椁下葬在江津县城西门外康庄前坡。

抗战胜利后回到安庆的陈松年,考虑到亲生母亲在九泉之下没人陪伴,也想让父亲叶落归根,便于1947年2月返回江津,将父亲陈独秀和嗣祖母谢氏的灵柩起出,雇木船运回安庆。到老家后,陈松年将父亲与母亲高晓岚合葬于北关。

1896年,陈独秀在县试夺魁,中秀才第一名,后又到辽宁省辽阳任职州(相当于现在地级市市长)的嗣父陈昔凡身边工作,接着又到日本留学,并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传播的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知识,从而找到了想大事、干大事的人生方向。

1897年冬,18岁的陈独秀与21岁的高晓岚,在父母包办下完婚。高晓岚白皮肤、高个子、国字脸、大眼睛。婚后生育女儿陈筱秀、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三子陈松年。陈独秀新潮,高晓岚守旧。在高晓岚心中,陈独秀是一个思想怪异的另类。在陈独秀眼中,高晓岚是一个封建保守的古董。陈独秀要去东北、去日本闯荡天下,高晓岚始终不理解,却要让他待在家里过正常人的生活。二人文化修养悬殊,性格志向差异,从而矛盾不断,常有争吵。

就在陈氏夫妇感情裂缝加深之际,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走进了陈独秀的感情生活。她小陈独秀9岁,长的也很漂亮。她与姐姐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知书达理,热爱文学,活泼开朗,干练洒脱,热情奔放。在她的身上处处显示着风姿绰约的新式女性特质。1909年底,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在杭州与高君曼正式同居。陈独秀与高晓岚的夫妻关系已名存实亡。1910年陈独秀与高君曼在西湖岸畔正式宣布结为夫妻。

二人弃家出走并自行成婚,被两家视为大逆不道。高家认为姐妹同嫁一人礼教难容,便将高君曼逐出家门,不认为女。嗣父更视二人为败坏门风,永远不许他们踏入陈家大门。高晓岚成了被同情的对象,高君曼与陈独秀成了苦难的制造者。

高晓岚虽不满丈夫的行为,但也只能忍辱负重,郁闷于胸,恪守妇道,离婚不离家,上孝公婆,下抚子女,特别是儿子陈延年、陈乔年被国民党杀害,女儿陈筱秀病故,使她经不住沉重的打击,于1930年猝然去世,享年54岁。

陈独秀被捕坐牢,高君曼在南京独居。孤独中她开始了痛苦的忏悔,终于对姐姐高晓岚有了深深地愧疚,认识到自己当年的狂热给姐姐带去了无情的打击和痛苦,一直想找机会回安庆向姐姐赔礼道歉。不料,她的愿望还未实现,却传来姐姐去世的消息,她知道今生今世再也没有机会对姐姐说一声“对不起”。在明知陈家人不会给她好脸色的情况下,仍旧带着儿子陈鹤年、女儿陈子美回到安庆奔丧。虽然过去了20多年,但陈家对她仍耿耿于怀,鄙视不已。陈独秀大姐的孩子按大人之意,不称她舅母,而偏叫她小姨。高君曼听了泱泱不乐地说道:“叫我小姨可以,那么你们对舅舅又该怎么称呼,难道也叫他大姨父?!”

在陈家的遭遇使本已极度悲痛的高君曼,再次受到精神刺激,使原患多年的咯血病复发,加上新发现的子宫癌,便一病不起。陈独秀得知高君曼病重的消息后,也曾想去探望。但因国民党特务盯梢,加上两个儿子和女儿去世的打击,未能成行。高君曼于1931年在南京悲愤凄凉地去世,享年43岁。高君曼去世后,陈独秀既没有去送葬,也没有钱为其办理后事,只能靠友人资助安葬。

陈独秀被中国共产党开除党籍和撤职后,一度隐居在上海市岳州路永兴里,过着平民生活,化名“王先生”。在这里他遇到了小他三十岁的烟草公司女工潘兰珍,二人结为夫妻。时间不长,陈独秀便被押进国民党监狱,后又客居江津。在他落难的日子里,潘兰珍不离不弃,对他照顾有加,直到把他养老送终。因为陈独秀名气大,也因为潘兰珍贤惠,好心人给她在私人农场找了一份工作,生活有了经济来源。后来她与国民党的一个下级军官结婚。新婚不久,丈夫暴病而亡。这个沉重的打击,使得精神几乎崩溃的她,患上了子宫癌。1949年10月30日,潘兰珍走完了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终年42岁。

难怪陈独秀在弥留之际,对儿子陈松年说,我“愧对你母亲,愧对你姨妈,也无颜见江东父老”。人至将死,其言也诚。

站在陈独秀墓冢平台,回头往牌楼方向看,他的墓冢高高在上,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我看,独秀园庄严、肃穆、气派,如果陈独秀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人总有一死,陈独秀死后有如此归宿,也不枉来世上一回。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他人生的肯定。

我怀着恭敬虔诚的心情,站在陈独秀墓碑前,向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中共第一至第五届主要领导人,向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辩论家、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大诗人,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以寄托我对他的敬意和哀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