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四羊方尊器 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 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 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 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 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 羊 方 尊 (商) 高1.33米, 长1.16米, 宽0.79米, 重832.84公斤 司母戊方鼎 商后期 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 西周青铜器 (公元前11— 前8世纪)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器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少减,不重装饰而重记事,铭文逐渐增多。狰狞恐怖的饕餮纹 ,神秘的龙夔纹逐渐变为自由、朴素单纯的环带纹,窃曲纹、垂鳞纹、蛟龙纹等,加上长篇的铭,形成了西周后期青铜器典雅、朴素、简练的面貌。 大克鼎和毛公鼎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的代表。此外,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青铜器皿,比如簠(fu)、匜(yi)、 钟等。 西周青铜 器的特点: 1.酒器减少、风格更趋简朴、典雅和谐。造型趋于柔和、强调曲线美感,纹饰多用几何纹,简练、明快,更具清新格调、简洁明快、 流畅自如的风格 2.器物上多有铭文,反映时代性转变,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3.代表作品:《毛公鼎》、《大盂鼎》等。 西周晚期器物 。道光末年出于陕西省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 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 公 鼎 毛公鼎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 周王策命重臣毛公辅佐周室,以免遭丧国之祸,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盘为古代盥器。流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盘的作用与现代的脸盆相近,匜则象一只瓢。贵族行礼仪时,往往 用匜浇水洗手,用盘承之。铜盘最早见于商代。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 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 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西周 高39.5厘米 口长137.2厘米 中国历 史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 西周晚期 高:20.6厘米 腹深:9.8厘米 口径:54.6厘米 底径:41.4厘米 重:21312克 铭文:19行 357字 散氏盘 散氏盘高圈足, 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 。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 开“草篆”之端。 散氏盘皿文 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公元前8世纪—前221年) 春秋石器的青铜器的制作由中央转向地方,风格和形制 上更具多样不同的地域特色。造型上一改沉重、典雅,而趋于自由、新巧;装饰上流行精巧华丽之风;技术上有进一步发展,出现制模印花和失蜡法 的工艺,细线刻画与金、银、铜镶嵌手法大量应用。代表作品:《连鹤方壶》等。 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 。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型,日常生活所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例外,大多变 短,像西周那样通过铸长篇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代表作品:《十五连盏灯》、《曾侯乙墓编钟》等。 青铜纹饰 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情景。装饰手法上,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 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青铜工艺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 ,实用功能消弱了,神秘礼制气氛几乎没有了。 春秋莲鹤方壶 通高117厘米 口长30.5厘米 口宽24.9厘米 1923年河南新 郑李家园出土 【类别】 铜器 【年代】 春秋 【数量】 一对 【文物现状】 现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 院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 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颖,设 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青铜时代的绝唱 二、雕塑 青铜雕塑 首先是三星堆的新发现。成都三星 堆村发现的古代遗址,出土了大批玉器、金器、象牙等珍贵文物距今大约5000年至3000年以前。 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头 像。这些面具或头像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眉毛宽大粗长浓厚,眼睛略呈现为倒三角,鼻子是一个挺拔的三角形。双耳较大,有装饰图案化的感觉。 其另一个特征是巨大的突出的双眼造型,这种类似螃蟹眼睛纵向突出在外的双眼造型十分独特。三星堆青铜器的发现,对中国青铜器时代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将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的“两河”古代社会文明,究竟是相互影响还是各自平行发展。 青铜雕塑 动物形象雕塑作品: 一些模拟动物形器,如象尊、犀牛尊、虎尊、马尊等器物。 青铜人像: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出土品。 石雕与 玉雕艺术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安阳妇好墓出土一批石雕与玉雕俑人。 动物形象丰富、种类与数量众多。 高65厘米、宽138厘米、两个 眼珠向外突出,16厘米 的宽面大耳“纵目”的青铜面具 第二章 夏商周美术 先秦美术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商代: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 公元前8世纪—前221年 先秦美术包括 夏、商、周、春秋、战国,其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社会,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生产分工的扩大,青铜的冶炼、制陶、玉石骨牙雕刻、髹漆及纺 织等工业,技艺日渐精湛。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型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华的需求,工艺美术、雕塑、建筑、书法、绘画等获得了巨大的发 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因此也把这一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此外,商周的宫殿和庙宇建筑及壁画,以及战国的帛画予以重 视。 一、青铜器 二、雕塑:青铜雕塑、石雕、玉雕、陶塑、漆木雕 三、绘画:壁画、帛画、漆画 四、书法:甲骨文 五、工艺:陶瓷器、玉 器、漆器、其它工艺 一、青铜器 青铜器定义: 青铜器是用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制造的器物。青铜硬度大、铸造性能好、熔点 低、耐腐蚀,适于制作工具、武器、日用器及雕塑艺术品,是人类最先广泛使用的金属器,在人类历史上促成了继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之后的青 铜时代。 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 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器的分类: 1、日用器(礼器): ①炊煮器:鼎、鬲 ②食器:簋、盂、豆 ③酒器:觚、觯、爵壶 ④水器:盘、鉴 ⑤车马器和杂器:辖、马衔、炉 2、乐器:钟、鼓、钹、铙、铃 3、兵器:戈、矛、剑、鉞(越) 青铜器的制作方法: 合范铸造法: 1.制模。用泥 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2.翻外范。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 上; 3.制内范。将制外范使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再用火烤干,制成内范。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铜器的厚度; 4.合范。将内范倒置于底座上,再将外范块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合拢后,上面有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 浇注 孔; 5.浇铸。将融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铜器取出,经过打磨修 整,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 失蜡法: 春秋时发明的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现以蜡制成 器物模型,内外以泥填充加固,待干,加热,使蜡液流出,堵住排蜡口,再注入金属溶液,冷却后,打去填充的泥,便可得到与蜡摸相同的金属器。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青铜器的主要花纹: 饕餮纹: 又称兽面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纹饰,属于怪兽 纹,通过把现实中的动物进行抽象、象征处理之后所得。饕餮纹最早见于良渚文化,从北宋开始,金石学家就用饕餮来命名这种最常见于三代青铜器 的怪兽纹样。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 ,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尤其是鼎、簋上。在祭祀器上频繁出现的饕餮纹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宗教意义。 青铜器的制 作工艺: 镶嵌 鎏金 金银错 夏商周的青铜器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3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 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有学者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至战国划分为鼎盛期、颓败 期、中兴期、衰落期 4 个阶段。 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划分为殷商前期、殷商后期、西周期、东周前期、东周后期 5个阶段 。 这 里所说的夏代青铜器,具体指夏代晚期的青铜器,从考古学文化来说,是指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器。其时间在前1900—1600年之间。??? 夏代青铜器(公元前21—前16世纪) ? 夏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 ??? 1.夏代青铜器已脱离了原始制作阶段,标志着青铜时代的 真正开始。 ???2.青铜器的形态与同时期陶器的形体相似,如爵、盉、斝。 ???3.青铜器的器壁较薄,从夏代至商代晚期,青铜器器壁 的演化规模大 致是由薄到厚,越早越薄。 ???4.青铜器一般无纹饰,结构较简单。 5.还未见文字,但在陶器上 有刻画符号。 6.铸造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商代前期,是从新石器时代脱离出来形成自己 风格的时期;商代后期,这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治意义。 · 常见的种类主要是食器和酒器,常用的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龙纹 等动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 ·商代青铜器造型以庄威、典雅、厚重、 古朴为主要特征。整体具有 庄重、威严、华丽和神秘的气氛与色彩。 ·早期的纹饰铸造比较浅,无底纹图案,后期就逐渐趋向繁缛华丽, 主要纹饰基本上是浅浮雕,并有繁华的底纹。 ·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乳钉纹方鼎》等。 商代青铜器 ( 公元前16——前11世纪) 饕餮乳丁纹方鼎 (商) 青铜 高100厘米,口横长62.5厘米,重86.4千克 中国历史博物馆 收藏 饕餮乳丁纹方鼎是目前为止所见到鼎的最早实物。它有方斗形器身,圆拱形双立耳,口沿外折,稍大于底,深腹,平底下立四圆柱状空足。腹 部四面的纹饰完全一致,皆上饰带状兽面纹,余下三边则辅以乳丁纹,中央留空,不作任何修饰。鼎足上端饰饕餮纹,三周弦纹凸现其下。此器装饰 单纯,素地且无扉棱等立体装饰,所反映的正是商代早期青铜器质朴的面貌。 龙虎纹尊(商) 高50.5cm;口径45cm 安徽阜南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虎纹铜尊(简称龙虎尊),因其主题纹饰有龙虎而著名(见图)。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龙身蜿蜒,龙首探出,额有双角,阔吻巨口,两眼大睁。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虎头居中,为高浮雕,左右两侧是虎身,为浅浮雕。裸体人头已被老虎含噬口中。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在古代青铜艺术杰作中,此件龙虎尊当为佼佼者,被文物考古界视为珍宝,当之无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