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肠功能障碍的辨证论治-摘

 柴桂苓 2022-12-14 发布于山东

胃肠功能障碍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是胃肠分泌与运动机能紊乱,在病理解剖方面见不到器质性病变。

本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是: 嗳气,反酸,食欲减退,餐后饱胀,腹痛或不适,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有时伴有头痛,失眠,胸痛,心悸等症状。

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记载,如《灵枢·胀论》中说: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素问·脏气法时论》: 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沈金鳌说: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者着而为病,偏寒偏热,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以上是对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及病因病机的一些记载,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对本病是早有认识的。

辨证分型

本病的病证,不是单一出现的,通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多把由于某一种或数种病因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按其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症候,加以分类:

1.食滞: 脘腹饱胀,痛不欲食,嗳气反酸,痛而欲利,利后痛减。

2.痰积: 时痛时止,恶心眩晕,呕而肠鸣,漉漉有声,饮食水谷,不能消受。

3.气滞: 脘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胀而不休。

4.气虚: 食少身倦,时时腹痛,劳则胀甚,按之稍减,脘腹时胀时退。

5.血瘀: 痛在一处,定而不移,攻刺疼痛,遇夜更甚,不作胀饱,以热物熨之稍减。

6.偏热: 口苦口干,苔黄身热,痛则汗出,时作时止,烦躁不寐。

7.偏寒: 口淡苔腻,绵绵而痛无增减,得热稍止,得寒更甚,小便清利,痛则下利。

关于脉象问题,临床所见,大多无明显变化,常见缓弦、缓弱或兼数兼滑,文献记载: 凡气痛者,多见沉涩,因痰者,脉滑,因火者,脉数,因寒者脉沉细或迟,因虚者脉细涩,因食者脉实滑。

本病舌苔多见黄白相兼而腻,或无苔,或根部厚腻,舌质多无变化,或因虚寒者,质色淡白,偏热者,质红,血瘀者,质色稍紫而有瘀点,无合并症者,形态语声,亦不怯弱,常略见消瘦。

治疗法则本病的发生,大致由于以上七种病因所引起,临床表现常见有一种或数种病因所引起的复杂症状。临床体会: 从复杂的症候中找出一种或数种病因,针对一种或数种病因,拟出治疗法则,如单纯气虚的,用益气健脾法;单纯气滞的,用舒肝理气法;若脾虚气滞的(即气虚气滞的),用健脾舒气法;气滞血瘀的,用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法等。灵活运用,随证施治,疗效较好,关键在于一定要审病求因,辨证施治。

常用方药

1.因食滞的采用保和丸、枳实导滞汤。

2.因痰积的采用二陈汤、平胃散、济生瓜蒌丸、温胆汤。

3.因气结的采用调气散、枳朴香砂汤。

4.因气虚的采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5.因血瘀的采用失笑散、活血汤。

6.因偏热的采用栀连平胃散、清胃汤。

7.因偏寒的采用香砂理中汤、附子理中 汤、高良姜汤等。 

病案举例

1气虚型(单纯脾虚)

王xx,男,30岁。近二年来,纳食逐渐减少,气短、乏力,面色㿠白,脘腹隐痛,按之舒适,无明显恶寒感,无腹胀、反酸等证,脉象沉弱,舌苔薄白、质色略淡。

病情分析: 面色㿠白、气短乏力、纳食减少、脘腹隐痛、按之舒适,是脾气虚的征象。

治法: 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合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砂仁3克,陈皮6克,法夏9克,生姜6克,大枣5枚,杭芍1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甘草6克。

以上方为主加减,服药12剂,饮食逐渐增多,已不感觉疲乏无力,脘腹隐痛之感亦消失。


2气滞型

李xx,男,34岁。素无胃肠疾病,近日因情绪影响,以致纳呆,不思饮食,两胁疼痛,脘腹饱胀,嗳气或矢气后腹部舒适,口干苦,脉象弦,舌苔薄黄。

病情分析: 新病多实,久病多虚,纳呆因情绪影响以致肝郁困脾,气机不畅,所以不思饮食,食后饱胀,两胁疼痛。

治法: 舒肝理气,以调气散合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0克,木香6克,藿香10克,苏梗10克,砂仁3克,乌药10克,旋覆花(包)9克,黄芩10克,川楝子12克,服药3剂,诸证消失。


3气虚气滞型(脾虚气滞)

王xx,男,41岁。四个月来,腹胀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痛,如进肉食后则腹部胀痛之感更甚,曾自服导泻药,腹泻后胀痛更甚,脉象缓弦,舌苔薄白。

病情分析:四个月来,腹胀乏力,病程较长,为脾虚(气虚)的表现,由于脾虚不能健运,所以进食肉类不能消化,故更腹胀。导泻药物,适于实证,对于脾气虚的病人是不适宜的,若给予泻下,是虚以实治,本病应补、舒与化滞兼施。

治法: 健脾舒气,佐以化滞,以六君子汤合调气散加减。

党参15克,苍术、白术各10克,茯苓12克,木香10克,苏梗10克,藿香10克,砂仁3克,焦槟榔10克,焦楂10克,沉香面(分冲)1. 5克,服用上方6剂后,腹胀消失,饮食渐增,乏力之感有所减轻。


4气虚气滞积食偏热型

刘xx,男,42岁。脘腹时而隐痛胀满,餐后饱胀,小溲色较深,不喜热及辣食,病已七个月,多方医治不见效,脉象弦而无力略数,舌苔黄白稍腻、质稍红绛。

病情分析: 病已七个月,脘腹时而隐痛胀满,餐后饱胀,系属脾虚气滞积食,脉象略数,小溲色深,舌质稍红绛,属偏热之象,应兼清其热。

治法:健脾舒气,消食清热。处方: 党参、苍术、白术各10克,茯苓6克,木香、焦槟榔各10克,赤芍6克,黄芩10克,黄连3克,苏梗12克,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各30克,以上方为主,加减服用12剂,诸证消失。


5气虚气滞寒湿型

姬xx,男,26岁。近三个月,每日大便3~4次,均为稀便,便前腹痛、腹胀,起床后即要解便,不能控制,否则即便于裤中,遇寒则增重,喜温敷脐腹,肠鸣流漉,脉缓,舌苔白腻。

病情分析: 本病系脾肾阳虚,水湿停聚,脾气虚则水湿不化; 肾气虚则开阖失司,鸡鸣泄泻。

治法: 健脾温肾,祛寒化湿,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干姜9克,甘草6克,吴萸6克,诃子10克,木香3克,补骨脂10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山药15克,加减服用9剂,病愈。


6气滞痰积型

阎xx,男,34岁。两年来常食后即吐,脘闷,腹胀痛,口干苦,不欲食辣,脉象缓滑,舌苔黄白相兼、稍腻。

病情分析: 本病虽已二年,但未见气虚之象,说明久病多虚,不一定都虚。脘闷,腹胀痛,食后即吐,是气滞痰积之征,口干苦,不欲食辣,是热象。

治法: 舒气化痰,清利湿热,用橘皮竹茹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橘皮15克,竹茹10克,清夏10克,黄芩10克,石斛10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川连6克,焦楂10克。服药3剂后,食后已不呕吐,脘闷之感消失,已不口苦,腹部胀痛之感明显减轻。


7气滞血瘀型

王xx,女,52岁。近两个月来,脐腹右侧疼痛如刀割,经内、外、妇等科检查无何阳性体征,钡餐灌肠造影未发现梗阻、溃疡及肿瘤,诊断为肠功能障碍。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患者精神负担很重,故转来中医科试治。

现脐右刺痛且胀,终日无休止,按之不减,食后增重,脉弦,舌边呈现瘀斑。

病情分析: 刺痛且胀系属气滞血瘀,腹痛终日无休止(时轻时重),按之不减,是属实证。

治法: 舒气活血,佐以化滞,调气散合失笑散加减。

乌药15克,川楝子12克,木香9克,陈皮12克,焦槟榔12克,苏梗12克,防风12克,五灵脂10克,生蒲黄10克,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各45克。

服药3剂后,腹部胀痛之感明显减轻,经过三诊后,腹部尚略感疼痛伴有恶寒,再加炮附子(先煎)10克,干姜10克,甘松10克,药后胀痛消失,观察一年,未再复发。


临床体会

一、本病的辨证要点

1.临证入手,首先辨其虚、实、寒、热。本病之虚,常为气虚,证状表现气短乏力; 本病之实,有气滞、血瘀、食积、痰饮; 本病之寒,表现腹部喜暖恶寒,进食生冷疼痛加重; 本病之热,表现口干、口苦,消谷善饥,大便干燥,心烦急躁; 舌象、脉象及面色均须详审。

2.对气虚的病人,看是否夹有气滞,对气滞的病人,也要看看是否有气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新病多实,不一定都实,久病多虚,不一定都虚,惟有以证为据,不能掺杂臆想成份。病有单独表现寒象的,或单独表现热象的,也有寒热错杂,上热中寒,或上热下寒的。

二、怎样立法

辨证后确立治法,气虚的益气,气滞的舒气,有热的清热,有寒的祛寒,食积的消食化滞,血瘀的活血化瘀,有痰饮的健脾燥湿。

若病人表现本虚而标实,症候为气短、乏力,而又腹胀、嗳气、纳呆,食后更加腹胀,是气虚而气机不畅(气滞),以致食滞不化,故立法则应为健脾(补益脾气)、舒气、化滞等。必须针对各种不同病因,确立各种不同法则,相辅相成,疗效方好。如脾虚气滞的病人,单纯健脾而不舒气,则常不能奏效。

三、怎样选用方药

辨证立法后,进一步要选用方药,选方常以一方为主,或合方加减,用药尽可能要药味少,药量少,而疗效高。这就要求认证、选方、用药要准确,这一点常受一定条件的影响,如多临证、多记方剂、多熟悉常用药物的性能,才能药证相合,效果满意。

如气虚的病人,选用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因为其中人参(一般开方用党参)、黄芪,是补气的主药,其他药辅佐人参、黄芪增强作用,假如方中没有党参、黄芪,而只有其他药,则不生效。又如木香舒气,是舒气药中最常用的,而药源也是较多的一味药,所以舒气时必选,而且方中在有党参的情况下,木香不会起到破气的作用,当然纯虚无滞的人,也不适用。气滞进一步常导致血瘀,脘腹胀满而按之较硬,当用舒气化滞之品无效时,每加用莪术活血化瘀,常能奏效。根据具体病情,推知其病因,选用适当方药,是祖国医学临证所采取的必要步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