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dams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前言

 阿钢avckkrh3m1 2022-12-14 发布于重庆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我想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笔者在近十年来给机械学院的研究生上《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总找不到中意的教材。《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这门课,就其传统意义而言,就是谈Adams的应用的。但是Adams在许多学科中都有应用,那么在选择教材内容的时候,我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应用呢?是谈机械振动方面的应用呢,还是刚柔耦合方面的应用?是汽车设计方面的应用,还是试验设计方面的应用?这些知识当然都是有用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否会觉得谈这种应用很突然呢?就教学规律本身而言,它讲究知识的前后衔接,要求能够给学生一个合理的符合逻辑体系的知识架构,而不是突然从天而降一个空中楼阁,让人不可拾级而上。所有机械专业的学生都学习过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而Adams对这三个方面均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如果从这三门课程开始接着谈Adams,那么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会觉得熟悉而亲切,也便于迅速了解Adams。但是可惜的是,笔者没有找到这样的书籍。所以很早,笔者就想从这三门课程着手,来谈Adams对于这些学科的支持,从而为机械专业的研究生们接触Adams提供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第二个原因,来自于笔者给机械学院 的本科生上《理论力学》和《机械原理》这两门课程中的所遇到的困惑。《理论力学》这门课,逻辑严密,题目千变万化,很多动力学的问题,即便像笔者这样教学多年的老手,初次遇见时仍旧感到束手无策。所以教学这么多年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寻求通用解法,希望使用这种通用解法,能够求解一切理论力学的问题。2003年笔者读博士时,偶然接触到计算多体动力学理论,此时突然发现,笔者所苦苦寻找的通用解法,实际上就是计算多体动力学所采用的基本方法。而基于这种计算多体动力学理论,已经出现了几款专门的仿真软件,Adams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笔者迅速转入到Adams,并开始利用它来求解理论力学的各种问题,结果发现它异常好用。无论多么复杂的动力学问题,只要正确建模,则Adams都可以给出相当精确的答案。这一发现让笔者如获至宝,所以在近几年给学生上《理论力学》这门课时,已经开始有意地在上课期间向学生推荐这款软件,也开始在《机械创新设计》这门机械学院的选修课中向本科生们讲解这款软件的入门知识。
此外,在笔者教授《机械原理》这门课的过程中,则又更深刻地感受到该软件对于《机械原理》的重要性。《机械原理》主要谈机构的设计与分析,但是如果学生对于机构的动作并无感性认识,那么无论是分析还是设计都感到困难。而使用Adams,可以迅速地对机构进行建模、仿真以后就可以浏览动画,从而对于机构有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除了做动画以外,Adams对于凸轮机构的设计也很有用处。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以为,像Adams的软件,并不需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对学生介绍,而是应该在本科阶段就引入。
第三个原因,来自笔者带学生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比赛中的体会。在连续三届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比赛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在做设计时的那种无助与茫然。他们不知道方案设计从哪里开始,如何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也不明白所给出的方案到底有没有用,无法对方案进行正确的评估,甚至连选择电机的功率都觉得很费劲。而当好不容易给出一个方案以后,他们也不明白结构设计该如何进行。他们所设计的轴和齿轮,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力学计算。这并非他们不想进行计算,而是因为机构一旦复杂化后,几乎无法进行力学计算。我们在学习《理论力学》的静力学部分时,较为复杂的问题也只有四、五根杆件,而且还只是平面结构。而对于我们设计的机械产品,一条传动链上可能就有十几个构件,而且还是空间结构。如何根据执行端的受力,正确推算出传动链上各个构件的受力,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此时,所谓的解题技巧已经完全没有用处,而只能使用通用解法,也就是一个物体列出6个方程。如果传动链上有10个物体,这就需要列出60个方程。即便我们正确地列出了60个方程,那么该如何求解这60个方程呢?难道准备用手工计算吗?这令人望而生畏。这还仅仅是静力学问题,对于动力学问题该如何处理呢?难道对每个物体列出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后,再追加加速度关系吗?这更令人不寒而栗。因此许多学生放弃了计算这条途径,而只能随便给一个数据。对于所给定的这个数据,他们心中一点底都没有。到产品设计、加工、装配出来以后,一旦进行加载试验,才发现作品千疮百孔,到处都是问题,似乎每个地方都可能会发生断裂或者变形过大,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毫无信心。笔者在连续经过三次这样的比赛以后,深感计算的重要性,也深感我们的确需要一些称手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计算,而非手工计算。所以,像Adams这种进行机构力学计算的软件几乎变得必不可少。
所以,笔者深感在机械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引入像Adams这样的仿真软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时髦,也不是一种噱头。对于机械设计而言,他们就如同空气对于人类一样的重要。传统的手工计算方法无法求解复杂机构,对于复杂机构,几乎只有借助专业软件这一条道路。如果不使用专业软件,我们在大学所学习的许多课程,在实践中将会显得毫无用处。笔者以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觉得大学课程没有用处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课程,对于所研究的对象做了大幅简化,为了能够给出解析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做课后作业、进行考试,这些课程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习题。但是实际问题是复杂的,变化万千的,教材所给出的方法很难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泛滥。
有鉴于此,笔者感到很有必要写一本关于Adams的书,在这本书中,谈论如何用它对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中的问题进行求解。从而使得学生在本科或者研究生学习阶段,就能领会这种方法,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去使用专业软件来辅佐自己进行设计,这才能使得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没有白费,这就是笔者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本书中主要谈了Adams在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这三门课程中的应用。在谈这些应用的时候,笔者也是以例题为主线来展开讨论,这些例题,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我们上课时使用的教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Adams就是为解决这种问题服务的。
除了谈Adams在这三门课程中的应用外,为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笔者也专门开辟出两章,一章谈Adams对于三维的复杂机构是如何进行仿真的,一篇谈如何进行编程。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在三维建模软件中做出装配体,然后导入到Adams中去进行动力学分析,以考察结构的受力和运动。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这种方式很陌生,在进行模型转换时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结果在把模型导入到Adams后,发现构件数目众多,给建模和调试带来了相当的困扰。笔者在多年的模型转化过程中,找到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够分享这种经验,让学生们或者机械工程师们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少走弯路。这就是笔者开辟一章谈Adams对于三维复杂机构进行仿真的原因所在。
至于编程那一章,来自于笔者在与许多CAE爱好者交流时,他们所提出的困惑。他们发现,有时候需要对Adams进行二次开发,但是市面上关于Adams的书籍,有的完全不提Adams的二次开发,有的提到了,但是并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例题,这使得他们必须自己一点点摸索、研究、调试,而在遇到问题以后也没有人讨论,觉得自学起来十分费劲,急需得到有效的指导。此外,笔者也发现,很多CAE爱好者,虽然大学时学习过某种编程语言,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编制过多少实用的程序,所以对于如何编程,本身就很模糊。有鉴于此,笔者专门开辟出一章,以一个折叠机构为例,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如何用Adams对之进行编程,并仔细阐释了编程中的几乎所有细节问题,包括变量的定义,编程思路的形成等等。这是一道十分完整的例题,它来自于笔者带领学生做创新设计比赛时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笔者希望这种详细的讲解能够让大家进入Adams编程的大门。
因此,这应该是一本密切联系实际的书,它的终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会书中的知识以后,能够在实际设计中,能在Adams的帮助下使用自己在大学阶段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这是一本充满例题的书:第一章就有1道单摆的入门例题,理论力学部分有11道例题,机械原理部分有10道例题,机械设计部分有6道例题,编程部分是1道完整的例题,复杂机构部分有3道例题。希望读者在学习这些例题以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是一本讲解细致的书,对于所有的例题,我们都做了相当详尽的讲解,包括在建模前的理论分析,建模中的详细说明,以及建模后的讨论与小结等等。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读者不仅仅会操作,而且要深刻理解这种操作的由来,并及时总结经验,从而能够非常清晰地理解知识和软件本身。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大量列举例题、详细说明原理,是本书的三大特色。
就总体编排而言,本书分为七章。其中,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讨论Adams在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谈论Adams的编程以及它对于复杂机构的仿真,这算是扩展部分;第一章是对于Adams的入门介绍,它简要地介绍了Adams的两个核心模块:Adams/ViewAdams/Post Processor的最重要功能及一般使用过程,并用一个单摆为例说明如何使用这两个模块;第二章谈的是Adams/View的十种基本使用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在后面几章的建模和仿真中使用的频率相当的高,为了能节省全书篇幅,就在该章中对这些常用技术进行了集中讲解,而到后面几章中用到这些技术时,就一带而过,所以这两章是基础。因此,本书由基础篇(第1,2章),核心篇(第3,4,5章)和扩展篇(第6,7章)组成的。
如前所述,本书适用于机械类或者近机类本科一年级以上的学生、研究生、教师及机械工程师。
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是由宋少云写作,而由尹芳反复修改后最终确定的。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在校学生以及CAE网友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了笔者所带的研究生:张凤姣、李小力、侯晶晶、李祖吉、满续文的大力帮助,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并为本书的校稿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时间紧张,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