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陶河畔七狮窑 西山石窟雕千佛

 遇事明言 2022-12-14 发布于甘肃

近年来,石家庄井陉七狮村声名鹊起。甘陶河畔这个千年古村内,不仅遍布古寨、古宅、古井、石臼、石碾、石磨、古戏台等历史遗存,更有一道不可错过的文物古迹——千佛崖石窟(又名“千佛洞”)。我想,每一个到过七狮村的人,都会对村民住土窑、石窟雕千佛的奇特景象,过目难忘。

钟灵毓秀古雅村

七狮村隶属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紧挨掩驾沟村、南障城村,距离井陉县城21公里,背山面水青山环抱,因村庄坐落在形似七只狮子的山下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七狮村在唐末宋初即有人居住,由高、张氏等立庄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到了元代,因躲避战乱,毕氏也迁居于此。其后,于、王等姓氏相继迁来。如今,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的毕姓均源自七狮村毕氏家族该村现居村民中70%姓毕。最初,因为村子建在山沟里,名曰“七狮沟”到了明代,由于风侵雨蚀村落残损,村民们陆续搬迁到甘陶河西岸,临河背坡挖土窑居住,改名为“七狮窑”。再后来,村名又朴素地为“七狮村”,一直沿用至今

村前,甘陶河常年流水潺潺,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礁岛”若隐若现。这里没有沙滩,河岸和河水中布满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俗话说有水则灵,在甘陶河水滋养下,七狮村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村前村里村外别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村口,一座朴实敦厚的青石桥伸向远方,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全长150公里的甘淘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自平定流入河北,至井陉县东,与绵水汇合,在井陉县境内流长45公里。沿着甘陶河,七狮村落一街、两洼、两沟、八圪台”的不规则形状分布。民谣传唱“南阁北阁一里多,拉拉溜溜七狮窑”,形象地说明了七狮村的村庄特征。除了著名的土窑石楼与千佛崖石窟外,村中尚存宋、明、清时的古祠庙10座,如关帝庙、观音老母庙、龙王庙、山神庙、毕氏祠堂。古井、石臼、石碾、石磨、古戏台等遍布于村内的角角落落。另外,千年铁树、崖柏,都是七狮村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有百余通古碑,记述着村子里的重大事件与历史兴衰

自古以来,七狮村素有人杰地灵钟秀域,淳风仁里古雅村之誉。明代载入正史《明史》、方志《县志》的人物多达20人。七狮村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很活跃,晋剧、秧歌、拉花、民间传统庙会等十分盛行。201611月,七狮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全国罕见的土窑民居

前文说到,明代时村民们陆续搬迁到甘陶河西岸,临河背坡挖土窑居住,由此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民居——以土窑作上房,两侧再建筑石窑(石券窑)为配房。

至今,村内仍保存有明、清时期特色土窑186眼、石券窑80眼、石楼院18座、石头四合院16处。毕家大院就是一座典型的石头四合院,作为七狮村第一大姓的居所,已经在甘陶河边伫立了很久。走进大院,荒凉与沧桑感顿时扑面而来。石砌院墙,石头台阶,木质的门窗和未糊纸的窗户,非常既有年代感。毕家大院有很多小院子,明清时期自南向北连成一片,住着毕家人的祖祖辈辈。后来,人们把院子中间的连接门改建成了大门,每个院子各成一户,虽然都还是姓毕,但可能已经不是直系的亲属关系了。

土窑,作为七狮村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多于土崖高厚、地质坚韧、避风向阳、道路通达、方便生活、适宜居住之地选址,呈现出高、深、坚固、温差小、宽敞明亮、结构巧妙等特色。说起土窑,人们会很自然地将其与陕北黄土高坡上的窑洞相比较。当地人介绍说,七狮村土窑与陕北窑洞虽是一种建筑形式,但一般陕北窑洞深度只有4米到5米,七狮村的土窑最深能达到30多米,浅一点的也有10米,高度大都在4米到6米之间,最高能达到10米,最低的也有3.5米,光照和通风都更好一些老百姓在挖土窑时,会根据自家实际情况向左或者向右挖一个偏窑,用来盘土坑。当主窑快挖到底部时,会挖一两个比较矮小的窑中窑,平时储存粮食,冬天储存山药和大白菜。另外,在土窑上面,也会挖数眼规格比主窑小而浅的土窑,作为晾晒粮食或储藏存放物品的场所。窑中有窑窑套窑,窑上有窑土楼窑”,可谓是七狮村土窑特点的精辟概括。

冬暖夏凉,是土窑最鲜明的特质土窑在七狮村一直延续至今的最主要原因。村民说,土窑就是天然空调,住在里面冬天不用暖气,夏天不用空调,低碳而且环保,所以七狮村人一直对土窑情有独钟。据专家考证,像七狮村这样保存完整、规模巨大、永续使用的土窑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也属罕见。

“圣境大观”千佛洞

七狮村的西山名叫千佛,千佛半壁凿有千佛崖石窟,又名千佛洞,素有“圣境大观”之称。早在1956河北省政府就将千佛崖石窟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千佛崖石窟所在地原为一个天然溶洞石窟依山而建,利用天然溶洞雕琢而成洞口朝东,明代石券门额嵌“千佛古洞”楷书石匾千佛洞分为上、中、下三洞,其中最大的中洞,整体形状如同一个长条口袋,洞口处宽约3米,中部宽5.5米,中洞最深处宽68米,洞深约50多米,洞穴高度在1015米之间佛像的主要雕刻区域。所有石佛都是依洞壁凿出南壁上有三尊大佛,其他佛像则分布在南壁、北壁和顶部洞内大小石佛1000余尊。可惜的是1997年部分佛像头部被不法分子盗割。

“千佛洞,洞套洞,洞中有洞;石琢佛,佛连佛,佛外有佛”——这副对仗工整的联语,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对于“千佛洞”内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千余尊佛像,沿石窟中洞洞壁分层排列,大小不一密集排列的佛像,面相长圆,直鼻小口,双目微启,身着袈裟,右肩覆偏衫,大部分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其中既有两米多高的大佛,也有30余厘米高的小像

难得的是,在距洞口21米处的中洞中央位置,还雕刻有道教的典型神像三官像——天、地、水三官,造像高约0.4米,总宽为1.2米,皆头戴冠冕,身着道袍,足登云履,于岁月深处作拱手行礼状道教造像在该石窟出现,反映明代道教的流行情况,也见证了佛道二教间的渗透和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关于千佛崖石窟的始建年代,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河清四年”,此说法依赖于《井陉县志金石》记所述洞中原有一尊石佛,佛座上刻有'齐河清四年造等字”。是,目前这尊石佛已不知去向另一是始建于大宋元祐三年,千佛洞左侧嘉靖三十五年重修碑记录:是洞也起自大宋元祐三年,有一贤德僧名子行者,讲经论道而有志于沙门之教,舍欲离尘,乃寻乎寂湛之处忽游到井陉县南界大化之乡南障城村,四顾多山,更无寂湛,唯此▢▢,于是引一乡善士同力造修,各舍赀财,刻勒圣像,号名曰'弥勒千佛洞”。两种说法虽然各有依据,却都物证不足难以落到实处。

由于千余尊佛像并非完成于同一个时代,佛像风格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愈接近洞口,时代愈早。以第一尊大佛和南壁接近洞口的造像为最早,带有唐后期至宋初时代的风格。造像年代的下限,应晚至清代。

历史上,这里曾是闻名遐迩的千佛寺洞口处依山势建寺门牌楼,香火盛时曾有百余位僧人在此修行如今,山门早已不见,梵音也已杳然。千佛洞洞口有一高大的铁树(当地人称“黄连树”),据说树龄已达1500枝繁叶茂的大铁树,仿佛一位威武健硕武士,默默守护着洞中千尊石佛。

虽然,千佛崖石窟的造像不及敦煌、龙门、云冈著名石窟那样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气势雄浑,但其细腻流畅的手法以及造像风格的明显变化,却也不失为研究我国石窟造像艺术史的珍贵实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