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卜辞“土方”即是夏,本称“下土方”,夏人自我简称“下”

 楚士祥丁 2022-12-14 发布于甘肃

文/王宁

摘要:郭沫若认为殷墟卜辞中的“土方”就是夏民族,为在卜辞中寻找夏人的踪迹和证明夏代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后来胡厚宣进一步证明了土方就是夏人,而此说多不为学界所认可。实者夏朝之“夏”乃“下”之假借,其国本称“下土方”,其国人自我简称“下”,其国君自号“下后氏”;殷人则简称之为“土方”,实亦“下土方”之简称;周人亦称之为“下”而写作“夏”,周人得天下之后亦用以自号,故卜辞中的“土方”乃夏朝灭亡后的夏人方国可无疑义。夏亡后夏人逃到西北的晋地立国,仍用其旧国名不改,殷周之际称山西晋地为“夏虚”,即源于此。

夏代是传说的古史中的朝代,历来的史书一致认为商是灭了夏得了天下,周是灭了商得的天下,这个从先秦的文献记载看,似乎没什么异辞。但到了20世纪20-40年代,“疑古”的风潮大兴,一些学者提出了“夏朝周人杜撰说”,影响巨大;而持不同意见者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和证据,这里面贡献最大的就是郭沫若先生。

在否定夏代及夏史的诸多学者中,首先是陈梦家先生在《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一文里,提出“虞夏商为一系说”,他认为“虞夏商三系实本于一种传说”、“夏世即商世”,认为史书中记载的夏代世系是根据商代的世系分化演变出来的;此后杨宽先生写了《说夏》一文,他在文中认为“夏史为周人辗转演变而成”,是彻底否定夏代及夏史的存在;顾颉刚先生在杨先生文后的案语中也认为“顾甲骨文发得若干万片,始终未见有关于夏代之记载,则二先生之疑诚不为无理”,但他同时又说:“惟《周书·召诰》等篇屡称'有夏’,或古代确有夏之一族,与周人同居于西土,故周人自称为夏乎?吾人虽无确据以证夏代之必有,似亦未易断言其必无也”,是不太赞成彻底否定夏朝存在的观点。但是,此观点对后来的史学研究影响甚大,直到今天还有人持之不易,认为夏代既没有确切的考古学证据证明其存在,则可以说它不存在。

首先说这是一个很奇特的悖论,因为考古无法证明所有的文献记载,文献记载也无法支持所有的考古发现,没有文献支持的考古发现我们不能说它们不存在,没有考古支持的文献记载我们也不能否定它必定是古人伪造,二者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一部《二十四史》,里面能被考古所证明的记载并没有多少,是否能据此认为其他部分内容均为古人所伪造或不存在?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同时,目前发现的年代相当于夏代的古代遗址很多,只是因为夏代尚无文字,不能像殷墟那样直接证明哪些是属于夏朝的遗址,但是谁敢保证说里面没有真正的夏朝遗址?

笔者认为,对于古代文献中已有的记载,我们须本着“疑罪从有”的原则:不能证明其虚假则可以相信其真实,这个和判案应相反。就夏代而言,若其不曾存在,那么周代那些自承为夏人之后的杞、鄫、褒等姒姓国该作何解释?近出资料清华简《厚父》,据赵平安先生研究乃先秦的《尚书》文献之一,其中的厚父在与周王问答时,亦自承为夏人之后,称其先王禹、启、孔甲为“三后”,若是多个周代方国部族自承为夏之后裔,若夏为周人杜撰,此该作何解释?周人为什么要凭空杜撰出一个夏朝?此于情于理实难通说也。故对于“周代杜撰夏王朝说”,张国硕先生有专文予以辨析,结论认为:

“周代杜撰夏王朝说”是不能成立的。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周代“杜撰”出一个夏王朝。周人“杜撰”夏的推断不合情理。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周代之前已有夏。无论是“战国杜撰说”、“东周杜撰说”,或是“西周杜撰说”,都与历史事实不符。

窃以为言之成理。其次是,卜辞中并非没有夏人的踪迹可循,这一点,郭老的贡献是最大的。在这场否定夏朝的热潮中,郭老比较清醒,并不否认夏代的存在,只是认为它属于“传说时代”,说:

照现在由地下发掘及古器物古文字学上多得来的知识而论,大抵殷商以前还是石器时代,究竟有没有文字还是问题,《周书》上的周初的几篇文章,如《多士》、如《多方》、如《立政》,都以夏、殷相提并论,夏以前的事情全没说到。就是说到夏、殷上来在详略上也大有悬殊,夏代知识笼统地说一个大概,商代则进论到它的比较具体的事迹。尤其是《无逸》与《君奭》两篇,叙殷代的史事,颇为详细,而于夏代则绝口不提。可见夏朝在周初时都是传说时代,而殷朝才是有史时代的。……断定夏代是传说时代;并不是说夏代没有。有是有的,不过不会有多么高的文化,有的只是一点口头传下来的史影。

所以他也主张可信的中国历史应当从商代开始,认为“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这是一种尊重事实的谨慎态度。他最早提出了卜辞中的“土方”即夏民族的观点,为我们切实解决夏代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坚实依据。

殷墟卜辞中有国名“土方”,是殷商西北之敌国,在武丁时期侵扰尤烈,故武丁常兴师征伐之。但这个方国侵伐商显然不是从武丁开始的,而应是由来已久,是商人的宿敌。

对于这个方国,郭老于1929年写了《土方考》一文作了初步考证,认为土方在殷之西北,其疆域当在包头附近,亦即《诗》及金文中的朔方、驭方,朔、驭、土古音同部,当即同是一族,盖獗狁之一部落也。这个时候,郭老似乎还没有把土方与夏人结合起来;到了1930年,又写了《夏禹的问题》一文,这是一篇专门讨论夏代历史的文章,首先是不认为夏朝的虚无,他认为:

照我的考察是:(一)殷、周之前中国当得有先住民族存在,(二)此先住民族当得是夏民族,(三)禹当得是夏民族传说中的神人,(四)此夏民族与古匈奴族当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认为“夏民族被殷人驱逐后,多逃往北方,殆是事实”,同时,他把卜辞中的“土方”与传世典籍中的“土方”结合起来,认为就是被殷人驱逐后逃往西北的夏民族,他说:

此外尚有一例,余以为大有可考索之价值者,即《商颂·长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二韵。'禹敷下土方’句甚奇特,'禹敷下土’可以为句,亦可以为韵,因土与茫乃鱼阳对转。'鱼敷下方’,可以为句,自亦可以为韵。然二者均不取,而独用五字为句曰'禹敷下土方’,此当非单为音节之故。余意'土方’当即卜辞所常见之敌国名'土方’。……则土方之疆域盖在今山西北部,或包头附近也。是则土方当即猃狁之一大族。猃狁于《诗》称朔方,金文《不其簋》又称驭方。朔、驭、土,古音均在鱼部,则所谓土方当即朔方、驭方。知此,则所谓土方即是夏民族,夏字古音亦在鱼部,夏、土、朔、驭一也。是则'禹敷下土方’当为禹受上帝之命下降于土方之国(即后之华夏、禹迹、禹甸、禹域),以敷治洪水。《商颂》虽是春秋宋襄公时正考父所作,然宋人犹保存卜辞中所常见之国名,此毫不足怪。

郭老此论发表后,有程憬先生《夏民族考》一文,与郭老的观点略同,认为:

我们因知夏民族自为商所击败之后,其族一部仍留东方,而一部则已退至西北,……藉其余威,仍不失其为西北的一强梁的部落”、“《商颂》为周时宋人所作,诗中言及有夏,仍然袭用土方旧名,盖属自然之事。

其观点实承袭郭老而来。此后对卜辞之“土方”考证最为有力者是胡厚宣先生,他在《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一文中,肯定了郭老的观点,认为卜辞中的土方就是被商人击败后西迁之夏民族,“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是土即夏也”,土方居住在卜辞中所言的“唐土”,认为“唐即唐土,唐地名,在今山西河汾之间,翼城一带。土即土方之土,犹言夏人,唐土者,意思是居住夏人的唐地”,土方在武丁时即已经被殷人征服,故武丁以后再无土方入侵及征伐土方之事,这些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对于“夏虚”,陈梦家先生也认为:“据《左传》昭元大夏、唐是晋唐叔虞的封地,定四称之为夏虚,《晋世家》说'唐在河、汾之东’,今安邑一带。”盖夏人曾居于唐,此地又称土方,故“唐土”连称,土方即夏方,从夏灭直到武丁时期被商人征服,夏人在此盘踞已长达400多年,这里有“大夏”和“夏虚”之称自是在情理之中,但这个“夏虚”是夏亡后的夏虚,并非是夏代时期的夏虚,这一点必须分辨清楚。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言“土”通“夏”乃辗转通假,“土”、“夏”古音虽然同鱼部,但是一为舌头音的透纽,一为牙音的匣纽,“土”是否能直接读为“夏”还是有疑问的。

在传世典籍中关于“土方”的记载并非只称“土方”,而是称“下土方”,如:

《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郑笺:“禹敷下土,正四方,定诸夏。”

《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王注:“言禹以勤力献进其功,尧因使省迨下土四方也。”

《书·舜典》:“帝釐下土方,设居方。”疏云:“帝舜治理下土诸侯之事,为各于其方置设其官,居其所在之方而统治之。”

可见,古书虽所释略异,但都是把“下土方”连言,并非单言“土方”。“下土”本周代常见之成语,恒见于《诗经》中,如《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云汉》“耗斁下土,宁丁我躬”、《悶宫》“奄有下土,缵禹之绪”等等,特别是《小明》将“下土”与“上天”对举。

“下土”又称“下地”,如《书·金縢》:“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国语·楚语下》:“重实上天,黎实下地”,《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增,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也是把“下地”与“上天”对举。

可知“下土”就是指与天相对的地,所谓“下土方”是指下地之国,它似乎与卜辞中的国名“土方”并无关系。可是,如果仔细推求,商人所谓的“土方”,很可能就是“下土方”的简称。

杨宽先生在《说夏》一文中认为,夏朝的“夏”实为“下”的通假字,夏朝统治者称“夏后氏”为下土君主之称,云:

“夏后”即“下后”,本为下土之神或人王之通名,而下土之神最著者莫如鲧、禹、启等,于是“夏后”一名乃展转而为鲧、禹、启等之专名。

又云:

古籍中“夏后”得称“夏后氏”,而“有夏”未见作“有夏氏”者,盖“夏后”指人,“有夏”指国土也。“有夏”之“夏”,盖“下土”、“下国”之省,或为“下土”二字之合音,“下”、“土”古音相同,长言之曰“下土”,急言之乃成“夏”。“下后”之所降、所有即为下土。

按:杨先生此说可谓道破了两千多年来关于夏朝之名为“夏”的谜案,足以扫清一切关于夏朝之“夏”的种种误解和谬说!盖在三代之时,天下万国林立,后来由某一势力强大的方国逐渐征服其他弱小国,逐步走向方国部落联盟式的国家,夏朝就是这么个方国部落联合体式的国家,以禹、启为首的部族征服其他方国,成为这个联盟的首领,他们自认为是受上帝之命“奄有下土”,故名其国为“下土方”,意为下土之国,从启开始自称为“夏后氏”,即“下后氏”,“下后”意为下土诸国之君,而其自身之部族则称“下”,因为在古代上天可简称“上”,下土可简称“下”,典籍中每“上”、“下”对文或连文,如《诗·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书·尧典》:“格于上下”,“上”为上天之省,“下”则下地、下土之省。因而后人以“夏”称该族为联盟首领时之朝代,也是情理之中的。

由此可以知道,在对待夏人的称呼上,夏、周与商人是不同的,夏人自称“夏(下)”,周人本是夏人的附属方国,夏亡时也随夏人逃往西北,亦沿用夏人的自称而称之为“下”而写作“夏”,灭商得天下之后也因之自称曰“夏(下)”或“有夏(下)”;而商人则称夏人之国为“土方”,曰“夏(下)”、曰“土”实均“下土”之省称。商人之所以不称“夏(下)”而称“土”,目的就是为了与夏人的自称相区别,这个和周人称商人为“殷”的情况绝相类似,商人一直自称曰“商”不曰“殷”,而周人则特称之为“殷”,其中不仅有区分之意,恐也含有贬低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坚信殷墟卜辞中所称的敌国“土方”就是“下土方”的省称,也就是夏方,它是夏人被商人从中土驱逐后逃往西北的遗民,“土方”是商人对他们的称呼,犹商亡后周人称商为“殷”也。

郭老认为土方是猃狁之一大族恐怕也是有问题的,程憬先生即不同意此说叫,胡厚宣先生也认为“郭氏以土方为猃狁之一部落,不足取信”。土方既为夏人,他们应该也是姒姓国,他们被武丁征服之后,结果及去向不明。朱芳圃先生认为:“余谓卜辞之伐土方,即《纪年》之征豕韦。豕韦为土方之别名,陶唐实土方之本号,《国语》、《左传》所谓'唐杜’,《史记·秦纪》所谓'荡社’,即并二名连称之也”,又认为“夏族曾居其地”;陈梦家先生认为土方就是周代的杜国,杜国是祁姓,乃陶唐氏之后。但陶唐氏之后的唐与夏人似乎固非一族一国,这与唐地又称“大夏”或“夏虚”是相矛盾的。这里面的可能是,在夏代,唐本也是夏的重要属国,夏人被击败后,与唐人共同北徙,唐人于此先做邑而居,不久夏人即迁之此,同居一地,故其地或称唐,或称土,或并称“唐土”,也就是周代的“唐杜”,“土”、“杜”古音同可通。“唐土”亦当即土方,即迁居唐地的土方之谓,犹商人迁于殷而曰“殷商”也。武丁征服土方后,夏人被剔除,只剩下唐部族归附殷商,仍居于此,地名沿用不改,凡二百余年直到周初成王时,朱芳圃先生说“商之末世,陶唐遗族仍居大夏”,显然是正确的;到了周代,唐被成王所灭而封给叔虞称“唐叔”,唐杜氏被迁于别处,国称“荡社”或“杜”(今陕西西安东南的杜陵),清·孙诒让《籀·述林一·唐杜氏考》云:

窃意杜本唐之别名,若楚之亦言荆也;累言之,楚曰荆楚,故唐亦曰唐杜。是说也,与贾、韦、杜、刘皆不合,而余读《史记》,则得一塙证焉。《秦本纪》云:“宁公二年,遣兵伐荡社。三年,与毫战,毫王奔戎,遂灭荡社。”徐广云:“荡,音汤。社,一作杜。”《史》之荡杜,盖即唐杜也。

孙氏的这个看法当是对的;朱芳圃亦云:“又按《括地志》言成王灭唐,迁其子孙于杜,谓之杜伯。杜即土之后起字,唐与杜,实一名之别异。唐、杜连称,犹楚一名荆,累言之曰荆楚也”,看法与孙氏略同,说明唐杜氏被周人迁走之后仍自称唐杜,只是周人为了与唐叔虞所封的唐相区别而称之为“杜”或“荡杜”。由此而言,无论是土方还是唐方,恐与猃狁均非一族。

猃狁之国,陈梦家先生认为就是允姓戎,王玉哲先生认为就是卜辞中的“(上工下口)方”,认为“(上工下口)”是从工得声,与“猃”音近,“所以,我们主张商时的(上工下口)方,就是周时的猃狁,从音韵通转上是完全可以讲得通的”,这个看法很可能是正确的。就卜辞而言,(上工下口)方之危害殷商丝毫不亚于土方,而且在武丁灭土方以后,该方国仍然有侵伐殷商之事,说明此方国当也是夏朝的方国,而且终殷商之世都没有被殷人征服,到了周代又与周为敌,秦汉时期又与秦汉为敌,称为“匈奴”,为中原之一大祸患,其势力之强大非其它方国可比。可能此部族一度称雄北方,许多逃往北方或西北的夏朝方国成为它的附属,而被后人统称为獗狁或匈奴也。

(文章来源:《郭沫若学刊》 2016年第1期;原标题:再论卜辞“土方”与夏人的相关问题;本文转载时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