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建鸿 | ​一时回首背西风

 默默7qrvsleytp 2022-12-14 发布于上海

    
《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
(连载五十五)
作者:秦建鸿




第六章  驶向远方

三、一言难尽(上)
一时回首背西风
引子: 
渴望是神秘的核心,
渴望本身就可以疗愈。
忍受痛苦,
这是唯一的法则,
你必须训练你的愿望,
如果你想要什么,
那就先奉献什么。
一一鲁米诗选

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
十二岁男孩阿米尔,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里所发生的事情……

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阿米尔终于明白这是错的!

许多年过去了,自己犯下的罪孽往往会爬上心头,再次吞噬你。

阿米尔永远忘不了那刻,目睹哈桑被强暴凌辱。 

这是小说《追风筝的人》,开卷的描述,如雷鸣电闪震摄读者。

阿米尔和哈桑主仆关系,他们原本亲如兄弟,那个瞬间改变了一切,一道阴影烙进阿米尔的胸坎……

哈桑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为阿米尔冲向前去寻找坠落的风筝。

阿米尔却因为自己的软弱,铸成自己的心理疮伤。

为什么逃离?
为什么不挺身而出?
懦夫!自责笼罩阿米尔。
沉重的压抑让阿米尔无地自容,无法面对哈桑。
甚至诬陷哈桑,想赶走他。

这损人的一招,伤害的只是阿米尔自己。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细腻入微剖析人性,写尽友情,亲情。

人性的善与丑交织,点点滴滴撞击心扉。

哈桑其实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喝着一个奶妈的母乳长大。
尽管他们不知道,却也亲如手足。

在那个山坡上,阿米尔刻在石榴树上一行字: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

不识字的哈桑抚摸树干,从上往下宛如把这行字刻进自己的心坎,毫不掩饰满心的喜悦。

哈桑心里,阿米尔少爷是最亲密的朋友,世上无人比拟。  

许多年过去了,世事人非,喀布尔满目疮痍。
唯有那棵树还在,那行字历尽沧桑永不凋零。

哈桑喜欢听阿米尔读书,尤其是阿米尔自己写的故事。

那天,阿米尔写好故事念给哈桑听:

从前,有个男人得到一只魔杯,眼泪掉进杯子就会变成珍珠。

某天男人拥抱血淋淋的妻子,杯子里盛满了珍珠。  

哈桑惊讶地问,他杀了妻子?


要知道他很穷,就是渴望钱财。阿米尔平淡的回答。

那他为什么不去吻洋葱,哈桑转身默默走开。

留下阿米尔独自发呆……

哈桑的善良和机智,仿佛灵魂的拷问。

后来,哈桑夫妇遭到塔利班枪杀。
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在父亲的朋友那里,读到哈桑写给他的信,哈桑学会了写字。

信中哈桑道尽思念之情,带着儿子放风筝,去山坡上那棵石榴树下读故事。


循着与阿米尔的足迹,追忆往昔的愉快。

信的最后哈桑写道:

我梦到有朝一日,你会回到喀布尔,重访这片我们儿时的土地。如果你回来,你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你!

阿米尔仿佛听见哈桑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永远是那个善良和蔼的男孩。

泪眼朦胧中,久远的负疚和罪恶感再次刺痛了阿米尔。

自己的过错,酿成自己的悲伤,最后终于得到化解。

小说结尾,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带他回美国。

阿米尔高喊“为你千千万万遍”,为索拉博寻找坠落的风筝……

从罪行变为善行,就是最大的救赎。作者如此说。

阿米尔自身救赎,化解了内心的郁结。

小说看似沉重的情节,却将最柔软的人性释放出来,祈祷一生的祝福。

善良真情良知的美感,溅起朵朵生活浪花,温暖彼此……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


秦建鸿教授,上海作协会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读者导报》社记者编辑,负责阅读评论版面的工作。
讲课之余从事美学及社会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
出版美学三部曲:《曲阜三孔》、《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自在生活---与美同行》。
发表系列论文:文化守恒及其审美。
历经多年研究形成“文化守恒”基本理论框架:依据能量守恒的原理研究文化守恒现象;以量子力学的叠加态和纠缠态解释文化守恒中两种力的关系,以此阐述文化守恒的能量一一审美。
此理论价值在于研究社会文化的普遍规律,提升大众精神内核。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获得广泛关注。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