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格豪爽的山东人,为什么比很多南方人还爱存钱?

 哥哥豆 2022-12-14 发布于山东

看标题进来的您先别想着抬杠:只有山东人爱存钱吗?我们也爱啊!

说山东人爱存钱只是相对而言的——与精打细算的上海人、聪明能干的浙江人以及善于经商的山西人相比,粗犷豪放的山东人在存钱方面丝毫不输于以上几个省市的人,甚至还要超过他们,有图为证:

有点惊讶吧?这还是大家印象中人高马大、不拘小节的山东人吗?他们怎么会比南方人还爱存钱?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河海交汇滋养出的地域性格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地区,东临渤海、黄海,是黄河入海口之所在,滔滔不绝的黄河水给山东人民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当地人的性格。

山东省分属黄、淮、海三大流域,境内河、湖众多,除横贯东西的黄河、纵穿南北的大运河以外,还有东平湖、南四湖、青沙湖、白云湖、麻大湖等。发达的水系与渤海、黄海的滋养,让山东膏壤千里,物阜民丰,从隋唐时期就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

京杭大运河山东微山段,大量的船只穿梭于运河之上

温带季风气候和丰富的水力资源,孕育了山东地区繁荣的农耕文明;躬耕于田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山东人在追求中庸平和的同时,也倍加珍惜自己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每一粒粮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山东粮食不再漕转关中,而是经京杭大运河运转北京。运河沿线的济宁、临清等地因此繁荣起来,为山东人朴实的农耕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1855年,黄河在河南改道,巨量泥沙涌入运河,致使济宁至临清段运河航路中断。晚清时期,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兴起,中断已久的漕运转为海运,山东沿海地区经济才因海运重新繁荣起来。

因此,山东人受到“大河”“运河”与“海洋”的影响,兼具三者优势,又因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性格。

从地理形态上看,山东可划分为鲁中、鲁西南、鲁西北与胶东半岛四个部分。

其中,鲁西南地区“内陆”特点显著,文化特色偏向于中原文化,是“孔孟文化”的发源地,地域性格更偏向于保守,人们的储蓄习惯多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

胶东半岛因离海洋近,商业发达,鱼盐之利长盛不衰。因此,当地收入普遍较高,消费观念也较其他地区开放,储蓄习惯多是对未来“安家置业”的考虑。

孔孟思想孕育出的文化基因

山东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节俭”的传统也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孔子提倡“温、良、恭、俭、让”,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克勤克俭,山东人民则很好地承继了这一传统。

节俭以外,山东人的行事方式也带有“儒”“礼”之风。虽然儒家不提倡经商,但后世商人却认为,行商之时也要重“礼”,并将“礼”纳入人际关系准则。

孔府诗书礼乐匾额

比如,鲁西南地区有“当面点钱不薄人”的说法,意思就是买卖双方当面查验货品、清点钱款是理所当然的事,并非不尊重或不信任对方。这样既能钱、货两清,让买卖双方内心释然,也避免在以后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而失“礼”。

山东人明面谈钱,一方面体现了“山东大汉”豪放外表下所隐藏着的谨慎与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礼”已成为山东人人际关系的准则,凡事依“礼”而行才符合山东人的行为规范。

“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乡土羁思

“一山一水一圣人”的说法,据说来自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叫刘公瑾的进士。

刘公瑾是山东东平人,考取进士后外放到江南做官。在欢迎宴会上,某江南才子有些看不起这位土气木讷的山东汉子,就带有挑衅意味地给他出了个上联:“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没想到刘公瑾脱口应对:“一山一水一圣人”。引得满堂喝彩。

“一山”是泰山,“一水”是黄河,“一圣人”是孔子。刘进士能够脱口而出,说明以泰山、黄河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他影响至深。这既是山东人的文化与精神象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而山东文化,则称得上是儒家文化的缩影。

泰山五岳独尊石,由清光绪未年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

山东人几千年来躬耕于田亩,从未离开过土地,即使在最过不下去的时候,也是浩浩荡荡地奔向东北的“黑土地”,而不是“下南洋”。这种土里刨食的农耕习性与儒家思想的影响,让山东人从小就养成了节俭与储蓄的好习惯。

今年上半年,山东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达到19129元,位居全国第八;人均消费消弱则较低,只有10343元,位居全国第十六;但本外币存款则高达14.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六。

截止2022年前三季度,山东省GDP全国排名第三,GDP增量全国排名第一;人均收入仅次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与福建,位居全国第六。

山东与其他五省市有所不同的是,北京、上海等省市的收入与消费在全国排名有一个共同点,即其总名次相差并不多;而山东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但消费水平较低,储蓄额则高居全国前列。这一特性,显然与山东人的农业性格密不可分,是山东人乡土羁思的一个明确体现。

双重因素下固化的储蓄习惯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山东近些年来基本上没有大旱大涝等异常气候变化,称得上风调雨顺。但晚清民国时期则不然,不仅灾害频仍,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还远高于其他省份,仅次于直隶,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又以爆发于光绪初年(1877-1878)的“丁戊奇荒”为最,对山东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丁戊奇荒”发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灾情波及直隶、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数省,导致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人逃难,对晚清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被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称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丁戊奇荒时期饿殍遍野的人间惨象

山东旱情早在1875年即见端倪。当年全省38个州县大旱,第二年增至97个州县,直到三年后的1878年,旱情才有所减轻。连年旱灾给山东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卖儿鬻女者无计其数,饿死者不下50万人(《申报》,1877年4月28日)。整个山东沦为一座人间地狱。

可即便如此,山东人民还是坚守了下来,努力摆脱苦难,积极寻找出路,逐步推进山东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历程。

苦难的过往让山东人更加看重河流与运河,这二者在成就了山东传统时期的农业与工商业的同时,也让山东人形成了稳定、慎重、重视土地与家庭的地域性格,重视房屋、存粮、存款等实物所带来的安全感。

纵使近代有铁路运输与海洋运输的加持,以及在经济发展向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当下,山东人的性格也始终没有脱离这层历史底色,仍然愿意拿出一部分收入作长期储蓄。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近代山东出现了丛良弼、尹致中、张廷阁、刘锡三等民族资本家,他们克勤克俭,创造了大量财富;同时也充满爱国热忱,支持公益事业,兴建医院、学校,造福乡梓,用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山东民众。

山东火柴工业创始人丛良弼

总结

由此可见,山东人爱存钱也能存钱,在一定程度是节俭的传统和近代苦难影响下的双重结果,它们塑造了山东人的地域性格,给朴实、豪爽的“山东大汉”又增添了勤俭持家、居安思危的亮点。

中国人爱存钱,山东人则尤为突出。这一行为的背后,既是地理环境影响下地域性格的体现,也是孔孟思想的赓续传承和近代以来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当然,爱存钱只是山东人诸多优点的一点,网上“嫁人就嫁山东人”的说法,肯定不只是冲山东人爱存钱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