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中医“竹梯”(43)治病总则(三下)

 保和堂 2022-12-14 发布于河南
☯ 自学中医  治未病 

图片


仙药 九、

钱乙(约1032~1113年),字仲阳,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宋代民间医药大家。他祖籍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自祖父北迁遂为东平人。銭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古代十大名医之一。

图片


钱乙的父亲钱颖精于医道,但特别爱喝酒,喜欢旅游。有一次他东游海上,便再没有回来;钱乙母亲已去世,三岁的钱乙体弱多病,由姑父母收为义子,姓吕的姑父是医生,长期教他治病调养等医术。

钱乙长大成人后,为寻找父亲,前后花了几年时间,终于在父亲出走三十年时,找到父亲并接回家来。乡亲们感慨万千,曾写诗赞颂此事。钱乙对吕医生也恒慈孝。吕医生没有儿子,死后钱乙为他装殓埋葬,并穿孝服为他守丧。钱乙从被遗弃的孤儿成长为一代名医,付出的艰辛难以尽数……

图片


钱氏治学,从自身病体做起,当初以《颅囟方》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太子的小儿顽疾,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
钱乙专业儿科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在当时影响很大。宋神宗的皇太子生病,很多大名医诊治毫无起色,开始抽筋,皇帝十分着急。经人推荐,钱乙立即被召进宫为太子治病。

图片


开始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并未在意,任其为儿子诊病;钱乙诊视一番,写了含黄土的药方。神宗接过一看,心存疑虑地质问道:“难道黄土也能治病?”钱乙胸有成竹地说:“据我判断,太子病在肾,肾属水,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汤。”

神宗见小医生说得头头是道,又见太子频频抽筋,心想,既然传为名医就试试吧,于是命人从灶中取黄土煎药。太子服药后,抽筋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神宗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了,招他为翰林医官,并升为太医丞。

图片


銭乙自小羸弱多病,受尽煎熬,故专注儿科研究,常按自己体验来治疗小儿病;也经常自制丸药来调理自己身体;在授予翰林医学士,任太医丞不久,他也是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家,并著书立说,再没有出过门。

他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此书比欧州最早的儿科著作早了三百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原本保留下来的儿科专著。因此,钱乙对儿科医学贡献卓著,后世称其为“儿科之圣”。

图片


钱乙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

1、“五脏辨证”法。钱乙自幼“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经》等。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论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皆一一详究……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的“五脏辨证”法;“其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小儿药证直诀·原序》)

2、主张保养护生。他曾说:“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脏腑娇嫩,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以免脏腑受损;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衣服过暖,反而易汗受凉。诸论深得辩证法趣。

图片


3、善察面容诊哑科。古称小儿病为哑科,难于诊断。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惊,易寒易热”;诊断上采用面上诊、目内诊等特殊方法,来判断小儿的病症。如“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等等。

钱乙奠定了儿科专业的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旨在“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他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小儿望诊在医史上有里程碑地位,使儿科发展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仙药十、朱丹溪

图片


朱丹溪 (公元 1281~1358 年),名震亨,字彥修,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故居有条小溪,又名“丹溪”或“丹溪先生”。元代杰出民间医家,“金元四大家”集大成者,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他医术高明, 临证治疗效如桴鼓, 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名。时人誉为“朱一贴”、“朱半仙”。

据传朱丹溪小时,读书“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他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讲学,因为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 就专程去拜学。

图片


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被后世称为“滋阴派”创始人。

朱丹溪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弟子众多,方书广传。他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朱丹溪的业医动力:

一是素怀惠民之心:“既穷而在下,泽不能致运,其可远者,非医将安务乎?”二是母亲有疾,诸医束手,亦使其有志于医;三是理学老师许谦遗嘱:“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于是痛下决心、尽焚以往举子之学,全神致力于医。

图片


朱丹溪面临的医学背景:

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成为医药界的规矩准纯。在他30岁时,老母病重,心情焦急,请了许多高名国医皆治不好,都是遵守“太医局”的规范,药方大致相同。可能与现代的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慢性病治疗规范相似,长期治疗,越治越重,也是普遍现象。

母亲去世的现实,使这位“东南大儒”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也(《格致余论· 序》);治病哪能墨守成规?于是,他决定弃举学医,发誓做一个名副其实、救亲济众的医生。

他为寻求真师,还创造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佳话: 

朱丹溪从发誓后,日夜攻读《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继而发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丹溪翁传》)。遂不远千里,遍访名师,以求医学真谛。 

图片


为了学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可救贫贱之厄”的技术,朱丹溪曾放下高傲的“东南大儒”架子,四处投师从学。可是多年都没有找到超过自己、敢于求真的先生。在泰定二年(1325 年),45岁的朱丹溪,终于打听到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便不顾夏日炎热,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这位罗先生精于医,有机会上京久留,得金刘完素之学,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奉宋理宗。集金元三家学问于一身,谁学去谁前途无量。朱丹溪和许多学生都是慕名而来,照样被挡在门外。一般人只好打道回府,可朱丹溪却不一般……“十往返不能通”,还来! !

朱丹溪后来回忆说“蒙叱骂者五七次”,就是说被门人骂了好多次。朱丹溪意志更坚,毫无退意:“日拱立于其门,风雨无阻”,天天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下大雨,地上都起白烟了,朱丹溪还是站在那里……

图片


这样的诚心来访,坚持了三个月,机会终于来了! 先生罗知悌也不是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拒人于门外,能留下来的一定是一个有恒心学习的料子, 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结果, 朱丹溪等来的也是精彩体面的场景: 罗知悌告诉下人,要沐浴整理面容,庄重迎接,门口这人就是值得传承学问的人。下人都说,真乃“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呀!

大门一层一层打开,多人迎候。师徒二人一见如故, 他们对当时医学“千篇一律的规范”有共同看法;有了共同语言,朱丹溪又以诚意感动了罗知悌大师。从此,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他后来被收入古代十大名医之列。

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正气须保护,攻击要审详”。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丹溪的医学贡献:

图片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格致余论》是朱丹溪医学论文集,共收医论42篇:一论养生;二论生理病理;三论诊断;四论治则;五论具体病证。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

金元时代《局方》盛行,世人多以成方应病,不重辨证治疗。《格致余论》实为补偏救弊之作。书中所论,重视患者个体差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出辨证论治精神,实为医“时代流弊”之大作。

并著《局方发挥》。《局方》是宋代官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简称。该书作为“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朱氏则认为《局方》盛行,流弊很大,对偏颇进行了贬斥和评订。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图片


明清诸医家均师承朱丹溪学说,其学术思想也远传海外,为日本医学家所推崇。由此,朱丹溪所创之学说被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丹溪学派,朱丹溪则成为这个学派的首倡者。

朱丹溪陵园:位于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东朱村,占地100多亩,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陵园。建筑古朴典型、精巧大方,医家特色鲜明。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常远道前来祭奠;今日之赤岸,丹溪之滨建有朱丹溪纪念亭;岩麓建有朱丹溪纪念堂;东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园。

图片


仙药十一、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杰出民间医药大家、博物学家,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他凭个人力量、历时27年完成了震惊世界的科学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图片


李时珍,其祖父是民间草医,父亲是当时民间明医。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学医,引他走科举(公务员)之路李时珍出身于医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三次应试均不第父亲只好任其学医23岁便医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病疗效可靠,被·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医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又推荐到太医院工作“院判”职务三年后又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因放不下民间医药研究工作,便辞职回到民间

图片


正是在太医院的工作经历,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仔细比较、鉴别各地药材,发现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资料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因得不到上级医官和朝廷重视,才弃官为民,走上了个人编写《本草纲目》的独特道路
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在自己家里创立了东璧堂坐堂行医,自由地为百姓服务并抽出大量时间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考察、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

图片


李时珍平易近人,谦虚好学,曾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札记,弄清疑难,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终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的是过去参修本草书作者没有实际查,抄来抄去说法不一使人莫衷一是。他从此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搜罗百氏”“采访四方”成为必须,历尽千辛万苦,进行实地考查。

图片


经过年的艰苦爬涉61岁时才完成《本草纲目》初稿。以后又经过10年做了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三年后的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真是“前人辛苦栽树,后人轻松乘凉”。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收纳药物1892种;辑录古代和民间单方11096则;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


《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图片


李时珍陵园:位于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城东南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1982年,李时珍陵园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图片


仙药十二、叶天士

叶天士1666~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迁居苏州。清代杰出民间医药大家;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古代十大名医之一。

图片


叶家世代业医,祖父叶紫帆,名时,甚通医理,是有名孝子;父亲叶阳生,名朝采,益精其术,读书更多;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志于医道。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便开始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

叶天士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很快超过他的朱先生。他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凡高出自己的医生,他都行弟子礼;听说某医有专长,便欣然前往。

图片


他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虽很早享有盛名,却一贯博采众长,经常改名换姓去拜师求学民间一技之长。十余年间,先后拜师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故后人称其为“师门深广”。

他在临床医学上的趣闻可多啦,详参有关专著,此从略。鉴于他生活的时代天运,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急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

图片


如其趣闻轶事载:香岩,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本事。连康熙皇帝也感激他治好了自己搭背疮,而御笔“天下第一”匾额赐给他;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平人请他诊断,他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怪即仙”……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一位贡献卓越的医学实干家,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为温病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见解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图片


他倡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如不及时外解,则可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他这“逆传心包”说,是对温病传变认识的创见,也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在治法上独辟蹊径,拯救了许多危急病人的生命。

叶天士不仅自己好学,还注重培养人才。史称“大江南北,言医者辙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

图片


他在医学教育方面,培育成了不少能济世活人的名医,他的诸多独到经验和深邃医理名言,对后学有很大启迪意义。叶氏“立德、立功、立言”的行医境界,深受广大医家敬仰。

叶天士在临终前警戒儿子们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方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这是对自己言行极端负责的仁者之言;最聪明的人,大多是谦虚的人。

图片


叶天士一生耽于诊务,无暇立著,生平虽无亲笔著述,但其临证医案,辞简理明,“无一字虚伪,乃能徵信于后人”。现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为其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而得。其中《温热论》,是叶天士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代表了叶氏医学的最高成就。

其他如《叶桂医案存真》,是其曾孙叶万青,取家藏处方验案编成。他的学说,在二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一个有重要特色的“温病学派”,在近代医学史上闪烁着光彩,广泛流传在人间。

图片


叶天士故居旧址: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阊门外渡僧桥北,有一条沿上塘河由东向西的小巷,名叫渡僧桥下塘,叶天士故居“眉寿堂”便坐落在这里。历经300多年风雨,三路七进的深宅大院现存三路五进,整体格局仍在。砖雕门楼和楠木大柱,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叶天士纪念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灵天路天平山内。叶天士因医朮高明,人曰“半仙”;去世后民间有“天医星”、“天爷”之称。周边村民在天平山自发建起“天爷庙”以祭祀叶天士。此庙后来称其为“叶天士纪念馆”。

图片


天平山是吴中第一山,占地百公顷,这里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祖茔,也叫赐山。是吴中太湖旅游区核心景区,山高不过201米,胜迹如云。有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纪念馆、望湖台、叶天士纪念馆、童梓门、高义园、乾隆御道、更衣亭等。旅游观光的目的,就是瞻仰仙圣,见贤思齐,淳化民风。

图片

☆ 未完待续 ☆

医养服务,众心所向; 健康长寿,人之所盼!


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