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荣华:旱秋夜雨

 乡土大河南 2022-12-15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旱秋夜雨



作者 | 徐荣华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处暑后第二天下午,回老家看望久未见面的兄长,兄有意留我在家住一宿拉拉家常。那晩很兴致,有说有笑直到深夜。
天将黎明时,还在睡梦中的我,被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雷声惊醒,接着就听到哗哗的下雨声。我睁开惺忪的眼,伸了一个懒腰,问:“哥,怎么打雷啦?”哥哥早倚在大门边,高兴地说:“下得好,是及时雨呀!”
说来今年是个异常缺雨的年份,春上到现在也不怎么下雨,还好麦不怕旱,几场零星小雨都把它打发了,还获得个不错的收成。
麦收后几乎无雨,有水浇条件的,架上电、发动上柴油机,抢种上晩秋作物,保个全苗。早秋的红薯、芝麻谷子等作物被持久的旱天折磨得枯黄。玉米、大豆、花生等是晩秋的主要作物,保着它们,农民就有了钱花。如今遇上了大旱,农民没明没夜利用稀有的水源架上设施抗旱保秋。
我刚进村,遇见近门二乖兄弟,他刚从地里浇水回来,告诉我五亩地已浇三遍了,一直旱啥时是个头,唉声叹气地说回家换件衣服。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大贵,这时过来给我说:“收罢麦旱到现在,我不知做了多少下雨的梦,过去《龙江颂》剧中有个盼水妈,我现在都快成盼水爹啦。我说他想雨想疯啦。
村里有个长者,我叫他老立叔,他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中生,当过大小队会计,在村里是个文化人,心善、好助人为乐,很受村民尊重。他听说我晩上不走,想过来说说话。饭碗刚放下,他就跨进门来,我急搬凳请老人家坐下。
尊老爱幼既是徐家祖训,又是沿袭家风,待长辈坐下后,我恭敬地端上茶又递上烟后,面对面唠嗑起来。
我先问叔全家安好,他满面笑容:“我有福啊,子亲媳孝俺俩壮实着呢!你婶,还时不时地随村媳妇们跳健身舞,扭几下咧!”言谈话语间流露出是个幸福感、获得感蛮强的家庭,我频频点头表示羡慕。
他忽然话锋一转,紧皱眉头说起今秋干旱。他问我:“你知道为啥'愁’字上有'秋’字下有'心’两字组成,一下问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我真没考究过。我只有'将’他一'军’,问他为啥?他严肃认真地讲起来。
他说过往历朝历代的农民,秋有两“怕”,一怕秋涝,遇上连阴雨形成涝灾,农民多住的坯墙草顶,易墙倒屋塌,遭罪的是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田冲毁庄稼淹,颗粒不收;二怕大旱,庄稼正要开花结籽关键时节,老天给个“搦脖旱”,同样是个颗粒不收,老百姓哭天都没泪。旧社会农民遇到这“两怕”都是“大年成”,穷人都得背井离乡到外地逃生。
民国卅年(实指纪元1942年)是个“大年成”,咱庄十几个闺女就被卖出去八九个,老一辈说起这事就揪心,所以说“愁”在秋天。现在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多好啊,兴修水利派上了用场,水利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旱的时候多数能浇,涝的时候积水能排出去,象今秋旱象,要在旧社会十准是“大年成”,说不定有多少家庭要妻离子散那!我有衷赞同立叔是在掏心窝说话,农民知足啊!
过去,一到春天,雨少且稀,但万物复苏,春回大地,全靠春雨唤醒,因此,人们把春雨看得金贵。今秋罕见缺雨,农民翻过来说:“春雨若如水,秋雨贵如油。”
风调雨顺年景,庄稼正长时候,三天一大下,两天一小下,墒足苗旺。遇上今秋旱景,农民望雨兴叹!
前些时我去过乡下几次,看到庄稼地里,没水浇的,频临干枯,肯定收籽无望。有水源浇的,人工费,油电费和设备配套费等,投入成本极高,高温40度上下的当候,人钻到玉米地里,宻不透风,抱着浇水管,挥汗如雨,这些体力活大多是男子汉干,他们只穿个裤衩遮遮羞,几近打的是抗旱保秋的裸体战。
看到大旱之年农民遭的罪,顿时我的心犹如刀割,唉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多少重要啊,盼只盼,农民种田早日实现水利现代化。
天快亮了,外边的雨越下越大,我穿好衣服打着雨伞走到二楼凉台,环视广袤的田野,地热和雨水交织,在雨雾中我仿佛看到绿油油的庄稼,正在尽情地喝着“甘露”呢!
玉米摇着身子朝我笑:“下得好,下得好,这回我可以喝个饱;”芝麻花朝我招手:“下得好,下得妙,我要喝足节节高;”红薯、花生秧朝我翩翩起舞:“下得好,下得好,我把下的蛋长的大又饱满;”左邻右舍的南瓜、丝瓜秧上红黄花,一改旱天的愁眉苦脸,迎风迎雨,朵朵向我微笑:“下吧,下吧,我要多结像样的瓜;”……。
顿时,我双手合揖,祈祷上天把雨下得越大越好,遂人心,还物愿。
二零二二年九月二日于河南社旗
 

作者简介

徐荣华,男,1952年生,大专文化,社旗县大冯营镇焦庄村委上徐村人。1970年12月参军入伍,退伍后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兼政府机关管理局长、民政局长等职,现退休。曾发表过新闻稿和通讯稿及诗词作品多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