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西游记(下)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17世纪时,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席卷整个欧洲。根据重商主义的思想,国家应避免海外贸易,以减少金银外流,并提倡使用本国制造的商品。在制造硬质瓷器这个问题上,欧洲人遇到了麻烦,他们根本不知道制造瓷器的配方。在数十年时间中,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荷兰都进行了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葡萄牙人曾德昭(1585—1658)和约翰·尼霍夫早期的东方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其中已经提到了中国瓷器的制造并没有什么秘诀,主要讲究的是正确的成分和某些原材料的处理方法。由于他们无法复制出亚洲的硬质瓷器,欧洲陶器制造厂只能尽量在外观上模仿这种商品。他们在彩陶上漆一层白锡釉,以模仿真正的白瓷,其中装饰的蓝色图案实际上就是釉上彩,以此效仿景德镇和日本有田町窑出产的青花瓷。

看到荷兰代尔夫特精巧的锡釉瓷大获成功,荷兰和德国工匠分别在德国的哈瑙(1661)、法兰克福(1666)、柏林(1678)、卡塞尔(1680)及其他城市建立了类似的工作坊。这些工作坊早期出产的德国青花锡釉瓷通常模仿的是万历和崇祯年间的中国瓷器样式。它们在外形、装饰上都力求还原中国瓷器的样式。但由于锡釉瓷十分松软,抗碰撞特性较差,导致其通常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剐蹭和破裂,然后暴露出里面的深色陶土,让人看出它是劣质的赝品。法国的圣克劳德工厂在17世纪末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初级的陶瓷,它与原版中国瓷器非常相似,但其粘土质地比亚洲瓷器更松软。

在德国萨克森州的德累斯顿,奥古斯都二世(1670—1733)提倡保护针对黄金和瓷器产品的试验。1707年,德国化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1682—1719)和埃伦弗里德·瓦尔特·豪·契恩豪斯(1651—1708)经过数年试验,终于根据奥古斯都收藏的中国宜兴陶瓷,生产出了一种炻器。伯特格尔最初将其命名为“雅斯佩尔瓷器”,它就是今天所称的“伯特格尔炻器”。他们效仿宜兴瓷,使用红色黏土来制造茶具,也用这种土来复制中国雕像。两年后,这个团队再次成功地发明出了欧洲的硬质白瓷。

1710年,德国在距离德累斯顿25公里的梅森小镇成立了一家商业制造厂。他们的陶工和彩绘师先是大量模仿中国景德镇、德化和宜兴等地出产的瓷器样式,后来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们还对日本赤绘瓷器中的黄虎和红龙等装饰元素进行改良,用来装饰宫廷的餐具。但梅森工厂的成立,并没有立即中断德国对中国瓷器的进口,因为梅森工厂规模较小,产量有限,只能为少量贵宾客户供应商品。当时的德国并非今天这种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独立的城邦和封建领地组成的体系。越来越多德国君王在自己的宫殿中设立美轮美奂的瓷屋,其中装饰有大量东亚和梅森瓷器。这些君王带领客人参观自己的宫殿时,总会将瓷屋作为最后的重头戏向客人展示。

除了德累斯顿和夏洛滕堡等世界闻名的瓷器藏品之外,18世纪时的德国人也建造了不少规模较小,但同样很有趣的瓷器陈列室。例如,德国南部有一个巴登的西比拉·奥古斯塔(1675—1733)在拉施塔特市附近的“宠爱宫”设立的陈列室。在这1500件藏品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东亚,其余均为欧洲制造。

她收藏了某些梅森瓷器人像,包括模仿康熙年间的德化观音瓷像。在德国南部的威克斯海姆宫也有一个瓷器和镜子陈列室,其中有德化瓷器人像及景德镇的青花瓷,装在镀金的木台上,背后衬着红色的丝绸壁纸(图4),兼具鲜明的法国巴洛克室内装饰风格和中国瓷器特色。我们在慕尼黑皇宫区也同样可以看到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斯二世伊曼纽尔(1662—1726)收藏的东亚瓷器,它们被装在古朴的橱柜中,与白色的背景墙形成了鲜明对比。

威克斯海姆宫的瓷器和镜子陈列室(1718年建)

在今天的图林根州也可以找到许多美观的瓷器藏品。萨克森-哥达家族的玛格达莱娜·奥古斯塔伯爵夫人(1669—1740)在哥达宫(1723)和阿尔滕堡宫(1734)设立了瓷屋,施瓦兹堡·桑德豪森的伊丽莎白·阿尔伯丁公主也于1735年在阿恩施塔特宫设立了瓷器陈列室。(图5)

阿恩施塔特宫的瓷器陈列室

在18世纪时,德国贵族多从荷兰商人那里购买中国瓷器,但在1752年至1756年那四年时间中断了。1952年一群商人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12—1786)同意,成立了埃姆登皇家普鲁士亚洲公司。这家公司得到了德国股东和邻近国家投入的庞大资金。在1756年之前,这家公司曾直接向中国派遣船只,采购茶叶、丝绸、纺织品、香料和手工艺品。从1753年至1756年,他们六次到达广州,带回了大量茶叶,以及超过130万件中国瓷器。这家公司的首艘轮船名为“普鲁士王号”,它还出现在一幅墨水画中,这幅画至今由一个德国北部家族保存,该家族的祖先曾经是这家公司的投资者(图6)。进口的瓷器多为茶杯、咖啡杯和浅碟,但这家公司也进口茶壶、盘子、花瓶和数量超过百件的整套餐具。这些船只到达埃姆登后,这些货物就会被拍卖。整个德国的商人,甚至是来自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人都会前来购买这些商品。

描绘第一艘从中国直接向德国进口瓷器船只的墨水画

在欧洲爆发七年战争(1756—1763)后,一艘名为“斐迪南亲王号”的轮船于1756年从中国回航。由于埃姆登港口受到法军威胁,这艘船无法回到德国,只能转向英国,并在当地售货。在七年战争末期,普鲁士亚洲公司因某些原因解散了。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因为发展战略和融资的问题陷入了纷争。此外,普鲁士国王于1763年在柏林成立了皇家瓷器厂 (KPM) 并下令禁止从海外进口瓷器。除了梅森和KPM,德国在1764年时已经有十多家大型瓷器厂,其中包括赫希斯特、弗斯滕伯格、宁芬堡、法兰肯塔尔和路德维希堡等工厂。这些大多是王室开办的公司,所以通常具有垄断市场的权力。从这个时期开始,德国向东亚进口的瓷器数量逐渐下降,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回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