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世纪中国制瓷术在欧洲的传播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中国曾是世界上唯一懂得制造瓷器的国家,个中奥秘令世人赞叹、惊奇。随着欧洲各国对中国了解的加深,制瓷技艺逐渐流传海外,激发了各国陶瓷技术的交流与革新。本文将回顾18世纪中国制瓷术在欧洲传播所涉之人与事,兼述中国陶瓷技术对世界工艺文明的深远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的欧洲效应

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对中国瓷器扬名欧洲功不可没。今天我们用英文单词Porcelain指代“瓷器”,而在亚里士多德时代Porcelain意为“贝壳”,当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据说马可·波罗在13世纪下半叶到访云南大理和福建德化,在德化看到精美的白瓷,如他在大理所见的贝壳般洁白,以为是贝壳磨粉所造,名其为“贝壳瓷”,用Porcelain命名中国瓷器。之后,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他在监狱里口述,由鲁斯蒂谦执笔,于1298年出版《马可·波罗游记》。该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向欧洲人介绍中国风物的著作,除记录1271年至1295年马可·波罗东游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见闻,大部分篇幅记述中国风土人情,其中详述1290年底他在德化所见制瓷工艺:

流经刺桐(Zai-tun,即泉州)港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是经京师(Kin-sai)那条河的支流之一。德化(Tin-gui)就位于该支流和主流的交汇处。这里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烧制瓷杯或瓷碗碟,这些瓷器的制作工艺如下:人们首先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并把它堆成一堆,在三四十年间,任凭风吹雨淋日晒,绝对不能翻动它。泥土经过这种处理,就变得十分精纯,适合烧制上述的器皿。然后工匠们在土中加入合适的颜料,再放入窑中烧制。因此,那些掘土的人只是替自己的子孙准备原料。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

《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引发欧洲人疯狂仿制中国瓷器,最早学习制瓷的国家是马可·波罗的家乡意大利,15世纪下半叶意大利人参照德化制瓷法,生产出“梅迪契瓷器”,实际上只是低温烧成的陶器。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名为“代尔夫特”的锡釉陶器,在荷兰兴起并为英法广泛应用。但这些陶器毕竟无法媲美中国瓷器,于是人们四处寻求更精确的制瓷配方。

来自瓷都景德镇的两封密信

通过来华商人的描述,欧洲人逐渐知道了最精美的中国瓷器来自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镇——景德镇。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费尽心思收集一切关于这个世界瓷都的消息,甚至派出商人和传教士到中国打探商业机密。

18世纪初,天主教耶稣会法国籍传教士殷弘绪(1664-1741)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抵达景德镇。他是康熙皇帝授意白晋神甫从法国招募来华的传教士之一,1698年起负责饶州地区的传教活动。康熙四十八年(1709),他通过江西巡抚郎廷极,将法国葡萄酒进呈康熙皇帝,获准长驻景德镇。殷弘绪在景德镇居住了7年,得以深入了解制瓷的各项工序与技术。康熙五十一年(1712)和康熙六十一年(1722),殷弘绪两度将其在景德镇观察与探听得来的制瓷细节及相关样本写成报告,寄回欧洲耶稣会。在1712年的信中,他详细介绍了制瓷的两种原料:坯胎子土和高岭土,指出高岭土在制作瓷器中的绝对重要性,将其比作瓷器的肋骨。他还介绍了各种釉料的提炼和使用方法、瓷器制作流程和窑厂建设要点。1717年,殷弘绪又将高岭土寄回欧洲,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寻找高岭土、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法国工匠据此秘方用找到的高岭土潜心试验,最终成功烧造出瓷器。

殷弘绪的两封密信被刊登在欧洲的杂志上,这也许是中国制瓷术第一次被欧洲人系统记录并公开发表,其科学性和系统性远超马可·波罗游记性质的记载。这两封信使欧洲各国很快接触到中国制瓷术,各地陶瓷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设立,推动了整个欧洲瓷器工业的快速发展。尽管殷弘绪对制瓷釉料的配制材料、比例的记载未必完全准确,但是他作为首位亲临景德镇窑场、揭秘制瓷奥秘的欧洲人,对欧洲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外销画制瓷图堪称行业指南

除了贸易商人和传教士的文字记载,18世纪、19世纪的欧洲人还有什么途径了解中国制瓷业呢?当时还有一种更直观、准确的载体——中国外销制瓷图连环画。制瓷图连环画传世数量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在瑞典、法国、美国、英国、荷兰、德国和中国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共有20多个版本。这些画作大多已无法查明画家、作坊,也不具年款,多为相互临摹、复制的版本。根据入藏年代、流传经过或画面描绘的景物信息,有学者研究得出这些制瓷图连环画年代最早为雍正八年(1730),最晚约为道光五年(1825),也就是约18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个世纪,这与外销画主要产地广州商港的贸易鼎盛期以及欧洲社会追寻中国制瓷技术的时期都是吻合的。

制瓷图连环画大多可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绘景德镇制瓷过程:如陶瓷原料的开采和处理、瓷坯成形、绘画青花、上釉、烧窑、釉上彩、束草装桶、祀神等。后半部分主要描绘产地景德镇以外的瓷器贸易场景,如订货、请酒、议价、催货、水陆运输、广州货仓、点收、红彩、装箱、销售等。外销画的绘制工匠都是广州人,画坊又在广州,即使他们参考了中文书籍中的制瓷图,但是不可能对景德镇制瓷工序有亲身接触,因此连环画前半部分对景德镇窑场的工艺细节、工具配件难免有误解或误差,甚至也有一些臆测想象。后半部分关于广州瓷器贸易的描绘基本准确可信,画中可见珠江沿岸景物如花塔、镇海楼、海珠炮台、东炮台、税关等,还有外国商人到瓷器店选购瓷器的情景。

即使存在某些偏差,这类制瓷图已让欧洲社会如获至宝,画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非一般外销画所能比拟。它们满足了18世纪、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制瓷术的强烈好奇,更提供了瓷器制造流程和基本要点,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欧洲各国制瓷业,无疑具有某种类似于行业指南的作用,甚至被视为商业机密一样的图像资料,被珍视和珍藏。

综上所述,制瓷术虽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它的传播和发展伴随着各国制瓷业的创建与创新,由此诞生了许多闻名世界的陶瓷品牌,不断书写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陶瓷文明历史的新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