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色编年史(5)东方色彩的情感意境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说到东方的色彩观,首先要了解到我国和西方文化、艺术的主要区别。因为,大多数人对色彩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基于西方的知识体系,用西方的知识体系来理解我国的色彩观是不太科学的,就像用油画原理解释国画一样。

西方对色彩的研究是科学的,理性的。从科学角度讲,色是光从物体反射到人的眼睛再传至大脑时所产生的感觉。西方对色的理解更偏向由波长、频率、分子、亮度和视神经的组合的颜色,而中国对色的理解更偏向于一种视觉感受。

我国从古至今对于色彩方面的研究都是偏向如何利用色彩的,几乎没有像西方这样科学、系统地研究色彩的原理,主要原因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如果把对色彩原理研究看成是“器”,那么我国对色彩的利用则是“道”。


颜色在西方知识体系是一个色值,但它在中国是种情感意境。中国人讲“看山不是山”,自然看色也非色。同一个色,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何况有成千上万的色和成千上万的人,中国的色彩是变幻万千,难于琢磨的,色值是固定的,色感是变化的。

《周易·系辞》中的“观物取象”很早就说明了国人判断事物角度,而“立象以尽意”也指出了创造的初心。“象”指具体可直观感觉的形象、感觉或意境,“意”指的是由“象”产生的思想、情意。因此,“意象”“意境”成为国人艺术审美的重要范畴。

色彩和形状都是基本视觉要素,具有直观的意象情感性。如灰、绿、蓝、红的色彩本身是中性和抽象的,与形的结合后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某种意境(如下图)。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形和色必需要同时考虑。

意象审美概念本身是古典的东方审美范畴进行的艺术实践和归纳。色彩意象之“意”则不仅从《周易》意象理论演变而来,也在远古色彩实践中总结、归纳所得。

国人素以含蓄为美,不喜太过直白的表现形式。因此,意象所要达成的色彩视觉效果,是以“象”来代表“意”的喻示,而色彩意象的设计作品就是“意”的寄托视觉物化。总而言之,色彩意象之“意”的本质在于色彩语言的主观意象表述,基于客观色彩心理感受消化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深化了的色彩主观表现

基于东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哲理,大多数国人习惯于从整体角度进行审美,即从意到相,再到形和色。从国画和书画作为我国最广泛和高级的艺术形,可见一斑。也说明色和形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进行审美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