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名窑、理学、隐逸,心中的他山之美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特殊而又值得寻味的现象。这些现象伴随历史而存在,随时间发展而变化,构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形式和内涵。研究中国文化,无法回避这些特有现象。隐逸文化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外国人不大理解中国的隐逸文化,即使是中国人,今天很多人同样也不了解。隐逸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基因。隐逸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中国文化不能忽视隐逸文化。

隐逸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是道家哲学的一部分。南宋理学产生后,儒释道三家合流,隐士理想成为士大夫们的共同追求,尤其是知识阶层的顶尖级人物更是热衷于此道

隐士是中国文化的生力军。由于隐士大多是一些熟读经书、多才多艺的读书人,是文化精英,因而他们很大程度上便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有的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隐士远离官场,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术文化创造,他们潜心研读,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成为文化继承、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力量。

(有人做过统计,古诗中约有三成的诗歌出自隐士之手。中国传统的山水诗、隐逸诗和文人画中所反映的也大多是隐士的眼光与情怀。中国的医药学、炼丹术、天文学、哲学、宗教、建筑、民俗、茶艺、武术、养生等诸多领域,很大程度上都得力于隐士的参与、精研才有了今天辉煌的成就。至于书法、绘画、美术、音乐、文学、艺术等那就更是与隐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唐以后,从晚唐经五代到宋代这一段时间,危机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唐进行了士大夫精神体系的在魏晋南北朝基础上的再创造,因而便开始一种符合封建社会走向危机特点的精神风范。这种风范到了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把从魏晋南北朝经中唐而发展起来的隐逸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极致。理学的出现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危机以后,士大夫阶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改造,试图调动一切因素而使社会关系重新和谐起来的产物。)

在宋代,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较唐代更加森严,而以理学为主要特征的隐逸文化却有很大的发展,这种用力相反然而却十分和谐的封建关系正是中唐以后封建社会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宋代时,程颢提出“天者即理”的思想。程颐则认为“凡眼前皆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朱熹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这就是将宇宙万物浑然为理,于是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也就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境界中得以实现。

宋代的官窑青釉瓷器的反映,并没有中唐秘色瓷那种士大夫饮茶一类的习俗,开始时工艺特色也并非十分突出,工艺效果也并非含有什么特殊的境界,但是由于有中唐时秘色瓷所代表的青瓷作为宫廷联结士大夫阶层的纽带作用,因此它便一方面被社会直接赋予了这种作为纽带的含义,另一方面则自然而然地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即在祭祀时,让士大夫与自己一起,共同建立和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这种利用的关系一方面是封建统治者的精心选择,另一方面则是用以全力促使青釉瓷器达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那种境界,就是“本心以穷理,而顺理以应物。” 即典雅、清玄、意蕴无穷。

如果我们观察实物时,便可以从汝窑、官窑、哥窑瓷器釉饰上那清雅、静谧、恬淡的效果和玄妙无比的开片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而定窑白瓷原本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被宫廷所看中,只是由于定窑工艺条件的限定,使得它没有在与宫廷的联系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些青瓷的功用上,表现为封建统治者对士大夫阶层的制约关系和通过给予其追求精神自由的空间,而最后为封建统治的最高需要服务的根本归宿,以反映士大夫阶层的青瓷祭祀体现儒家思想的侍奉“圣主”的活动,足见瓷器的境界所具有的丰富的社会内容。

此外,禅宗于北宋时达到极盛。它是迎合士大夫口味的佛教,主张超凡脱俗,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所谓“清静为宗,修心为上”就是其思想的高度概括。同时,道教在当时也十分盛行,不过这时的道教更增添了仙道的色彩,其炼丹升仙的举动,反映出封建统治者为自己的命运担忧的一个侧面。以理学为色彩的儒学与佛、道并不是总处于一种和谐的境界中,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三者仍然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哥窑瓷器,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这就是尽管哥窑瓷器的窑址并没有找到,但是哥窑这类瓷器的釉饰的那种滋润典雅,又因无光具有油腻感和开片的玄妙境界以及基本特色,或者说是传统上所认为的哥窑瓷器的大部分制品,应该属于宋代由于理禅境界而出现的制品。

宋代理学的这些思想及其中包含的阴阳五行思想实际上顺应和启发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天人合一”和重致用、重实验与经验的思想。就瓷器的造型来说,是“道器”和“器以载道”,对釉饰来说则是实验,如“青瓷获得的关键是掌握瓷土中氧化亚铁的含量。如果含铁量超过5%,就可能会因还原的困难而产生四氧化三铁。那么瓷土的颜色就可能发暗,呈褐色。对材料这一科学经验的获得,大大促进了青瓷艺术品质的进步。” 这样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宋代名窑瓷器具有那样的特色,实际上它不过是摸索经验的结果。由此可以推知宋代的其他科学成果,也不过是这种思想观念的直接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