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不能一起吃的?

 2018MZYS 2022-12-15 发布于河北

有时候想想,一种药的浮沉,就像人生的起伏一样,归来后不再是少年,变化的连自己都不认识当年的自己,这还是当初的我吗?

2022年4月,《电子临床医学》发表了一项荟萃文献,共纳入40项研究,涉及各国486万余名受试者。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感染者选用任何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都是比较安全的。

2022年12月,国家防控新十条的发布实施。明确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不必再去定点医院或者方舱医院治疗,直接居家隔离健康监测即可。

奥密克戎目前主要引发的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症状,侵犯肺部的罕见,一般多是发热和乏力为主。而发热,其实是人体免疫对抗病毒感染的一种应激反应。低烧无需退热,如果超过38.5℃,可以对症使用一点退烧药。

那么,如何选用退烧药,就引起了大家极度关注。网上也出现了各种推荐,但涓涓细流归大海,还是两种“主打歌”: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这两种药,都是非处方药,也都是非甾体抗炎类的解热镇痛药物,是临床退热一线较为安全有效的两种退烧药。

先说对乙酰氨基酚吧。

对乙酰氨基酚问世时间比布洛芬要早,是退热界的老大哥。

清光绪三年,阴历丁丑年,也就是1877年。这一年,稍懂一点历史的都知道,这是历史上是一个痛点,因为1877年和1878年发生了一千人死亡的“丁戊奇荒”。

但是对乙酰氨基酚真正用于临床退热,却是在1955年。

那一年,美国强生公司的对乙酰氨基酚片上市。我国对这一生涩难记舶来药品给出了一个生动传神的翻译:扑热息痛。

再后来一些商品名的药物林立,代表作有:泰诺、感康、快克、白加黑,护彤以及散利痛等等。

再说布洛芬吧。

布洛芬问世时间比对乙酰氨基酚要晚,是退热界的小弟。1961年才取得专利许可上市。

而且,布洛芬不像对乙酰氨基酚,还有高大上的译名,到目前为止,布洛芬还叫布洛芬。就像你爸还叫你爸,没有爹地,爸比等之称。

即便商品名,也只有区区不多的几个,能被多数人人记得的,无非就是芬必得和美林。

而且,芬必得这个商品名还脚踩两只船,既有布洛芬版本的,也有对乙酰氨基酚版本的,娶妻纳妾,既要也要。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所有篮子,也不全放在同一辆车上。这一点,你看,芬必得就做的很好。

当然,主要原因,还可能是人们习惯印象中,布洛芬好像多是用于镇痛的,没有多少人关注其实它还是退热的一线药。而中国人在上呼吸道感染中,人们似乎更在乎的是发热,最怕传说中的脑子烧“糊涂””了,而不太在乎四肢关节酸痛,以及头疼啥的。这一点和外国人不太一样,外国人似乎更在乎全身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体现在用药上,有很大的区别与不同。也因此,他们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连用就比较常见。

除了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还有一个近些年几乎被打入冷宫的曾经不可一世的“退热皇后”:乙酰水杨酸。

许多人听这药名比较陌生,但我说出他的译名,你才知道它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阿司匹林。

这可是一个老牌退热药。

记得我们小时候,感冒发烧,老师直接让我们去诊所买一片“APC”,也就是阿司匹林口服。一毛钱一片,一小时左右退热,好吃不贵,也因此,阿司匹林成为了改革开放前和初期七八十年代前后的明星退烧药物。

但现在,阿司匹林几乎在退热江湖不当大哥好多年,另起炉灶的干起了抗凝市场的大旗,做起了心脑血管的主业。

有时候想想,一种药的浮沉,就像人生的起伏一样,归来后不再是少年,变化的连自己都不认识当年的自己,这还是当初的我吗?

话归正题,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代谢,布洛芬在肾脏代谢,所以,安全剂量下,两个药混着吃,应该是安全的。

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

就是在我国,多数医生都不主张这两种药物同时吃,但是在国外一些专业医生,现在往往多合并使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什么可以合并用?

因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种药品没有相互作用的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作用,是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散热而起作用。而布洛芬则是靠控制人体产生的脂肪酸链来发挥药效的,所以布洛芬的药劲比对乙酰氨基酚的稍微强大一些,药效的发挥时间也长一些。

但是我国,不推荐这两种药物联用,仅仅是在一种药物退热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才建议可以交替使用。

而在《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中更是明确建议: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多说一句,最近有一篇爆款网文,说是一些人在家吃药预防新冠,导致严重肝衰竭,我想很可能就是超量口服了经肝代谢的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这是要引起大家高度注意的。

因为排除个体差异,对乙酰氨基酚中毒量是一日4克,致死量是一日6克。

这样说大家可能不太明确。

啥概念呢?每片感康含对乙酰氨基酚 0.25克。一次一片,一日两次,也就是最多0.5g。

泰诺林稍微生猛一点,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0.65g,一次一片,一日三次,不到 2 克。

我为什么说泰诺林生猛一些?

因为美国早在十年之前,就明确规定了每片退热药物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不能超过0.325 g。为什么要这么规定?

这样规定的目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药物过量的风险。

实际上泰诺林一片含0.65g,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完全没有问题。问题是现实中,许多患者对医嘱的遵从性差,甚至自作聪明的擅自加码,多药联用,自以为这样会康复得更快。而我们许多中成药,比如一些复方感冒灵类的冲剂,其实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这样无形之中,一旦混服,就很容易导致药物过量。使原本很安全的对乙酰氨基酚变成了肝脏的杀手。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网友会傻傻的问:既然外观退热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有联用,而我们又容易误将含对乙酰氨基酚的中西医物合用,那为啥中成药里不加布洛芬,而非要用对乙酰氨基酚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句话:便宜。

相对而言,对乙酰氨基酚的确要比布洛芬的生产成本便宜一些。

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能应用最大化,因为布洛芬不能用于孕妇和六月以下的婴儿。而对乙酰氨基酚对于孕妇和三月以上的婴儿相对来说要安全一些。

另外一点,就是我还没说的,那就是布洛芬的副作用。

布洛芬主要在肾脏代谢,容易引肾衰竭和心衰竭。我最近就收了一个病人,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痛,长期口服经布洛芬,这次是肾炎、水肿入住到我们内科。

另外,布洛芬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容易引起消化道溃疡。有胃溃疡的、心梗脑梗冠心病的、肾功能不全的,甚至一些类风湿、强直脊柱炎的已经在口服一些非甾体类药物的,这些人都不能用布洛芬。

并且,60岁以上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也不建议使用布洛芬。因为布洛芬和多种降压、降糖药等有相互作用,会影响这些药物正常药物效果的发挥。

大家其实仔细看一下布洛芬的说明书,就会发现上面清楚写明:

与抗高血压药同用时,降低后者的降压效果;
降低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和卒中的作用;
与口服降血糖药、地高辛、甲氨蝶呤同用时,能使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不宜同用;
与呋塞米同用时,后者的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
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同用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出血倾向。

相比之下,对乙酰氨基酚就要安全许多。所以,对于这类人群,优先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这样一来,也就是说,对乙酰氨基酚比布洛芬有更广泛的适用人群,有更广阔的市场量值。

最后我想说的是,就像日本人觉得牛是拿来吃的,印度人觉得牛是拿来供奉的,底层逻辑要是不一样,就没法达成共识。所以,相信医生,遵从医嘱,最为重要。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大家感觉身体不适,一定要咨询医生,听从医生的专业指导,千万不要盲目自行百度,自以为是的胡乱吃药。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你自己命运的第一责任人。所有胡乱用药背后的风险,都需要你自己来承担。说到底,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每一次选择的结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