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间多沧桑 笔底留乾坤——龚贤的艺术人生

 wsyqn 2022-12-15 发布于江苏

文◎赵卓苑

摘要:龚贤一生多坎坷,同时也充满了戏剧性和艺术化。经历了家庭变故和朝代更迭,面对过家徒四壁和世道无常,龚贤在探索艺术的路上不断进取,终留得“金陵八家”之首的美誉。因生活拮据而无法负担自己的身后事,龚贤度过了充实且清贫的艺术人生。

关键词

龚贤、积墨、厚重、法度森严

正文

在明末奢华的都市生活中,龚贤度过了他的青年时光。清军在北方占领京城后挥师南下,最终杀入南京,家道中落的龚贤虽在兵荒马乱中艰难度日,却不忘精研诗书画艺,于是在晚年清苦的隐居之中,最终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艺术精品。

一、龚贤生平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龚贤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他生活于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曾寓扬州、海安等地,后定居南京,位居“金陵八家”之首。明亡前,龚贤直接参与了“东林眉目”范玺卿的秦淮结社活动,同擅权的阉党势力作斗争。入清后,他操守气节,栖处清凉山半亩园,登眺伤心处,感山河依旧,叹人事已非。最终怀着慷慨悲愤的心情,随复社成员离开了南京。

龚贤《山水图(十年在郡餐杯水)》

在长达20年的漂泊生涯中,龚贤始终不渝学习绘画艺术,将艺术造诣提升到很高的水平。他于晚年结识了正在编写剧本《桃花扇》的孔尚任,两人常常促膝交谈竟日。直到1689年秋,孔赴任南京,此时的龚贤正受到“豪横”强索书画,龚求援于孔,孔正待谋降龙伏虎之法,而年迈的龚贤却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代大师,就这样完成了他的人生之旅。

二、龚贤的艺术人生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龚贤作山水,宗法宋元,重视写生,深得造化神韵,并广采博取、大胆变革,进一步发展了墨丰笔健的画法,铸就了自己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画风。所画重峦复岫、密林杂树、平流大江、泽国水乡,纸墨相发,万千气象。龚贤早期的绘画风格代表样式非常独特,后世通常称“白龚”阶段,他的绘画风格演变是一个由简单过渡到浓重繁密的过程,经历了“白龚”“灰龚”“黑龚”的阶段。

时值明末清初之际,龚贤的绘画风格受到社会主流崇尚简朴疏淡的艺术特征影响,画面上出现了如下几种元素:画面近景中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多用渴笔简单勾勒,包括石形、石纹皆用此法表现,他只是在山石的阴面及凹进去的地方略有皴擦和点染,以此来塑造山石的体积感,类似西画素描中所指明暗关系的表达。

有时候他也会略加皴染造成山石的结构,以此来塑造体积感。在峰峦起伏的结构处,龚贤多用秃笔排点(横点、竖点、斜点、半圆点等等)的表现手法,利用不同浓淡的墨色、不同干湿的苔点来点染。此时龚贤的作品大多以勾、点、染为其画面的主要表现形式,皴法虽有,却不以皴法为主。此“白龚”阶段的主要特征类似于五代之前的表达方法及特点,同时也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艺术语言多受到了董源、董其昌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龚贤在自己的作品里加入了一些新的变化,也是“白龚”与“黑龚”之间的过渡时期——即“灰龚”时期。在这一阶段,龚贤在原来“白龚”的基础上加入了皴、擦、染、点的技法,他在山石树木轮廓的基础上叠加了明暗体积,使得山石树木变得厚重起来,以至于画面有些地方的皴擦次数达到五六遍。

与此同时,龚贤的画面逐渐开始出现了与西方“构成”相似的“点线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也许是他当时看到了德国版画作品后“化洋为中”的创造。这个时期龚贤的作品了除了有对传统的沿袭外,在他的画面中出现了一些具有装饰效果的味道,并且巧妙合理地把生活中的物象幻化在自己画面中,具有了独特鲜明个性的审美符号,慢慢形成了一种极富美感又有节奏旋律的“现代构成风格”的“龚家山水”。

龚贤晚年时倾尽毕生精力在逆境中创造并且完备了这种“黑龚”厚重浓密的绘画语言“黑团团,墨团团,墨团团里天地宽”的“黑龚样式”,这种感觉类似于蔬菜中的丝瓜,老人们经常把吃不了的丝瓜晒干,把干瓜瓤用作洗锅的刷子,瓜瓤虽厚可是漏透,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龚贤的画作,其作品虽然“黑”,但是透,墨虽“重”,但很亮,虽然“厚”,但又秀。在此同时看看脚边铺着的地毯,厚重却透气,又是否可以将龚贤的皴法形容为“绒线皴”,这使得笔者在临习过程中体会颇深。

他不幸的家境、人生的遭遇和“与人落落难合”的孤僻性格造就了龚贤宁愿过着穷困潦倒的隐居生活,安贫乐道也不向清廷满人统治者屈求。这样的铮铮铁骨使龚贤的画面不同凡响,其作品展现了压抑中的崇高、厚黑中的清雅,在当时众多文人中笑傲江湖、独树一帜。纵观龚贤的艺术人生,几乎没有人世间的烟火气,画面中极少出现人物、境物点景和设色,画面中充满了纯静和唯美,艺术语言堪称高级。

龚贤《高岗茅屋图》

三、龚贤作品《木叶丹黄图》赏析

龚贤的山水作品以墨色浓重深厚著称,善用“积墨法”,反复使用干湿、浓淡之笔法来数次皴染浑擦山体石面,使之在浑黑郁茂的墨气之中透出飞白和光亮,浑厚华滋,有“色沉光清之功”。他的绘画内容多取材于丰饶明丽的江南风光,有些直接表现金陵一带的景致,种种奇情异思,在楮素间无言而自溢,被当之无愧地誉为“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传世画迹较多,后世熟知的作品有《夏山过雨图》《木叶丹黄图》《急峡风帆图》《溪山无尽图》《千岩万壑图》等等。

在此可以通过赏析龚贤晚年的作品《木叶丹黄图》来加深对其画作的认知和理解,此作在构图上以平远为主,前面土坡处生长杂树数棵,坡脚丛林处有两座茅屋掩隐其间,反复积墨多遍而成。此幅作品龚贤以古之不激不厉、似以古人焚香净手、心平气沉的心态,田园诗般的情调及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积墨程序,严谨、工整、精细地刻画了林木、山峦、屋宇的平和恬淡的形态。抒发出他内心超脱烦恼,隐循山林,清净无为,不食人间烟火“爱此疏林屋两间”“楼头高望即神仙”的超然心境。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能够与自己的造境对象达成精神层面上的高度契合与交流。

南宋辛弃疾在《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有词曰:“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为躲避城中人事的喧嚣与烦恼,龚贤于晚年移居清凉山下半亩园,寄情笔墨,寄寓其伤感的情怀,以老庄心态自我排遣。“桥头没个人来看,留取时光在画图”,以“一鸟不鸣山更幽”而自得其乐。这应该与他长期隐居大自然,心与景化之故,使他与天地自然真正合一。

《木叶丹黄图》积墨技巧法度森严,不乱不燥,不温不火,沉着平稳,一丝不苟。其山石形体构造疏密有法,皴法以其惯用的雨点,豆瓣中间以长短披麻皴、横点皴、竖点皴,横竖交叉排点皴法等,用笔从中墨开始,先淡后浓,先干后湿层层积皴、积染,使得画面朴实纯静,实而不滞,迟而不沚,淡而不轻,笔力遒劲雄健,力透纸背,散发着淡然中的深沉。其疏林画法也别具特色,多株树干并不以鲜明的墨线潇洒勾写,而是以兼勾带皴的小面皴法写就。含蓄内在中内含筋骨,充分体现出秋林疏木的苍厚、粗糙的质感,再加上爽捷的小枝之细线的巧妙编织和穿插,尤为生动地体现了雨后秋山疏林远的恬淡境界。

龚贤《木叶丹黄图》

龚贤用笔用墨线条较实,且宽扁,不够空灵,所以只能用一遍又一遍的皴擦、渲染来遮掩木实的线条,反复皴擦的结果反而出现了一种别人所不能的浓郁苍秀之风。《木叶丹黄图》中平淡而丰富的积墨山水,大多是以“先淡后浓,先干后湿”层层积染方式画成的,但也有“先浓后淡”之处。综观龚贤存世众多作品中,凡是画面上的重要部分、重点形象都用“先浓后淡”之法,即“一遍浓、二遍淡、三遍又淡”,亦如他在课徒中说“先浓后淡则不掩”,即每遍效果都不掩盖,皴擦点染时,前笔总要为后一笔留有间隔。而画面后面大片面积和次要的物象、非主体的形象则多用“先淡后浓”逐次浓厚的方法。此法极难掌握,需层层有分明,节节有呼吸,笔笔有余地。

作为一名画家,龚贤留给后世的著作也十分可观。诗文有《诗遇》《半亩园诗草》《半亩园尺牍》《草香堂集》《中晚唐诗记》,画论有《画诀》《柴丈人画说》及《半千课徒画稿》等。总之,龚贤无论从绘画的理论高度上,还是从绘画的技术层面上都能够脱颖而出,独立高步,标领风骚,启迪后人,实为中国画艺术之典范。

【作者简介】

赵卓苑,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山水画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