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5年选候补中央委员,毛主席亲手划掉了哪两位名将?两人前途迥异

 冬不拉拉 2022-12-15 发布于安徽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437期。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我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在党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距离之前的“六大”相隔17年之久,由于会议非常重要,云集了一大批高级干部,包括前线的统兵大将们。然而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时,两位原定入围名单的干部,却非常意外地被毛主席划掉了名字。怎么回事呢?

图片

这两人,一个是陈光,一个是李井泉。如果论革命资历和过往贡献,他们在七大上成为候补中央委员都没有争议。陈光的履历尤其显赫,红军时代理过红一军团长职务,抗战中又和罗荣桓搭档,在山东根据地打开局面。陈光继林总之后,担任八路军115师代师长,是威震日寇的我军名将,这一点当时全党、全军都是非常认同的。

图片

李井泉和陈光有所区别,他不是军事型将领,没有指挥过多少著名战役,但工作能力全面细腻。红军时李井泉在红三军团当过师政委,是彭老总的部下;在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也工作过,对各“山头”都很熟悉,这些经历十分宝贵。1945年的李井泉,已经属于我军非常优秀的政工干部了,同样有资格当选候补中央委员。

图片

他俩一开始在预选名单上,后来又被毛主席亲手划掉,原因是一样的:七大时,全国党员已经超过121万人,中央委员却只有44个名额,候补委员为33人,团结性无疑非常重要。毛主席考虑深远,要突出这一点,部分有中央红军、尤其是井冈山根据地背景的干部,此时可能得做出一些牺牲,把名额和机会让给出自其他系统的党员干部。陈光和李井泉,恰恰都具备这一特点。陈光一直是主席特别重视的嫡系爱将,李井泉更是给毛主席当过秘书。

图片

反过来看,若不是毛主席特别信任和器重他们,也得不到单独划掉名字的“机会”,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一情况出现后,不明就里的人还是会感到很意外,以为他俩犯了什么错误,才会被剔除出名单。这就要看个人的心态了,能否理解毛主席的深刻用意。而事实上陈光和李井泉当时的反应,确实截然不同,后来的发展前景也有很大差异。

图片

陈光得知自己落选后,表现得比较暴躁,对身边人骂骂咧咧,还专门给毛主席写长信抱怨,细数自己过往的贡献,言语中指出伟人的处理不公。李井泉则沉稳内敛,虽然情绪比较低落,但没有任何埋怨。毛主席非常宽容,没有因为陈光的态度而生气,反而回信肯定陈光的一些正确意见,进行情绪安抚,并提出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单独讨论人选的问题。其实候补中央委员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党内陆位,陈光本是战场上的名将,有自己的专长,何必计较这个名分呢?

图片

同时,毛主席也给不言不语的李井泉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用意。李井泉读信后恍然大悟,表示完全理解和拥护中央的决定。通过这件事,毛主席对李井泉更加刮目相看了,认为他可堪大任。果然在1956年中共八大时,李井泉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而他的地位还远不止于此,后来更是当上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副国级的领导干部。六十年代初四川省调出大批粮食支援全国各地,李井泉发挥了关键的调度作用,没有辜负中央的重托。他在红军时就负责过粮草后勤工作,经验丰富,建国后他充分展现了这一长处。

图片

而陈光的结局则令人无比惋惜。这位性格直率刚烈的武将,1954年质疑自己受到不公待遇,被软禁3年多后,在武汉自焚身亡。性格决定命运,原本具备远大前途的我军著名战将,在大授衔前意外折翼。战争年代陈光先后两次接替林帅的军事主官位置,说明毛主席原本是十分看好他的。但结合军政生涯中几个关键节点的表现来看,他的结局又不那么令人意外了。解放战争中陈光的职务就已经往下走,其工作风格引起了一些首长的严重不满。陈光军事水准突出,却有着不少性格上的短板,最终导致了令人痛惜的结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