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越山海,一场中国新乡村探索之旅

 凹凸镜DOC 2022-12-15 发布于山东

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的《我们村》出续集啦!《我们村》第二季延续了《我们村》IP对乡村题材的故事化表达,紧扣“乡村振兴”大背景,以年轻化、综艺化的形式呈现“小城中青年奋斗者”的原生乡村环境。这部由西瓜视频出品的中视频涉农题材系列纪录片,共8集,每集片长15分钟。

我们专访了《我们村》第二季的执行总导演张奉潮,刘圣辉,听他们分享《我们村》第二季摄制中的发生的有趣故事。

敬请阅读。

山里都是好风光-专访《我们村》第二季主创

张奉潮

简介:《我们村》第二季执行总导演

代表作《征程》《寻味贵阳》《鲜味的秘密》等

凹凸镜DOC美食纪录片和《我们村》第二季在人物塑造上有什么区别?

张奉潮: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每次遇到的只是题材差异,创作规律几乎是相通的。不过,纪录片《我们村》第二季略有不同,尤其在人物设置上。

美食纪录片大多是单一主人公,最多衍生出一些如父母、子女、朋友等人物关系。而《我们村2》则是两个主人公:一个视频创作者和当地的一位村民,其中视频创作者并不是常规的出镜主持人,他在影片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解决一些乡村中的难题,比如河南集的大新,他受到纸坊村支书邀请,用绘画为原始村庄带来流量;重庆集的秀秀,她记录猴王杨永六的传奇故事,赋予景区更深的文化内涵;等等,所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当地村庄面临的实际困境,让创作者与当地村民构建有机互动的人物关系,从而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凹凸镜DOC类似于《我们村》这样的系列纪录片制作,肯定有别于美食类纪录等其他模式的纪录片,在制作中有遇到哪些困难,以及有怎样的收获?

张奉潮:《我们村》是一部定制的系列纪录片,相对来说,美食纪录片创作更加自由一些,会根据不同地域、食物特质去设计故事模型、选择相匹配的主人公。《我们村》则不同,地域是固定的,创作者也基本是选定的人物,我们需要在这两个定量的前提下,把故事讲得精彩,这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们要深入挖掘地域风光的独特之处,其次还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等因素进行故事设计,不能生来硬拽,即合理也要惊奇,所以导演的一些想法有时很难实现。不过,这也是一种挑战,也更能训练导演们的讲故事能力,毕竟讲故事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


凹凸镜DOC《我们村2》属于中视频,在这样短的时长中,如何挖掘出人物的真情实感?

张奉潮:一般来说,在任何纪录片中,要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都是比较难的,它不仅需要扎实的情节铺垫,还要主人公能够敞开心扉。因此,在仅有15分钟左右的时长里,拍摄周期也短,要实现情感爆发就更加困难。我们尽可能设计一些特别的场景,通过深入的话题引导,在短时间内达到情感的释放。

比如在贵州集中,我们设计了一场村里几代篮球人一起聚餐的场景,一边烧烤一边聊天,大家状态放松,同时也显得比较正式,小白作为记录者,询问每个人一生中印象最深的篮球经历?此时,大家畅所欲言,互相提醒,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像是回到了曾经的年代,过往的激情、酸甜苦辣瞬间涌上心头,每一个故事都无比动人。

凹凸镜DOC拍摄结束后,剧组还会与各个村子保持联系吗,比如《大山里的篮球梦》这集中的孩子们,未来是否有机会去更好的平台打球。

张奉潮:会保持联系,溶洞篮球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有一定的资金扶持,他们认为这可能也是当地文旅的一个项目,还成立了“溶洞篮球俱乐部”,经常会组织一些大型比赛,很多孩子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凹凸镜DOC您能找一个场景举例,谈谈空间问题吗?

张奉潮:空间,有时会直接影响一部影片的观赏性,在以风光为基础的《我们村2》中尤其如此。比如贵州集中,教练带着孩子们体能训练,我们选择在当地风光最好的山顶上进行,视野开阔,风光秀美,有大片质感;重庆集中,秀秀和大家讨论拍摄方案时,我们选择在溶洞里的茶馆进行,这是观众从未见过的空间,自然会增强吸引力等等。

同时,当我们选定一个空间后,第一步如何把空间真实还原出来?其次如何通过视听语言塑造出空间的质地?在本季纪录片中,我们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贵州这一集的溶洞篮球场,航拍大山深处一个隐秘的入口,彰显了溶洞的神秘。在洞内,通过机位调度还原一个完整的空间,其中,光影、水滴、钟乳石等细节因素帮助还原出一个富有真实质感的溶洞。


凹凸镜DOC您觉得纪录片所谓的网感是什么?

张奉潮: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也没有见到什么标准答案,在不同平台播出,我们一般会相应遵循不同平台的语态。

《我们村2》实际上是一部以好风光为基础的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关于类似主题的纪录片在主流媒体上已经有很多了,而我们该如何破题与创作?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呢?其实,我们在创作时,完全依据人物和事件本身去组织故事,通篇不会提国家政策等意识形态的内容,尽可能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纯粹的乡村故事,我想这就是我理解的网感吧。

刘圣辉

《我们村》第二季执行总导演
参与系列纪录片《早餐中国》《丝路百工》《下饭菜》的导演工


凹凸镜DOC您也参与制作了第一季,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区别是什么?

刘圣辉:第一季主要将内容聚焦于农作物本身、农耕文化和那些在村中劳作、生活的朴实的村民;第二季主要将内容聚焦于不同行业的视频创作者,他们在村落中邂逅的故事,产生的碰撞,做出的思考和改变;第一季更偏向于记录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出乡村生活的本真,善良淳朴的村民,真情实感的流露和表达。第二季则偏向于人文故事的叙述,在体验中邂逅乡村之美,于旅途中沉淀心灵之思;第二季延续第一季的主旨,展现乡村风情风貌及地域人文,但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以此展现在乡村生活的各个不同群体和不同故事。


凹凸镜DOC《早餐中国》属于轻松简单的美食纪录片,时长也8分钟内,更多是展现状态和美食,《我们村2》更加突出人物和故事,在创作中的区别和难点是什么?

刘圣辉:《早餐中国》主要将烟火气、趣味性和治愈感三大特点相融合,乡土风俗、人情百态都让早餐中国里的早餐有了情的加持、域的面貌,《早餐中国》在拍摄中更多的是在纪实的过程去挖掘美食的与众不同之处、捕捉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食客的喜好,但难点在于如何与被摄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能够让他们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我们的拍摄。而《我们村2》需要在拍摄前就熟悉主人公的人物故事并挖掘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需要找到创作者与乡村的链接点并以此推进故事化叙述。故事—无论电影还是纪录片,能够牢牢吸引观众的就是“冲突和未知”,因此,在《我们村2》中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融入“困境”或者“解谜”的内容,这就是故事的叙事动力,只有加足马力的故事才能长久不衰。

凹凸镜DOC云南集请到了山人乐队,但又不是每一集都有类似艺人,这是什么考量?

刘圣辉:首先云南集中山人乐队的到来恰巧完成了兰子的心愿,而山人乐队本身的采风需求也符合这样的拍摄氛围。但我们之所以没有每集都邀请类似艺人,是因为我们也想在纪录片中呈现出更多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人,他们在乡村生活的一种状态,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乡村,在每个人身上也会发生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在乡村,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心灵契合点,这也是我们想表露的意思。


凹凸镜DOC您觉得纪录片的所谓网感是什么?
刘圣辉:纪录片网感化是目前纪录片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一种语言语态上的“网络流行化”、剪辑元素上的“多元融合化”、内容形态上的“网感化”及观看受众上的“年轻化”。但所谓网感并不是一味追求低俗的搞笑、强行网感,而是从文学本身、从实际出发,赋予原本较平淡的内容一种趣味。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