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的发迹史

 平高华北 2022-12-15 发布于江苏

  曹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他擅长于军事谋略,并且建立了不可一世的辉煌事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权有势的高级官员。他呢,也算是口衔宝玉出世的高干子弟。但这个家庭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它既不像书香门第那样谦和明理,也不像庄户人家那样忠实厚道,而是像奸商一样喜欢投机取巧。

  他的祖父曹腾,是一位深得汉桓帝宠爱的宦官,曾经做过大长秋,也就是宦官集团的首领。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先后做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和太尉这样的高级官员。所谓司隶校尉,相当于国家首都所在城市的公安局局长。大司农,相当于“农业部+财政部”的双料部长。大鸿胪,相当于外交部部长。至于太尉,则是负责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所以,曹操虽然是一个宦官的后代,说起来不太好听,他的家庭却是相当富贵的。

  但是,曹操从小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后来回忆自己的童年,写了一首《善哉行》,感叹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对于研究曹操,这首诗是非常有价值的,可惜很少有人注意它。

  所谓“三徙教”,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搬了三次家。曹操用孟母三迁的故事,跟自己的童年做对比,说明他母亲并不是一个知书答礼的贤惠女人。

  所谓“过庭语”,说的是孔子教育子女的故事。《论语》中记载说,孔子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看见了,就唤他过来,问他读了哪些书,告诉他读书与做人的道理。曹操用孔子教育子女的故事,跟自己的童年做对比,说明他父亲的道德人品有问题,不足以给儿女们做榜样。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小时候过得很不幸福,孤苦伶仃的好可怜,既没有一个知书答礼的母亲,也没有一个德为人表的父亲。”曹操的母亲是谁,已经难以考证。他的祖父曹腾,身为宦官,虽然不像后来的“十常侍”那样恶名昭著,但在人品上也是有很大问题的。至于他的父亲曹嵩,则是一个擅长于钻营的贪官。那个太尉,就是曹嵩花了一亿钱向汉灵帝买来的一个官位。曹操小时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结果就长成了一个纨绔子弟。

  什么叫纨绔子弟呢?就是没有道德教养、任性胡来的富家子弟。《水浒传》里有一个高衙内,也是一个纨绔子弟,跟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差不多。  

汉朝的教育事业其实相当可观,县里有县学,郡里有郡学,在首都洛阳则设立了太学。在校的太学生曾经达到两万多人,相当于现在北京大学的规模。

汉朝的教育,或者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告诉我们怎么做人。所以,古代中国人送孩子读书,一定要读“四书五经”,一定要接受道德上的启蒙。

  为什么要接受道德上的启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要懂得怎样做人。当我们懂得怎样正确地做人,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迷茫。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身处高位,我们都会生活得很明确、很安分、很轻松、很快乐。这种生活态度,就叫乐天知命。所以,启蒙这个词的本义,不是说让你学会认字,也不是说让你学会某一项技能的入门知识,而是说让你开始理解做人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道德上的启蒙,又会怎么样呢?那么他就无法理解道德的真正意义。他会觉得,那些所谓的道德不过是一些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那些所谓的道理不过是一些说服别人的辩论工具。他非常反感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甚至认为道德会扼杀人性的自由。他们不愿意遵守道德,甚至走上反道德的人生之路。

  曹操很聪明,但他并没有得到道德上的启蒙,以至于他从小就有一种危险的反道德倾向。当然,最初的责任不在曹操那里,而应该由他的父母来承担。他的父母本来就有人品上的缺陷,显然没有办法教育他怎样正确地做人。在这个像奸商一样喜欢投机取巧的家族里面,曹操从小看到的,除了酒色财气,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争名夺利和尔虞我诈,这样就形成了曹操讨厌道德说教却又酷爱兵法的人生观。

  藐视道德却又酷爱兵法,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更何况他又是当朝权贵的公子,谁也不敢拿他怎么样。于是,他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一个胆大妄为、任性胡闹的纨绔子弟。也不好好读书,每天跟一帮不良少年鬼混在一起,到处飞鹰走狗,闹得很不像话。

  有一天,这帮少年在路上遇到有人结婚。曹操就对袁绍说:“你看新娘子,长得多漂亮啊!晚上我们把她偷偷地抢回来,怎么样?”袁绍满口答应。到了晚上,他们偷偷地潜入那户人家的园子里,大喊:“有小偷啊!有小偷啊!”人们听见呼喊,都出来抓小偷。曹操却趁机窜进新房,手持利刃,把新娘子劫持了出来。

  曹操那时有多大年龄呢?不确切。但他既然敢于手持利刃劫持新娘子,那就不仅说明了他的胆大妄为,而且也说明了他是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他们后来把新娘子怎么样了?我也不知道。但可以想见的是,新娘子必然会惨遭被恶徒蹂躏的命运。可怜那对新婚夫妇,竟然在大喜的日子里遭遇这样的飞来横祸。而曹操的品行,也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藐视道德却又酷爱兵法的做派,使得曹操成了一个做事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不考虑道德问题,但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看重目标和效率。当时有一位著名的人才评鉴专家,名叫许劭,给了曹操10个字的评价,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治世需要什么能臣呢?治世是不需要能臣的,只有乱世才需要能臣。所谓“治世之能臣”,其实颇有讽刺意味。许劭在这10个字的评价中,真正想说的是后面的5个字——“乱世之奸雄”。更何况当时已经是汉灵帝的时代,乱世的迹象早已萌发,许劭阅人无数,自然知道曹操的厉害。 正如许劭之所料,曹操后来果然表现出了一代奸雄的种种作为。我列出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几个关键事件,让大家有一个概略的认识。

  第一个关键事件是:善于讨好董卓,但不久之后又背叛了他。

  董卓是第一个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人。他挟持汉献帝,控制了国家的权力。与此同时,他放纵士兵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奸淫妇女、抢夺钱财。董卓本人更是形同魔鬼,在皇宫里任意糟蹋那些姘妃、宫女,甚至连年幼的小公主也不放过。如果有人胆敢批评他,一定会遭到残酷的虐待和杀害。

  董卓残杀过很多人,但他和曹操却相处得非常亲密友好。《三国志》中说,董卓以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想与他共同谋划大事。可见他们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令人奇怪的是,曹操在某一天忽然离开了董卓。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叫做“孟德献刀”。孟德是曹操的字。曹操暗藏了一把宝刀,准备刺杀董卓,却迟迟不敢下手,结果出了意外。曹操只好随机应变,把那把宝刀当作礼物送给了董卓。随后,曹操惟恐阴谋败露,飞马逃出了洛阳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刺杀董卓呢?是为国家除害,还是为自己建立功名地位?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他当时的心机。

  曹操离开洛阳之后,立即遭到董卓的通缉。他只好变易姓名,向着东方的老家逃亡。

  第二个关键事件是:在逃亡的路上,残忍地杀害了吕伯奢全家。那天傍晚,他投宿在吕伯奢的家里。吕伯奢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结义兄弟,算起来也是曹操的叔叔。曹操在客房里休息的时候,忽然听到外面磨刀霍霍。他本来就是个通缉犯,本来就惊恐万状,听到磨刀霍霍的声音,顿时紧张得连寒毛都竖了起来。他以为吕家的人要对他不利,顿时恶从胆边生,一脚踹开房门冲了出去,见人就杀,把吕伯奢一家八口人杀得精光。一路杀到厨房,看到一头猪绑在那里,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原来,吕伯奢的家人磨刀霍霍,不是要杀害他,而是要杀猪款待他。

  随后发生了一件更恶劣的事情。曹操知道自己误杀了好人,不敢停留,只好赶快逃跑,路上又偏偏遇上了外出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害怕杀人的事件败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吕伯奢也杀了。然后,在那里无限凄凉地说了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我负我。”

  死里逃生之后,曹操已经成了闻名天下的“反董英雄”。他来到陈留,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境内,在那里招兵买马。他们家里本来就有钱,加上那一面“反董英雄”的旗帜,很快就募集到了五千多人、以及大量的钱粮。三个月以后,也就是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天,各地军阀在孟津会师结盟,共同讨伐董卓,曹操也在盟军之列。那时,曹操并无官职,盟主袁绍就给了他一个头衔,叫做“行奋武将军”。行,就是代理的意思。曹操写过一首《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说的就是关东盟军的事情。

  关东盟军的旗帜下面,其实是一颗颗争夺势利的野心。他们的此次联盟,只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迫使董卓放火焚烧了洛阳,迁都长安。直到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3年初夏,王允终于用连环计诛杀了董卓。

  第三个关键事件是:收编青州的黄巾军,成为拥有30万精兵的实力派军阀。王允用连环计诛杀了董卓,董卓的两个部将李傕、郭汜又兴兵诛杀了王允,再一次用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手段控制了国家的权力机构。这时,“反董英雄”曹操不失时机地成了识时务的俊杰,他接受了李傕的任命,担任东郡太守,这是他自反董以来得到的第一个合法性的官职。不久,因为平定青州的黄巾军有功,李傕又先后加封曹操为镇东将军、费亭侯。此时的曹操可谓左右逢源,并且拥有了一支三十多万精锐部队的集团军。

  时局在继续变幻。因为争夺政治权力,李傕、郭汜二人反目成仇,大打出手。汉献帝和文武百官也因此流离失所,几经辗转,回到早已荒废多年的洛阳。多年的战火,再加上旱灾,造成了令人极度恐怖的大饥荒。曾经商贾如云的洛阳城,如今满眼都是断壁残垣,仅有的几百户人家,只能到处剥树皮、挖草根为食。许多人在觅食的过程中,饿死在荒郊野外。

  汉献帝自思百废待兴,把年号改为建安元年。听说曹操兵强马壮,于是宣诏曹操入朝,希望曹操能够在这样危难的时刻担当起保国安民的重任。

  第四个关键事件是:曹操欣然领兵入朝,成为第三个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军事强人。可怜的汉献帝,才出虎口,又进了狼穴。

  在自私自利和残忍性方面,曹操与董卓、李傕、郭汜等等之类的军阀没有任何不同。曹操的优势在于,他比那些军阀懂得更多的权谋。他担任了汉朝的丞相,并把丞相府改造成了一个军事化的管理机构,相当于国家的军事委员会。曹操就用这个军事委员会,彻底架空了汉献帝的中央政府。从此之后,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并先后剿灭了吕布、袁绍和刘表等各路英雄。直到赤壁大战爆发以前,曹操可谓是横扫天下,威震寰宇。

  这些关键事件,其实就构成了曹操的发迹史。他像秦始皇当年一样,是那样威风凛凛,那样不可一世。他自己也说过:“设若天下无有孤,真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不仅是在夸耀他自己的功勋,而且颇有些顾盼自雄、舍我其谁的意思。

  摘自《管理三国志》成君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