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项大奖全国10人,其中8位北大人!

 洋房居士 2022-12-15 发布于美国

2022年11月18日晚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

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

大会公布了

10位物理学家获

首批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周光召、赵凯华、陈佳洱

王乃彦、甘子钊、杨国桢

杜祥琬、赵光达、郑志鹏、赵忠贤


文章图片1

其中,有8位北大人!
他们分别是

北京大学物理系1954届硕士校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原物理系主任赵凯华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原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56届本科校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原物理系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

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届校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国桢

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光达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1年周光召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学习,1954年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周光召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1958年周光召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





文章图片4


赵凯华,物理学家、教育教学,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0年赵凯华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1958年获得莫斯科大学数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在北京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1983年至1990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1994年主持第2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2016年被授予国际物理教育奖章。





文章图片5


陈佳洱,核物理学家、加速器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湖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陈佳洱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工作,曾任技术物理系教授、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1984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担任北京大学校长,200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佳洱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文章图片6


王乃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名誉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1956年王乃彦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59年至1965年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65年回国后在二机部九院工作;1978年调到原子能研究院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世界核科学理事会全球奖。

王乃彦参与研制并建立起中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参加和领导了核武器试验中近区物理测试的许多课题;在中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





文章图片7


甘子钊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4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系主任;曾任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首届主任。

甘子钊从事半导体物理、激光物理、固体理论的研究,他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




文章图片8


杨国桢,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 。杨国桢于1962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65年从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6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

杨国桢主要学科研究领域是光物理,他在这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开创性的成就。同时还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研究领域的若干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文章图片9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

杜祥琬1957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59年赴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学习理论核物理专业。曾主持关于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曾任“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带领专家组制定强激光发展战略和计划,并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综合实验研究并解决多项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文章图片10


赵光达,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赵光达于1963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得第一届周培源物理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光达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着重于强子物理和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



文章图片11


1913年

北京大学设立物理学门

奏响我国高等物理教育的先声

在百余年的历史征程中

北大物理

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致敬!祝贺!

更多校友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