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夸夸会”让我发现接受称赞和表达称赞一样重要

 lenbercong 2022-12-15 发布于浙江
自从上一次决定定期开展家庭夸夸会后(详见:老母亲的自我修养:如何在两个男人之间“溜缝儿”),我们家每周末都会找一次吃饭的时间进行相互夸奖。

从最初的生硬、不习惯到一点点适应,现在三个人都能找到彼此有进步的地方。甚至还会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细节:“这件事我要加入夸夸会的素材。”


通过相互夸夸,大家的观察和称赞能力有了很大长进,不过我也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大家似乎还不太会回应别人的夸奖。

举个例子,某一次夸夸会上:

我夸爸爸:最近经常主动给家里买东西,灯泡坏了就自己下单装上。
爸爸回说:为啥你不能主动买呢?

观观夸爸爸:最近变得有耐心了,不像以前那么爱批评人。
爸爸回答:可能是因为在家比较少。

我夸观观:有天晚上我下去做核酸,碰到朋友就在小区里溜达了一圈,回来发现观观看完电视后主动练习吹号,很自律。
观观回说:反正总是要吹的。你那天出去好长时间啊。

爸爸夸观观:玩桌游的心态非常好。看到妈妈输了不开心,还知道引用老师的话来类比:“你们踢足球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打架”。
观观回答:我只是突然想起来了。其实我还是不喜欢输。

观观夸我:妈妈做饭更好吃了,至少比爸爸周末做的好吃。
我回说:周末这个菜也是我做的好吗?

爸爸夸我:妈妈现在愿意学习新东西了,用了新软件剪好声音的视频。
我回答:我用的不是新软件,那是手机剪辑app的电脑版。

看出来了么?我们三个面对夸奖的下意识反应都是——反驳,找理由证明你说的事不够准确,挖的点不足以夸奖。

从正面来看,这说明我们都是理智清醒之人,对自己有客观的认知,不容易被忽悠,也很难为不切实际的恭维洗脑上头。

但它也隐含了另一种心理暗示:自己并不值得被夸奖。所以才会对别人的称赞有种质疑的态度。


发现了这个现象,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培养称赞能力的同时,也要学习一下如何接受称赞。

于是在第二次夸夸会上我发出一个新提议:听完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后,先承认:“没错,我就是这样。”然后再找一个相似的例子来佐证对方说的对。

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虽然别扭,但效果还不错。

比如上次蚂蚁夸我:不再像从前那样为了执念做一些无聊/无意义的事。

我的第一反应是:你说谁无聊?怎么就无聊了?不就是那年在日本旅游,我晚上十点钟发现跑步app里有个当天的线上马拉松没有跑,就在房间里关着灯原地跑了十公里,让你记到现在吗?

可是想到自己刚刚出口的提议,我只能咽下已经升到嘴边的驳斥,缓缓说道:“没错,我就是这样。”

说完我忽然想起前两天关于“连续优秀”的自省,然后发现自己对于某些执念真的已经淡化,

“好像是诶。我有时甚至还会刻意挑战一下内心的强迫症,比如跑步故意不凑整。”

原来接受夸奖并不难,而且仔细对照,还能发现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进步与变化。

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强化“自己值得被看见,被夸奖,被爱”的自尊感。


周二那天,观观班级因为核酸异常再次网课,一大早我的心情就颇为糟糕。

中午时忽然收到一位同学妈妈的微信消息:

“没事跟你八卦一下。”
“咋?”

“有天晚上我和我闺女躺床上夜谈,她盘点班上趣人趣事,说到你儿子。”
“他还有趣事?感觉是班上最无趣的人。”

“她说观观帮助他们背课文,都是鼓励式,及时认可的。”
“真的啊?哈哈,那挺好的。”

“前几天有段课文,她总是背不好,有点焦虑。估计观观暖到她了。”
“谢谢她的留心和认可啊。”

“嗯,我也夸了她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并让她向观观学习。”
“对,发现别人的优点也非常难得。观观很直男,他能这么有耐心我也没想到。”

“你培养得很好。”
“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他的另一面。”

“不客气,应该谢谢观观对她的帮助。”
“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谢谢你的感谢,改变了我今天的心情。”

这一小段对话让我感动到不行。原来这就是称赞和感谢的力量,它能让别人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自己的善意被接受、被记住,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温暖。

接受夸奖并不是不谦虚,而是实在地回应对方的好意与反馈,是温暖的二次放大。


所以,无论多小的小事,都不要忘了表达感谢;
无论多简单的称赞,都别敷衍推托,
因为你真的值得。


相关推荐

老母亲的自我修养:如何在两个男人之间“溜缝儿”
娃上三年级,我终于被自己打脸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那不会称赞的父母该怎么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