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话素本】拾遗当年(74)——(三十八)补遗三:山东招工(上)

 简心素文 2022-12-16 发布于江苏

编者按:

作为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并置身其中的一代人,无论求学还是工作,无论国之“大”家还是吾之“小”家,其命运是随时代的潮流而行进的。作者山民的《拾遗当年》系列,不仅展示了四十年来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波生动详实的“回忆杀”,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体会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吧。

   
拾遗当年(74)
   
   
见着别人写的回忆录生动感人,我也萌生了动笔的冲动。默默回想过去的日子,发现很难有连续的记忆,只好捡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说。

(三十八)补遗三:山东招工(上)

一九八三年冬,古交矿区决定招收一批井下工人。有集中从特定地区招工的指标,也有个别单招的指标,单独招工的都是矿区职工的直系亲属。指挥部劳资处给我的任务是:去山东省济宁地区汶上县单招一个矿工的亲属。给了一份招工要求,一个人就准备出发了。

出发前,招工的申请人前来找我。惭愧记不起名字了,是一位下属单位的职工。一是特别前来,表示感谢;二是介绍了他亲属的情况,是他的一个侄儿;三是讲解去他家乡的行走路线:一条走石家庄经济南下济宁,另一条走郑州走陇海线到兖州然后到汶上县。我听完他的介绍后,决定去的时候从郑州走陇海线,回的时候走泰山、济南经石家庄回。

先坐硬座夜车下郑州,一路半睡半醒。尽管穿得挺厚实,睡着了仍然浑身发冷,根本睡不踏实。过了长治眯着了,到了河南月山又冻醒了。倒是清醒地在晨光中跨过了黄河,那时感觉黄河水太少了,一会儿是水,一会儿是沙滩,远非想象中的壮阔。

车到郑州:第一印象,人多,到处挤得水泄不通;第二,穿老款中式服装的人多,头上戴毛巾,一身肥棉衣裤;第三,感觉郑州不是城市,而是一个正在赶集的大镇。

既然来了,怎么也得玩玩。想了半天,只想起来了一个“二七纪念塔”。于是买好第二天去兖州的火车票,出站先找地方吃饭,看到一家河南烩面馆,要了个大碗烩面。这个是真好吃,油大面香,吃得浑身冒汗,在这大冬天里,真是难有的享受。饭后直奔“二七纪念塔”,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回顾了那段悲壮的史实。参观完了,再无闲逛的心情,一路回想着林祥谦、施洋等烈士的音容笑貌,豪言壮语……此时,唯有《国际歌》能够提振自己的精神,脑海里不停重复那悲壮的旋律……

晚上,住在车站附近的一个小旅馆。四张床的房间,每人两条被子。这里没有暖气,房间里阴冷昏暗,被子又湿又重。没法子只好和衣而卧,盖一床被子冷,盖两床被子压得难受,只好一会儿盖两床,一会儿掀掉一条缓缓压力。

第二天进了车站一看,站台人挤人,真让人担心谁在车来时被挤掉到铁轨上。好容易车来了,使出浑身解数挤上去了,一看车厢满满都是人,连厕所里都挤满了。

这是一趟由青海西宁开往山东靑岛的列车,车内很多少数民族装饰的人,充斥着难闻的味道。羊腥味我能接受,可是那种发酵了羊膻味混合着汗臭味,直冲鼻腔,令人作呕,让人忍无可忍,但只能再忍。还有周边全是又老又丑之人,让你目光无处停留。以前在电影或画报上看到的西北牧民,男的英俊,女的丰腴——我这是陷在噩梦里了……

还有更让人难受的是,你无论如何也站立不稳。我开始一直想努力维持一种平衡,根本做不到,最后索性随波逐流。反正你想倒也倒不下,四面夹得非常紧实;你的脚只要敢拨起来,就再也插不下去了;有了尿意,必须拼命转移注意力,还得使劲忍着。

就这样忍了七、八个小时,终于熬到了兖州。一下车,根本顾不上找厕所,跑到一边的铁道旁,立马放水。松驰一半,才发现同伴很多,根本不用担心被人蔑视。真可怜那些女同胞,不知还得忍到什么时候?

在车站买了前往济宁的车票,进站上车一看,车里空荡荡无人。找了个三人座,倒头就睡。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一阵嘈杂声把我吵醒了。我想坏了,莫非早到了?连忙问旁边一位大哥是不是到了济宁,他说还没开车呢。

我连忙看了下表,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他说这辆车就没个正点的时候,他问我去济宁做什么?我说去汶上县招个工人。他说那你去济宁干什么,从这里直接去汶上县才近,去济宁就绕远了。原来兖州、济宁、汶上县在地理上是三角关系,从兖州去济宁和去汶上是一样远,去了济宁再去汶上县则是拐了个三角。我忙谢过大哥,匆匆下车退了火车票,出站去找汶上县的车。

奈何,只在上午才有去汶上县的车,没法只得在兖州住上一晚。

兖州是大禹治水后分的古九州之一,我仅知道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时是主战场,满脑子都是电影里国民党士兵到处乱窜的画面。由于提前没有做在兖州留停的打算,也就没做什么功课,随便街上溜达了一会儿,便回旅馆休息了。(未完待续)

作者:山民

    

◆山民:【简话素本】拾遗当年(73)——(三十八)补遗二:临汾探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