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拆解一切问题》丨成为解决难题的高手

 追梦文库 2022-12-16 发布于天津

【九吉读书笔记】

在⼯作和⽣活中,我们经常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可是,你真的会解决问题吗?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拆解”,即通过优化思路,把问题化难为易,拆解并重构成具体可执⾏的步骤,然后逐⼀突破,轻松解决。

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拆解,即将整个问题分解成若⼲单元,逐⼀突破。不会解决问题是因为不会拆分问题的结构、⽆法厘清问题的种类,也没有将帮助思考的辅助⼯具⽤到极致

⼈⽣就是⼀场历练,你随时都会⾯临各种难题

将所有问题拆解成疑问和难题两个层次

所有问题都包含两个层⾯。如果⽤英语来阐释“问题”这个词,⼀是指“难题、分歧”(problem),⼆是指“疑问”(question)。然⽽,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是针对疑问层⾯的解决问题的能⼒,⽽⼀般⼈往往缺乏理解和处理“难题”或“分歧”的能⼒

不是解答问题,⽽是解决问题

不会解决问题的⼈⽌步于调查,会解决问题的⼈致⼒于思考。会解决问题的⼈和不会解决问题的⼈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理解问题的⾓度不同。如果不分情况,⼀味地将“难题”理解为“疑问”,有时就会导致本末倒置,甚⾄会南辕北辙。换言之,在必须进⾏创造性活动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按照解答“疑问”的思路进⾏操作,这样做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精通解决问题的⼈会事先弄清楚眼前的问题到底属于“难题”还是“疑问”。也就是说,他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

如果只停留在“疑问”(有标准答案,只需要解答的问题)的层级,就毫⽆“解决”可⾔

前者热衷于调查,后者致⼒于思考

ISSUE五步⾼效流程:察觉→锁定→筛选→落地→评估

1步:察觉问题出现的征兆。认识问题是指认清当下的事态、⽬前的局⾯和状况。

察觉问题的方法:定期检查

1.察觉暂时出现的现象

2.察觉偶然的现象

3.通过询问的方式察觉

2步:锁定问题改善之处

所谓锁定问题改善之处就是指将问题特定化,也就是将应该改善的要点固定化,避免这个点扩⼤成⾯,进⽽导致局⾯失控。为了确保在改进过程中不偏离既定方向,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清晰地列出应改进的要点,精准地锁定问题改善之处。

3步:筛选解题路径

筛选解题路径也就是选择恰当、⾏之有效的解决⽅案。这个阶段要求我们能够找到有切实改进效果的应对良策。有时我们可以从既有的⽅法中找到答案,有时必须苦思冥想,进⾏创新性思考,开辟⼀条全新的解题路径。

4步:解决⽅案的适⽤性

⽆论多么巧妙的解决⽅案,如果不适⽤于“这⼀问题”,眼前的窘境就不会得到改善。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动前的设想,着⼿寻求真正“对症⽽落地”的⽅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最⼤限度地致⼒于寻找适⽤于解决某⼀问题的特定⽅案。当然,或许我们会遇到挫折、⾯临困境,但是这种不适和不便都是暂时性的。我们要尽⼒克服不适感,提升执⾏⼒。

5步:积极评估改进效果

评估改进效果是指确认问题是否得到了彻底性解决。这种解绝不是停留于问题表⾯的紧急处理或追求短期内所呈现出来的暂时性效果,⽽是指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全⾯⽽彻底的解决。最理想的状态是对改进效果进⾏深度调查和定量评估。当然,我们在实际⼯作中有时也会进⾏定性评估,这两种评估都是⼗分必要的,我们通过评估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了闭环。

以下两个问题的提出,对于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是⼤有裨益的。

· 为了谁?

· 为了什么事情?

请⼤家经常思考这两个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发现出现问题的征兆和解决问题的线索。

⾸先要⼼存疑虑,时常提问

我们可以尝试着⽤“4M管理法”拆解问题。简⾔之,4M是指⼈⼒(Manpower)、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法(Method),具体如下所述:

· ⼈⼒:在现场直接从事⼯作的⼈;

· 机器:检测⼯具、模具等;

· 材料: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

· ⽅法:⼯艺流程和操作规范。

不要进⾏“模糊化”的捕捉,⽽要进⾏“焦点化”的排查

与其回溯过往,不如拆解出新的现实洞⻅

将世界拆解成“形式”和“功能”两个界⾯

将问题拆分到可处理的单位

分析问题的第⼀步便是将问题拆分。其要点主要有两个:⼀是整理;⼆是对细节进⾏分解。

我们先要明确问题涉及的全部对象,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范围,接着要将对象分门别类,再把它们逐⼀细化,为分析⼯作做好准备。

全⽅位、⽆死⾓地分解问题

思考问题的逻辑必然包括以下两个前提:

· 存在的所有东⻄都有它的作⽤;

· 发⽣的所有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表达的⽬的是传达想法

功能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功能将形式和内容⼀体化,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其具体内容包括意思、意图、⽬标、效果、⽬的、理由、性能、使命、作⽤等。

将碎⽚化的灵感串联起来

为了能够成功地进⾏创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创新三要素是指创新的技术、环境和动机。

不要在原地等待,⽽要掌握科学的⽅法

从思维⽅法和思维技巧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把创新思维分为五种类型——经验型、分析型、类⽐型、印象型、偶发型。

经验型思维

· 通过各种经验获得灵感。

· 从有效的经验中获得灵感,使⽤经过验证的法则。

· 直接利⽤所获得的灵感,或将其加⼯后再利⽤。

分析型思维

· 通过分析结果获得灵感。

· 与其他对象和创意进⾏对⽐分析。

· 分类整理、加⼯后,合理利⽤分析结果。

类⽐型思维

· 通过相似性获得灵感。

· 着眼于相似性或同⼀性,联系不同对象。

· 得到预期结果并加以利⽤。

印象型思维

· 通过印象或感受获得灵感。

· 直接加⼯并利⽤想象、梦境、影⾳、图⽚等给⼈的感觉。

· 将加⼯结果抽象化。

偶发型思维

· 通过偶发性事件获得灵感。

· 打开思路,“胡思乱想”。

· 分析瞬间迸发的想法并加以利⽤。

⼼理环境是与思考者的精神相关的环境。以下四种⼼理环境尤为重要。

1.不被他⼈评判的⼼理环境

不被他⼈评判的⼼理环境是指不会被⼀起思考的同伴或上级评判的环境。如果在思考时被⼈说三道四,我们就很容易产⽣⼀种“有可能被否定”“有可能被嘲笑”的恐惧⼼理,就会开始观察同伴的脸⾊或判断对⽅的语⽓。如此⼀来,⼼理上就会受到制约,也就⽆法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把他⼈的评论置之脑后,不要过于在意。诸多因素会影响灵感的出现(如他⼈的评价、他⼈的监视、外界的声⾳、⼯作的压⼒等)。我们必须创造能够屏蔽他⼈评判、制约和⼲扰的有利于灵感闪现的⼼理环境。

2.可以被包容的⼼理环境

可以被包容的⼼理环境是指我们即使提出“有点⼉胡来”或“半开玩笑”的想法,也可以被接纳和容忍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公司的规定、社会的常识等限制中解放出来,有时候,甚⾄可以摆脱规矩和⼈情的束缚。我们要明确现在所做的⼀切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案⽽进⾏的尝试和训练,因此所有的想法都应该被包容。

3.不会被暴露的⼼理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在记录想法的时候不必记录想法的出处,也就是不要署名。我们可以以特定的团队或组织为主体提出想法或创意,这样就能够保护创意的提出者免受舆论的攻击,为其创造稳定、安全的⼼理环境,让其畅所欲⾔、⽆后顾之忧。虽然⼀开始,有的想法可能仅仅是⼀种牢骚或对现状的抱怨,但是只要能坚持记录,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抱怨和牢骚就会变成富有创造性的提案。

4.不会有⼈⽣⽓的环境

不会有⼈⽣⽓的环境是指发⾔⼈可以直抒胸臆,毫⽆顾虑地表达⼼中所思所想⽽不⽤担⼼招惹他⼈⽣⽓的环境。因为即使⼀个⼈有好的想法,如果没有⼤胆说出来,就不能把内⼼最真实的想法传达给别⼈。我们可以事先声明这个想法是“对事不对⼈”的,是在“⾔⾏豁免”的特定环境下提出来的。这样就会形成⼀个没有⻓幼尊卑之别,不⽤顾忌失礼或顶撞冒犯,可以畅所欲⾔,⾃带“特赦令牌”的良性互动氛围。⼀旦具备了这种可以尽情地表达⾃⼰⻅解和想法的环境,⼈们就会感到轻松和从容,也会迫不及待地踊跃发⾔。

撬动创造动机的杠杆:功效÷成本

价值表⽰物品和事物的有⽤程度,价值的⼤⼩是根据花费资源后所获得的功效⽐率衡量的。

不要判断,要思考

四个思考规则:

· 追求数量;

· 严禁评判;

· ⾃由奔放;

· 与改善想法相结合。

在头脑⻛暴过程中,不要进⾏评判

刻意练习的三个步骤:分析—创构—锤炼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任何⼀种能⼒都不能缺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