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城厢】海陆枢纽,交通中心

 夏天杂志 2022-12-16 发布于福建

    城厢区位于莆田市中部,从宋代至莆田建市(198399日),属原莆田县一大重镇,旧时被称为城里(城关),历代均为交通咽喉,扼东南部沿海中部水陆交通要冲的黄金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城厢区区位优势突出,地处莆田市核心区,位属中心城区,1984年建区以来,就一直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城厢区东邻荔城区、秀屿区,北接仙游县、涵江区,西连仙游县,南面隔湄洲湾与泉港区相望。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穿城而过,东至天然良港湄洲湾秀屿港仅34千米,距厦门高崎机场车程约2个小时、福州长乐机场约1个小时,福厦铁路、324国道、沈海高速、福泉高速、莆秀高速、莆永高速、城港大道、滨海大道、木兰大道穿境而过,高等级公路贯通所有乡镇,城际、城乡、城港全方位快捷便利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成型。

    唐代前,城厢地域已经形成集市,唐代建中年间,兴化平原开始大规模围海造田,彼时海潮出没,桥梁未造,沿海一带道路大多沿山麓行走。莆田通往外界的古道主要是福兴泉驿道,同时也是福建省的主要驿道之一,驿道北起福州经莆田南至泉州、漳州,途经莆田城关过境;莆田境内有莆仙驿道(莆田至仙游),莆东驿道(莆田城关至黄石可达笏石等沿海地区),均以莆田城关为起点。宋代,莆田开始兴建桥梁,史籍记载宋建有桥梁13座,其中较为有名的有熙宁桥、延寿桥、赤溪桥等。宋元丰六年(1083年),木兰陂建成后,引木兰溪水与延寿陂水、太平陂水汇合,三陂水互相贯通,形成内河运交通网络,溪运航道全长62.5公里,从涵江行至城厢华亭、杉尾、石马、坝下到达仙游城关。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莆田形成水市,临近城关的白湖港成为了宋代莆田县的主要海上通商口岸,港道宽畅宽达110米以上,往来船只络绎不绝,对外远航至高丽、日本、东南亚等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驿道、道路、桥梁不断开辟和建造,县际及乡村道路形成网络,城厢地处莆田心脏地带俨然成为闽中陆路交通的枢纽。清末,随着涵江三江口海运兴起,木兰溪成为莆田、仙游两县主要的水上交通线。抗日战争期间,因境内公路屡遭破坏,物资往来多倚赖木兰溪航运。城厢位于木兰溪、延寿溪下游,河网密布,是莆田水上交通要道,境内码头、渡口众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境内大宗物资仍然由溪道运输,水关头港码头位于城关木兰溪下游北渠河道,1990年货物的吞吐量仍可达1.8万吨左右,旅客吞吐量17万人次;黄头港码头位于原城南乡木兰溪北渠的霞林村,年吞吐量在3.5万吨左右;而渡口则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日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新中国成立短短数十年间,我们经历了从“骑着毛驴上北京”,到“坐上火车去拉萨”,见证了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万里归咫尺。

    莆田境内于民国7年(1918年)始建公路,主干道福厦公路民国16年正式兴建,城厢境内先后修建了城关至涵江段,城关至濑溪段。福厦公路民国时期属闽粤干线,莆田县辖段自江口入境,经涵江、城厢、濑溪入仙游县境,全长44.49公里。新中国成立以后,福厦公路几经修复、改建、扩建,1986年福厦公路改称福昆公路(福州--广州--南宁--昆明),代号国道324线,城厢区路段自顶敦起至仙游县长岭交界,总长36.1公里。千里滨海风景道G228线(丹东—东兴)将途经区内滨海集镇灵川和东海,拥抱美丽生态蓝湾。

    位于莆田城区西南角的霞林屿上村算得上是现今的西大门,高速公路莆田西站在这里设进出口,而后北通江浙,南下粤港。20025月,莆田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城厢区总面积增至509平方千米。随着辖区地域扩大,镇村数量倍增,也使城厢交通发展了重大变化,由于灵川镇、东海镇的划入,福泉高速公路城厢段应运而生,城厢因此融入福泉高速公路群,成为莆田高速公路中心的重要一环。20074月,莆秀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城厢霞林屿上设立“莆田西”高速路互通口,规划调整后莆秀高速公路变成莆永高速公路莆秀段。2012年通车的莆永高速在此形成枢纽,据不完全统计,平时的车流可高达七八千辆,更有甚者在“冬至”这天(这是一个莆田人最重要的节日)可高达2万多辆次。数以万计的莆商正是从这里落笔写下“无莆不成市,无兴不成镇”的当代商业神话,同时也赋予了城厢区以八闽通衢的重要区位。

    新中国成立后,城区的交通运输业在一定时期内仍然相对落后,1984年城厢建区后加速境内交通改造进程,1994年就实现了村村通公路;2001年城区面积扩容至10平方公里,四纵五横城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2005年境内高等级路面贯通了所有乡镇;2006年横跨莆田南北洋平原的荔港大道、城港大道开工,疏港大道建设加速度推进。进入“十三五”发展时期,城厢区重点围绕莆田市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大力实施畅通城市三年计划,逐步形成以“沈海高速、莆永高速、城市快速路、两纵一横一联”普通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县乡道为干支线,村道为延伸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更加便捷舒适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和更加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综合客运枢纽、货运场站建设快速发展,“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客运枢纽、货运枢纽体系加快形成,基本实现旅客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货物运输“无缝衔接”,东连西进、南接北通的综合交通运输格局进一步完善。重点路网建设项目国道324线、356线、228线,省道211线、306线,木兰大道,龟山路,灵华线,笏枫公路拓宽工程,滨海大道,联十一线,福厦客专,向莆铁路港湾站等交通大动脉横贯境内,交通路网更加便捷高效,“三纵六横”路网格局逐渐成型,联通转接功能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枢纽中心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融入城际、城港立体交通体系之时,同步推进城区路网改造完善和致力于构筑城厢区旅游快速交通网,疏通城乡和谐发展“毛细血管”。现阶段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全部完成,公交线路几乎覆盖到中心城区的各个功能区,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省级重点项目县道X281线天马山至龟山旅游公路工程(天龟线)将九龙谷、天马山、石室岩、广化寺、钟潭风景区、御荘园温泉度假村等多个景区连成一片,沿途设置了多个观景台和停车场,从天龟线上可以俯瞰整座莆田城,被誉为“莆田最美公路”;华亭至九龙谷旅游线路快捷通道、龟山路(龟山至濑榜路)、双九线(九谷龙至九鲤湖)旅游公路、灵华线(灵川至华亭)旅游公路、东华线(东海至华亭)旅游公路共同构建的立体交通旅游路网在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助推了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拟把湄洲湾秀屿港作为商业大港开发利用,并列入全国贸易港口的建设计划,千年古港由此拉开了大开发大建设序幕,莆田因港而立、依海而兴由期待演变为现实,“十三五”时期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922万吨,如今全球主流的30万吨矿石船、20万吨级煤炭船、Q-FlexLNG船舶在莆田港口均可通航靠泊。灵川镇、东海镇作为湄洲湾北岸重要组成部分,其东进三级渔港、东港码头等,也在湄洲湾海洋运输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002年,灵川、东海两镇划入城厢区后,遂使城厢再次拥有了出海口,成为莆田港城崛起的重要节点。

    交通畅联,领跑未来。兴化平原上,壶山兰水间,城厢区将积极对接福州都市圈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襟,深度参与“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发展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高效综合立体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畅通城市动脉,联通南北、纵贯东西,构筑起互联互通、发展互融、优势互补的开放发展大格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