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症似证难明——成败任我行

 中医知识圈 2022-12-16 发布于山东

症似证难明——成败任我行


学生:如何鉴别寒证、寒郁证、火郁证?
淼师:临床中这三个证的脉色症规律确实存在相似性,所以很难通过简明直接的方式鉴别。无论看多少案例,都难免会有点模糊之处。这种模糊不清源自何处呢?

先给结论,这种模糊不清的原因一定不是没找到相应的鉴别症状。正是因为使用了这种通过症状规律确定证型的思路,才会产生这种困惑。

这个世界向外展现的方式是万物类象。展现在人体上自然会表达出一些相应的规律。将这些规律归纳、总结,最终就形成了医学体系。其中通过脉色症规律的鉴别和症状组合鉴别得出的证型,只是中医体系中的一些结论,也可以视为一些方便法。通过这些简便法,可以间接的领悟万物类象、天人一体的中医整体观思路。这些法本来是咱们登堂入室的阶梯。但是如果将它们奉为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思维,就会被禁锢于其中,困惑于其中。

思维决定了中医大夫的天花板。如果思维是用症状规律判断病机,当遇到症状规律相似的寒郁证、火郁证、寒证,就很难辨别。而如果思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人体上去实践天人一体、万物类象、整体观思维,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就能够从容应对。整体观思路区分这三者大致如下:

从理上区别——从理上区别这三者是非常容易的。寒性万物类象为凝留、收敛······热性万物类象为炎上、外展·····郁证停滞、难行······
学习中打磨——只要你有一套包含整体和局部的完整理论,就会在条文中、医案中、实践中不断的寻找这些万物一体的对应规律,逐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圆融。
临证判断——有了以上理论与实践相连接的鉴别基础,临证判断时,就不会再用几个症状组合、几个脉色症组合直接得出结论了。而是从患者全部脉色症信息中寻求线索,再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的验证。通过正证和反证,排除掉不能自洽的,锁定能够自洽的。最终能够自洽的线索就会成为诊断结果。

这种求证过程,既是诊断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只要是这么学的,就会这么练,临证就能这么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思考寒证、寒郁证、火郁证三者在理上的区别,以及脉色症上的表现规律。不断品味诊法、治法背后的道理,而并不是指望着把握住几个症状规律就能做出诊断。所以说,思维决定了大夫的天花板。有了整体把控的思维,就再也不会萌生“用症状规律来鉴别各种病机”的想法了。而是反复的通过整体和局部,通过脉色症验证来逐步寻找答案。

实际上,某些病机的外在表现确实相似。无论是因为临床的复杂难明,还是因为自身的整体思维不成熟,临证时辨错的几率始终是有的。这种情况一般不会记录在书中。因为一般的书记录的都是成功的经验,表达方式也大多是明确的答案指向成功的经验。这只是理论的表达方式,并非真实的临床。真实的临床就会遇到辨不清的情况。比如,脉色症信息只能确定郁证,无法确定寒热,怎么办呢?

常用的方法是投石问路。要想进一步确定寒热,可以用升降散之类的解郁方来试探一下。之所以可以这样试探,还是源自于理论支持:

  • 如果是寒郁,此法只会减轻闭郁,而不会加重寒。闭郁减轻后,隐藏的寒邪自现,便知前证为寒郁。
  • 如果是火郁,此法只会减轻闭郁,而不会加重热。闭郁减轻后,隐藏的热邪自现,便可知前证为寒郁。
  • 如果是寒证,此法只会无效,不会伤人。

这才是真正的临床,但这些背后的思考无法完全反应在案例上。案例上给人感觉大多是百分之百辨证准确、百分之百疗效显著。因为一般的书都会选择记录正确的东西,很少记录错误的东西。从头到尾记录错误的书少之又少。而临床中的错误经验对于每个大夫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从学习中获得,就难免在实践中遭遇。所以我要求大家多思考、多推演,多在学习中试错,多吸取前人的错误经验。如果发现记载错误的书,一定买回来好好研究。只有把前提放在一个真实的场景里去假设,推演出来的东西才更能指导实践运用。书中表达的是理想状态,永远不会犯错。而真实的场景是人必然会犯错。要直面自己会犯错这个事实,才能时刻警惕错误,一旦出现错误才能从容应对。治病如用兵,兵家言“未料胜,先料败”,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此思维基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临床中,保持理性和清醒。临证有效不骄、无效不燥。始终用理论不断衡量和调整自己的治疗思路,才能最终解决诸多复杂问题。有了这种体验,就再也不会迷惑于一时的成败,从容的走在这条以理御法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