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九把叉 2022-12-16 发布于上海



“技术”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是一个高频使用的词汇。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美国在芯片技术上对中国进行封锁”、“某某公司技术实力雄厚”等等这些描述。我们一直享受着技术带给我们的各种便利,并且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技术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渗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我的工作一直是以“搞技术”为主,我也自认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可是当我看到“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的来源和发展有怎样的规律?”这样的问题,我发现自己的脑子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于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技术的本质》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布莱恩·阿瑟(W. Brian Arthur),是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曾荣获“熊彼特”奖,也是复杂性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他的这本《技术的本质》是探索技术世界的经典之作,对技术的来源与进化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剖析。谷歌公司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曾经说,谷歌公司的Java程序,就是根据阿瑟的思想开发出来的。

那么,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作者怎么会想起写这么一本关于技术的书呢?作者在书中提到,有一次他问一个著名的技术专家:“为什么那么多绝顶的工程师,没有一个人尝试过建立一个关于技术的基础理论呢?”专家回答说:“因为工程师们只喜欢那些他们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回答听起来像是一句调侃,但是至少在我看来,却是非常真实。很多身在“技术领域”的人,往往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要么无暇顾及,要么就是难以跳出固有视角来看问题。而作为在经济学、数学、电子工程专业等多个领域都有涉猎的作者来说,他的视角和思考,似乎更能够透析技术的本质。
那么,“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01

技术的定义

要想讨论技术的本质,首先我们要给技术下一个定义。在书中,作者对技术进行了三个定义:

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定义: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作为手段,技术可能是简单的,比如为了快速移动而产生的轮子;也可能很复杂,比如为了远程传递信息而产生的移动通讯技术;也可能是物质的,比如为了产生更大力量的蒸汽机;也可能是非物质的,比如为了实现节省数据保存空间的数据压缩算法。

第二个定义是: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这是指的技术的复数性质,也就是说,一项技术有可能是多个技术的“组合体”。比如电动车技术,实际上就包含了电池技术、动力传导技术、各种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等。再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互联网技术,其实也是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各种技术,其中这些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拆解。也就是说,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而且,技术的每个组件自身也是缩微的技术。

第三个定义是:技术是可供某种文化中利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定义,可以看作是人类过去和现存技术的总和。比如在我们说“技术改变生活”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就不是某个单一的技术手段,而是所有技术手段的集合。

三个定义是一个维度逐层升高的关系,当我们思考“技术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技术是如何进化的”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讨论第二和第三层定义上的技术。

我们平时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叫做“科技”,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技术。这两个词经常被放到一起谈论,以致于有时会产生一些混淆。那么科学和技术之间有什么差异和联系呢?常见的看法是,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一些总结性原理,或者说合理假设,比如像牛顿三大定律、量子力学这些。而技术则是科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应用。那么,技术真的就仅仅是科学的应用吗?本书的作者认为没有这么简单。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技术是来自于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而“科学”这个理念,是在19世纪才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随着属于“科学”的成就越来越多,技术才开始大规模的向科学“借贷”。另一方面,科学的探索活动也需要借助于技术的帮助,比如技术仪器、方法、实验和解释等等,作者认为,这些都是“科学的肉身”,所以,科学不仅利用技术,而且是从技术当中建构自身。

总结来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建构于技术,而技术是从科学和自身经验两个方面建立起来的。科学和技术以一种共生方式进化着,每一方都参与了另一方的创造,一方接受、吸收、使用着另一方。两者混杂在一起,不可分离,彼此依赖。

02

技术的来源

在搞清楚关于技术的定义之后,我们也就可以顺势搞清楚技术的来源。前面我们其实已经提到过,技术的来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现有技术的组合,一个是对自然现象的捕捉。显然,最早的技术一定是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进而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积累和发展。

新技术来自于对现象的捕捉,使得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有些捕捉,是基于一定理论和推理所找到的蛛丝马迹,但是还有很多捕捉,只是一些实验过程中被忽视的细节,甚至只是某些尝试的副产品。比如X射线,就是伦琴在操作克鲁克斯放电管(实际就是阴极射线管)时,发现几十厘米远的覆盖着氰亚铂酸钡的纸板微微地泛有红光,所偶然发现的。

新技术来自于现有技术的组合,这个特征,使得技术的组成具备一些模块化的特征。也就是一开始一些松散的技术单元被组合凝固成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这个单元被应用的越来越多,就固化成了一个模块,进而更加被广泛的使用。比如电动机技术,一开始是来自于电学原理和传动原理等多个技术的组合,而这个组合一旦在应用中被证实其价值,就迅速作为一个独立成型的技术进入了各个领域,从大型的电动机械到小小的电动玩具,都会见到它的身影。

03

技术的进化

既然技术的来源,一部分是来自于现有技术的组合,那么很自然的我们就可以想到,技术的进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现有技术的重新组合。因此,组合的威力在于指数级增长,也就是新技术越多,其进化的速度也就越快。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一定会越来越快,因为可以进行重新组合的技术越来越多了。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一部分来源是对现象的捕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我们也无法事先预知哪些技术与哪些技术会发生重新组合,所以技术的进化具有历史偶然性。它依赖于历史上的小事件:谁遇见了谁,谁借用了什么理念,哪个权威宣布了什么消息,等等。甚至我们可以说,现存的技术,未必是最适合的技术,只是因为机缘巧合,它成为了”被自然选择“留存下来的一种解决方案。

既然我们把技术的发展称为“进化”,那么它跟生物界的进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技术的进化,主要依赖于技术之间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基本上不受领域的限制。相反,越是跨度大的组合,越有可能产生颠覆式的创新和进化。但是生物的进化则不同,它被基因进化的限制所包围:一个新的组合的创造步骤必须是递增的;其中每个环节必须能产生可以成活的东西,即某些生物;而且每个新结构的合成都必须借助以前存在的元素。所以,生物的进化,以突变和选择为主。而技术的进化,以组合进化为主。

最后,既然技术存在进化,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可以被称为是“活”的,是一种生物体。只不过目前阶段的技术,其建构和繁衍还需要人类作为代理人——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类值得庆幸的地方。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对所有的技术,都能够像AlphaZero对围棋一样,可以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也许技术就可以脱离人类的约束,走向一个更加不可控的进化之路。

04

掌控技术,勿被技术所掌控


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了:从本质上看,技术是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或者说,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因此,技术有可能是单一的手段,也可能是多个技术的集合。而技术的进化,则主要依赖于技术之间新的组合。技术一旦诞生,就具备了一定的生命力,可以自我发展,自我进化。

对我来说,本书给我最有启发的几点是:

1、技术从来不是完美的。由于技术的组合和进化都具有偶然性,因此现存的技术未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佳手段,也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2、技术是有生命的,它可以自我组织,自行进化。这让我对”搞技术“这件事有了更多的敬畏感,提醒我不能局限在”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上“,而是应该适当的去关注不同技术之间的组合,去观察现有技术正在发生进化的路径。

3、技术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的。由于越经常使用的技术,越容易被固化成一定的模块,所以技术的发展往往会被这些固有模块所限制,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路径上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比如自从苹果的iPhone对智能手机进行了定义,之后的智能手机几乎都是与iPhone的设计大同小异的路径上进行着演化,鲜有颠覆式的创新出现。也许很多年以后,未来的人类翻看我们这段历史,会对所有人都拿着一个方方的东西点来点去感到奇怪。但是处在我们这一代的技术,却只能沿着这个路径摸索向前。在技术领域,同样存在着”创新者的窘境“。

最后,作者提醒我们,技术诞生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个需求。但是技术也有可能反过来对我们进行“奴役”。所以,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许我们都应该记住作者在本书中最后的这段话:

“我们不应该接受技术使我们失去活力,我们也不应该总把可能想要划等号。我们是人类,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我们需要挑战,我们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目的,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就带给了我们某种类型的死亡。但是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它就肯定了生活,因而也就肯定了我们的人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