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到上游去

 九把叉 2022-12-16 发布于上海
你和一个朋友正在河边野餐。突然,你听到河里传来一声喊叫——一个孩子快要淹死了。你们俩不假思索地跳进水里,抱起孩子,游向岸边。你还没缓过来,就听到河中又传来一个孩子的呼救声,你和朋友只好又跳回河里救她上来。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又一个在水里扑腾的孩子……再来一个……紧接着又是一个。你们俩都来不及救了。突然,你看到你的朋友钻出水面,上了岸,似乎要离你而去。“你上哪儿去?”你问。朋友答道:“我要到上游去,看看到底是谁把这些小孩子扔进水里的,我要去把他打一顿。”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虽然不是真实的事件,但是它非常生动的阐述了一个思维方式,那就是:上游思维。它来自于美国作家丹·希思的同名著作——《上游思维》。

所谓“上游思维”,就是不局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看到产生问题的那个更根本的原因,并且想办法去解决。甚至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预防问题的发生,或者换句话说,系统性地减少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危害。 

也就是说,相比做方案、报价,做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是更为上游的工作;相比建方舱、核酸检测,打疫苗和完善医疗体系是更为上游的工作;相比批评、体罚,言传身教是更为上游的工作。



01

上游思维的四个障碍

上游思维的道理并不难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因为一些障碍而导致上游思维难以实施。在《上游思维》这本书中,一共列出了三种障碍。

第一种障碍,是无视问题:我不觉得这里有问题。

第二种障碍,是缺乏责任心:这个问题轮不到我来解决。

第三种障碍,是隧道视野:我现在没法处理这个问题。

这三种常见的障碍,无视问题多半是因为“久居鲍鱼之肆而不觉其臭”,缺乏责任心是因为系统分工造成的“各扫门前雪”,隧道视野是因为缺乏长远规划而深陷于“眼前的苟且”。我觉得,在这三种障碍中,隧道视野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它常常出现在一个组织的领导人身上,因此会影响到一个组织的发展。而一旦解决,所带来效率的提升也会更加明显。而且,一旦领导者破除了隧道视野,也会有助于解决团队成员“缺乏责任心”这个问题,因为他可以通过优化系统分工,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隧道视野”最常见的借口,就是“我现在没时间/没资源处理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没有看到上游行动对解决当下问题的重要意义。如果寓言故事里在下游救人的那两个人,其中一个要去上游找原因,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说:“我们现在救人都来不及,你还到处乱跑什么,赶紧回来帮我救人。”那么,他们就陷入了“隧道视野”,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直到自己精疲力竭。

陷入隧道视野还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据我观察,这种原因阻碍了大部分人跳出自己的“隧道视野”,以至于我认为完全应该把这个原因单独拿出来作为影响上游思维的第四个障碍。这个原因就是沉迷于短期反馈:让人无法自拔的外界奖励和自我成就感。

在《上游思维》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两名警察,一名警察在执勤的过程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站在一个事故高发区的街角。因为过往的司机能看到他在执勤,就会更加小心地驾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预防了事故的发生。另一名警察则躲在拐角处,以违反交通规则为由给司机开罚单。显然,前一位警员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做出了更加突出的贡献,但事实是,只有后一位警员会得到嘉奖,因为他手里的一大堆罚单可以证明他所取得的工作成就。

这就是我们容易陷入到短期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下游工作是清晰可见的,更容易衡量。它不仅可以给下游工作者本身带来很强的收获感,也更容易获得外界的认可,从而收获更多的荣誉、掌声、地位、收入等等。这也就让更多人主动选择去追逐下游工作,而视上游思维于不顾。更为恶劣的,有些人甚至还会主动去阻挠上游行动,以避免自己在下游失去存在的价值。

因此,拒绝短期奖励的诱惑,是走向上游的必要前提。这里不仅仅要做到认知上的提升,还要扼制自己人性中贪嗔痴的欲望。

02

上游行动所面临的七个问题

上游思维的另一个尴尬在于,即使你冲破了所有障碍:你发现了问题,你树立起责任心,你跳出了隧道思维,你拒绝了短期奖励,你勇敢的向上游走去,你要去找到那个“把小孩子扔到水里的人”,但是,你也未必能够获得成功。因为,在去采取上游行动的时候,你还会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在书里面,作者主要列举了以下这些问题:

1、如何团结合适的人

2、如何改变系统

3、在哪里找到抓手

4、如何得到问题预警

5、怎么知道你成功了

6、如何避免造成伤害

7、谁来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买单

恐怕单看这七个问题的题目,就已经可以让你感受到上游行动的难度之大了。篇幅关系,我在这里不做具体的拆解,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阅读《上游思维》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供你参考和借鉴。如果把这七个问题进行归纳,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行动,一个是如何衡量。行动方面,包括找人、找切入点、找预警点、以及分析系统。在如何衡量方面,则是确定成功指标,确定副作用和确定获益方。我觉得相对更关键的,还是如何衡量这个方面。因为一旦确定了如何衡量,也就相当于确定了目标,再倒推相应的行动方案,思路也就会更加清晰了。

03

关于上游行动的三个建议

针对上游思维的障碍和行动中的问题,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三点关于上游行动的建议,分别是:

1、“行动刻不容缓,结果顺其自然。”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态。上游行动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但决不能把这个作为不采取行动的理由。同时,我们应该对于复杂系统抱有足够的的敬畏之心。上游行动,本质上就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对此,我们应该“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样才能让行动变得更加持久。而上游思维,恰恰最需要的就是长期主义。

2、宏观始于微观。

不能因为要采取上游行动,就完全放弃下游行动。一方面,燃眉之急必须要解。另一方面,只有先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才能真正“接近”问题本身,才能深刻的理解问题,从而更加有助于在上游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3、选择记分牌模式,而非药片模式。

什么意思?所谓“药片模式”,就是指有固定配方的解决方案。所谓“记分牌模式”,就是有一定的衡量指标,但是方法灵活的模式。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两种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你完全可以同时采纳。你可以使用“药片模式”来证明干预措施的效果,但是在需要进行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应该鼓励人们做出调整,用记分牌模式来保证目标而非限制具体的配方。

04

上游很寂寞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上游”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目的地,而是你逆流而上的一个大方向。你总可以进一步向上游推进,只不过越往上游,解决方案也会越复杂。

比如说,如何通过一些上游措施来防止一次盗窃案件的发生呢?案件发生的几秒前:震耳欲聋的警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几分钟前:明确提示房子安装了警报系统,可以让一些窃贼知难而退。几小时前:社区周边巡逻的警察。几个月前:如果小偷在此次犯罪之前就被逮捕过,他就可以接受特定类型的行为治疗,预防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罪行为。几年前:创造一个拥有大量就业机会的社区环境,使得壮有所用,不必因走投无路而以盗窃为生。甚至我们还可以再往前推,推到几十年前:有研究表明,一旦改善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下一代的生活质量便会随之得到提升,相应的犯罪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改善女性的贫困、吸烟、营养不良、愤怒、抑郁、糟糕的婚姻关系、文化程度低,以及在青少年时期就怀孕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阻止一次发生在几十年后的盗窃行为。

可是,谁能知道,今天的一个上游行动,能否在很久以后,避免一次下游的灾难呢?谁又能确定,下游的平安,是得益于某一些上游的努力呢?

关于“上游思维”,中国人更熟悉的一种说法是“上医治未病”,来自于神医扁鹊评价他们三兄弟医术的典故。扁鹊说,在他三兄弟中,他的大哥医术最为高明,因为他是在别人病情未发作之前,就已经铲除了病因。但是,他大哥的名气却是最小的,因为大家都不能体会到他的功劳所在。所以,“上医”是最高明的医术,但“上医”却又是最寂寞的工作。

做上游工作,是要耐得住寂寞的。

因此,我们需要给那位去上游的朋友更多的理解,而不是埋怨他弃落水的小孩于不顾;我们需要给那位站在街角的警察更多的掌声,而不是责怪他没有收到罚单;我们需要给扁鹊的大哥更多的尊重,而不是轻视他没有救人于危重。

同时,我们应该更多的行动起来,打开自己的长远视野,树立起主动积极的责任心,并经常问一句:

从来如此,便对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